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重建公民社会的诚信基石

 

 

        本报一则《出租车预约屡屡被乘客放鸽子》的报道,引发一场关于诚信的大讨论。诚信缺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寻访留存于民间的草根力量——

  重建公民社会诚信基石

  □本报记者 李蔚

  最近,早报一则《出租车预约服务屡屡被乘客放鸽子》的报道,牵出了一场有关诚信的大讨论。这类话题,总能引发无数感想和不绝议论,尤其在诚信问题被高度关注的当下。

  社会生活中诚信严重缺失,人们之间尔虞我诈,这是现代社会所无法容忍的。

  本报推出《诚信你我 寻找草根的力量》系列报道以来,我们找寻到很多留存于民间的诚信基因和守信传统。遭遇火灾后的小老板,没有跑路,靠熨衣打工一点一滴偿还债务;坚持无人报摊13年的大伯,以他的宽容和理解,拿信任去换取信任;还有安吉的锁匠师傅,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践行诚信的准则,赢得县城百姓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共同信守的约定,最终是为了社会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如何在诱人的利益面前,坚守诚信的准则;如何在陌生的公共领域,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基石。

  日前,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研究社会诚信问题的两位专家——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寿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福莲。

  诚信问题从来没有

  像今天这样被高度关注

  最近,宁波开审全国首例特大地沟油窝案。9年时间,犯罪嫌疑人将价值上亿元的“地沟油”推向了市场。

  不止“地沟油”,还有“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黑心棉”,这些不良食品事件屡行屡禁、屡禁不止,人人痛而恶之,然而又无可奈何。以至于社会公众一提到食品,就联想到安全;一提到食品安全,就联想到诚信缺失。

  浙江价值观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专家、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寿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目前遭遇的正是诚信的普遍缺失。当下中国的信任危机,正弥漫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严峻到损害了人的基本利益,侵犯到一个人的底限。

  《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这些现象,无不传递出一个信号:诚信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高度关注过。

  传统“熟人社会”的信任模式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今年7月,长沙一个当爸爸的,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跑到北京一家农场买了两只瑞士萨能奶山羊。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喝到安全的奶。

  还有多少母亲托代购在境外超市疯狂抢购奶粉,越来越多的家庭添置豆浆机、酸奶机、烤面包机等,一切靠自己,DIY最安全。

  而这只是“毒奶粉”“问题奶”等等事件后,引发的一系列民间反应的一个缩影。

  陈寿灿分析,这是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症状之一,它充分说明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一个幸福化、常态化的生活,应该是建立在基本价值观支撑之上的,而诚信的缺失使得这个支撑失去了根基。

  中国传统的人际信任模式正受到巨大冲击,父子、夫妻、朋友同事、熟人邻里都需要设防,陌生人之间更是人人自危。

  一项调查证实:大多数中国人不敢搀扶在街头摔到的老人。“愿不愿意搀扶”测量的是社会冷漠程度,而“敢不敢搀扶”反映的是人际信任水平。

  陈寿灿认为,弥漫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信任危机,就好像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要件出了问题。没有了好的磨合,没有了沟通的桥梁,纵然这个社会看上去很美好,但是细究之下,就可能存在潜伏的危机。

  诚信体系建设已列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今年5月,我省出台的《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首次加入了诚信体系建设,成为信用浙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没有诚信,一切都是空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福莲说。

  陈寿灿认为,浙江重视诚信体系的建设,用意是很明显的,诚信建设也是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迫切需求。

  “讲诚信是为了别人吗?不是。”陈寿灿说,很多人简单地将诚信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其实两者并不排斥,诚信是以互利为基础的。

  去年5月起,省人民医院试水急诊无押金“先诊疗后结算”便民措施,把就诊时未带钱或带钱不足的一般急诊病人也纳入“绿色通道”。截至今年7月,共有3000余名病人因此受惠,只有9名患者“逃单”。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得到便利, 而且有助于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有关专家也呼吁,应建立更完善的制度,考虑为医院减轻承担的风险,使得好的措施能够良性循环下去。

  陈寿灿分析说,诚信和利益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同样也印证在市场经济行为上。特别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单位,企业的发生、成长、常青,都基于诚信

  正如早报上周报道过的温商钱金耐,一场大火将乌鲁木齐德汇国际广场化为乌有,原本可以通过申请企业破产的他没有逃避、也没有放弃,而是承诺全额赔付3000名商户的损失,并重建这座国际商贸城。

  在随后3年中,这个温州商人,筹资2.8亿元,终于完成了“兑现赔付,重建德汇”的历史重任,带领受灾商户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

  “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公民社会就是契约社会。而诚信与契约精神本就是孪生兄弟,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内在要求,契约以规则的外在形式出现,保障诚信的落实。”陈寿灿说,两者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伦理精神,它们能给社会整体带来繁荣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为何不能彼此信任

  中国曾是一个以“守信”为最高美德之一的国家。孔老夫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旦失信于人,则无立足之地。而在古代,“仁、义、礼、智、信”也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

  然而,当下普遍而严峻的诚信缺失现象,给我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困惑。

  陈寿灿认为,转型前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关系的亲疏成为信任的标准。

  我们从“养儿能防老”、“糟糠之妻不下堂”、“兄弟如手足”、“夜不闭户”这些古老的民间俗语中,不难想象出那种由家族与熟人构成的充满信任关系的日常生活。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任,是建立在人际关系规范下的信任,主要局限于熟人社会,并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任模式——“亲而信”。

  “而商业文明的兴起,传统社会必然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熟人社会必然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陈寿灿说。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频繁的社会流动与地理迁徙,使得人们的社会活动不再局限于封闭性的地域中,而是进入到更开放更陌生的公共领域中,原有存在于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开始渐渐被短暂的、易变的、匿名的交往模式所取代。

  有人说,信任危机的原因,是社会转型中旧的、传统的社会信任机制被打破,但是新的却没有建立起来。

  陈寿灿说,我们在公共领域的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总是停留在概念化的规范上面,而这只是一种道德符号,是被抽象化形式化的,却没有内化为一种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没有促使人在精神层面完成道德的选择。

  该如何重建公民社会诚信基石?

  今年4月,温州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开业,不到半个月,累计借出登记242笔、金额30469万元,借入登记162笔、金额55750万元。其中成交18笔、金额107万元,登记备案4笔、金额90万元。

  在经历去年温州民间资金借贷“风波”后,许多温州人把民间借贷的安全性和风险把控放在了第一位。大部分人提供资金出借,要求的利息并不高,基本在1分到1分5之间,主要能够有安全的渠道保障,图个安稳。

  这些现象折射出,在人们丧失本体安全感时,规避风险的迫切要求就会急剧上升。

  陈寿灿认为,重建社会诚信基石,除了政府积极推进,应该成为主导力量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制度的保障和机制的完善,从而降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高风险。

  在谈到教育在重建诚信所起的作用时,陈寿灿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打造道德根基。做一个道德的人,就是做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就是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福莲举例说,古人教育弟子要孝悌忠信、爱众亲仁,他们没有唯分数论,分数是次要的,而做人却是一生学习的主要功课。

  最后,两位专家都认为,要完成传统诚信的现代转换,建立新的诚信文化。一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去找寻基因。同时,要挖掘我们民间丰厚的诚信基础,弘扬丰富的道德资源。

  “恻隐人心,人皆有之。人的内心,都有向善的一面,诚信是一种道德权利,不会消失。”陈寿灿解释说,通过民间的诚信传递,可以推进某个区域的道德发展和诚信氛围的提升。

  陈寿灿说,其实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浙江大地闪耀着诚信的光芒,包括新一代浙商以诚信打出的一张张金字招牌,都说明诚信基因就在我们身边,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去总结、去引导。

  今天,我们还能否彼此信任?

  今天,我们还能否彼此信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重建公民社会的诚信基石  基石  基石词条  重建  重建词条  公民  公民词条  诚信  诚信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