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理性的质疑

 

        从一开始接触一些公益组织工作,就要面对各种程度的猜测,也逐渐引导自己去适应。能够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参与这次的安徽民间公益人物评选,自己有了以前很少有的莫名的期待:起点很高,平台很好。但是没有预料的是,这次要面对更多的质疑,而且是一些让人无法习惯的质疑。但我们也是很感谢这些不同的声音,除了让我们保持清醒之外,也对目前的公益工作有了不同的角度的解读

  第一种质疑,来自于人们对中国公益事业本身的怀疑。有人说过去的2012年是公益事业的重要纪年,甚至夸张的说是元年,因为有各种迹象表明,政府对公益事业尤其是公益组织的松绑和支持,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比如相关慈善法规的完善和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程序简化等等。但在公众眼里,2012年是各种公益组织包括公益人物备受争议的一年,虽然这些争议从来也没减少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包括公益圈自身也开始批评中国公益事业的各种现象。代表言论有:民间公益人物评选,中国有多少真正的公益

  第二种质疑,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公益圈的相关的人员:为什么要选公益人物,做公益不就是奉献吗,为什么要评选?这往往让那些游走于各种身份之间的人员,觉得有了佐证自己猜测的充分证据,如同人们怀疑陈光标一样。

  第三种质疑,来自于公益组织,特别民间草根组织中一些对企业,政府保持距离的人士。很多草根组织和民间公益人士,一直挣扎在寻求合法身份的困境中,长期缺乏外界的理解,尤其是政府的支持,所以有了更多的自我保护(封闭)的想法:我们只需要低头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这些公众视野的活动只是企业和媒体哗众取宠,或者政府寻求政绩的一些手段。

  第四种质疑,我们姑且称为其它种类的质疑。他们质疑的内容很多,比如赞助方,主办方的构成?比如评委的资历?比如谁有资格参选?比如谁是真正的公益人物?------他们质疑的角度很多,质疑的形式也很多样,换句话说,没有什么他们不质疑的。如果一定要总结这个群体的特点,我们想来想去,也许可以总结为愤青。因为他们的观点剖析下去,就只剩质疑本身。面对前3种质疑,我们可以解释,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说服一些人,但惟独面对这个群体时,你是无法解释的,甚至没有解释的机会。因为他们会给别人匆忙的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假公益,伪公益;比如想出名,好出风头;比如炒作等等。如果你解释了,他会抓住你的言论中的只言片语再发起新的一轮的攻击;如果你选择沉默,他也不忘最后补上一脚,嘲笑别人逃避。为了争夺自己的话语权,他们会首先抢占道德高地,控诉这个社会太多伪善,我们如何需要真正的公益人士;抨击现在“民不聊生”的社会,就是你们这些做秀的人造成的。而我们也只好被迫噤声,在他们眼里,我们应该去好好反省自己是如何成为罪人的。换句话说,种种乱象和不公平都和我们忽然有了联系。有一个词很贴近这种现象——语言暴力。

  刚开始学习西方思想史时,很喜欢法兰克福学派,因为他们批判的眼光,还有他们身上的光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一。解构,碎片化,非主流,非中心化,非理性化等等,各种代表反对人类主流的现代性的各种思潮都能放到后现代这个大箩筐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有学者感慨。但还没真正系统化,就有人惊呼后现代已经死亡了。在这些各种吸引眼球,但又让人难以捉摸,甚至故弄玄虚的名词后面,后现代最后走火入魔的在质疑一切的时候,把自己也一并质疑和否定了。

  益和一直呼吁一种民间公益组织的理性的成长,这里的理性涵盖很多的期许。回到开篇的观点,公益不能拒绝质疑,也无法回避质疑,因为这本身就说明公益越来越走到公众眼前接受必须的审视。但我们能不能首先考虑下质疑的目地和形式呢?理性的质疑,也要质疑的理性。

  作者:张伟,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安徽首届民间公益人物评选项目助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理性的质疑  质疑  质疑词条  理性  理性词条  理性的质疑词条  
公益

 NGO从项目到机构品牌建设探路

 导语中国公益行业发展至今天,已经积累了不少深入人心的公益品牌。论机构,从老牌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到后起之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