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在“杂音”中积累公信力

 

    近日,又一位环保局长因言下课。

       4月5日下午,河北省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沧县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此前,邓连军针对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红色井水事件,用“水煮红小豆”来解释,引发专家、网民炮轰。

       近来,“环保”这个词,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出现在公众面前。一些地方频现PM2.5爆表,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网络上汹涌的民意,让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社会舆论的考验和拷问。

  ■ 网友“热议论”,政府“冷处理”

  怎能视舆论监督为麻烦?

  近期,“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成为微博的流行活动,令各地环保局长心生不安。

  针对各地争相喊价“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行为,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视为“闹剧”过于片面。这看似荒唐的另类“叫板”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面对公众的“叫板”,环保局长究竟该不该“接招”呢?答案是肯定的。杨建华认为,尽管不能一概而论地把环境污染的责任推由环保局长一个人来承担,很多环境问题也不是环保部门一家负责监管,但是环境的恶化与治理,环保部门责无旁贷,必须直面难题。

  那么,为什么环保局长不肯出来“接招”呢?杨建华说,不排除环保局长对网民爆料的那条河流心里没底,出于“避害”目的不敢游,也可能是习惯了“端架子”,“你让我游我就游了?”实际上,这些都反映出部分机构和官员“不善说话、畏惧舆论”的心理。

  我国的官员大多数都在闭门会议中讲话,都是面对其他官员,或自己的领导和下属,很少面对“一般群众”发言。偶有公开场合发言,都是事先准备好材料,说一些不痛不痒、很安全的“官话”。一些官员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在公众面前说出让民众满意和信服的话。这一素质的缺失,使得一些官员在面对网络监督时无所适从,特别是面对网民调侃,只能选择沉默应对。

  杨建华认为,网络具有放大能力,有些事件通过网络放大,会远远超出事件本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当这些孤立的事件在网上此起彼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判断趋向,互联网就有可能发酵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形成诸多负面的舆论土壤。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政府积极应对,错误可以迅速得到纠正,负面影响也会迅速消除,公信力就会得到提升。

  网友“龙瑞见观天下”评论道,“公信力首先来自于诚实的态度,只要如实公布数据,切实找到原因,即便一时不能妥善处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网民的理解。”

  面对下河游泳之邀,广东省东莞市环保局长方灿芬给予了正面回应。2013年2月21日,东莞市环保局实地调研了网民反映的寒溪河污染情况,并组织流域内环保分局负责人召开会议。方灿芬坦言,“目前寒溪河水质还达不到游泳的条件”。但她随即强调,“能够在寒溪河游泳不仅是市民的期望和要求,更是环保部门治理水污染的工作追求和努力方向。”

  面对网络舆情,东莞市环保部门本着不推诿、不推责、不回避的态度,客观面对,实事求是,改进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态度,赢得了网民的赞誉。

  网友“山海韵月”称:“坦诚是好事,问题的解决始于面对,但下一步希望不是空口白话。”

  ■政府回应不及时,传言漫天飞舞

  信息淤塞令问题急速放大?

  4月1日,北京某媒体曝出密云县一韩企在距离北京水源地密云水库3千米处大量倾倒有毒工业废料。消息一经传出,网络上一片哗然,各种负面言论蜂拥而至。

  刚开始,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并未就此事表态,直到4月7日,北京市环保局才连发两条微博公布了事件处置进展,称4月3日已经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到达现场,连续4天清运堆积的废弃物及污染土壤,下一步将清理残留的废弃物及污染土壤,做现场评估。至此,网络上才逐渐平静下来。

  行政部门对网络上的民意视而不见,对出现在媒体上的质疑声回应乏力,甚至三缄其口,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波认为,“对公众意见置之不理或躲躲闪闪,只会引起更多的非议和猜疑,让事情往坏的方面发展。”

  同时,王宏波直言,网络存在许多失真的信息,政府对待网络舆论应当保持宽容,如果要求网民对网络上的信息全部一一辨别真伪之后再发表言论,无疑是一种苛求。如果发现信息失真,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积极地对信息加以纠正,而不是采取沉默、回避、针锋相对等消极、偏激的方式。

  2012年6月11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霾天气,随后网上出现各种传言,引发猜疑。面对传言,武汉各相关部门共同行动,短时间内出面澄清,力促信息公开透明,较好地化解了此次舆论危机。

  事后,网上有评论说:“信息及时公开、政务透明、直面问题,可以推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提升,赢得市民的理解与信任,这或许是本次雾霾事件的一大收获。”

  一些网络事件推动了政府部门的自我改变。过去,政府部门对信息“选择性发布”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判断,而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则需要随时随地回应网民。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技巧、智慧、话语方式也需要逐渐完善,从心态到语态,都应更自然、更充分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对接。

  网络成为理政的积极手段,网民质疑可以转化为“正面气场”。政府在处理舆情中有可能因漠视民意,信息淤塞而使问题急速放大,也会在及时合理的应对中逐渐消弭。

  “只愿意听好的、不愿意面对负面信息,出现负面信息后,又不愿意澄清,而是掩饰、辩解,甚至推脱责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造成网民质疑误解的主要责任不在公众,而在政府部门自身。”王宏波认为,虽然公众也会存在问题,但根本的化解之道还在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比如政务公开透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等,要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公众信任。

  ■以信息公开击退流言,以解决问题赢得民心

  在质疑中执政有多难?

  “环保部门不能空喊口号,‘光说不练’。在处理公众舆论方面,要把公众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在原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看来,“环保要从我做起,也要成功组织”。

  杜少中认为,环境保护本身是一个公众性的行为,公众参与要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职业参与,另一个是社会参与。职业参与,就是通过与自身职业相关的活动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比如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者;而社会参与则是强调公众的社会属性,环保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日常的衣食住行出发来保护环境。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坚持,才能达到全民环保的目的。而加强与公众舆论的互动,则是有效提高公众环保积极性的“良药”。

  有专家认为,在围绕突发公共事件出现一些质疑和批评的时候,政府不妨充分发挥信息主场优势,以信息开放击退流言,以揭真相、讲真话和体察民意而争取话语权,以解决民众实际利益诉求而赢得民心。

  政府部门和官员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作用,紧密关注公众视角和利益表达,制造有利契机,将媒体资源应用到执政行为中。

  中国社会正进入前所未有的互联网舆论时代。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就是,人人都可以发布自己掌握的事实真相,人人都可以随时表达对政府部门的质疑。此时,提高舆论应对水平便是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补的“必修课”。因为,应对舆论的态度,回应质疑的水平,闻过则喜的坦诚,真真实实体现着政府的基本执政能力。在新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格局下,政府部门要学会在互联网的质疑中执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在“杂音”中积累公信力  公信力  公信力词条  杂音  杂音词条  积累  积累词条  
公益

 北京:全面叫停深圳康泰乙肝疫苗

北京市疾控中心昨日表示,目前,北京市儿童免疫规划使用的乙肝疫苗由大连汉信和北京天坛两家企业提供,不涉及此次国家食药监局叫停的产品。同时,深圳康泰公司生产的其他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