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资助者说】第14回:谈一谈我眼中的小额资助

所谓小额资助,是指资金额度偏小的资助,虽没有统一规定,但普遍可认为是5万元以下的资助。以小额资助著称的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lobal Greengrants Fund,以下简称GGF)自1998年开始直接资助中国的民间组织。GGF的平均资助额约为3500美元,合2.1万元左右。目前国内一大批活跃的、较有影响力环保组织,例如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安徽绿满江淮、甘肃绿驼铃等在其发展早期阶段都得到过GGF的支持。

 

然而,国内的基金会却很少采用小额资助的方式,已开展这项工作的基金会也多将其视为“副业”。那么,小额资助到底有何魅力?小额资助管理成本高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小额资助的社会效益如何?在这一期的《资助者说》,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为更多的伙伴和基金会提供一个视角。如有不足之处,请海涵和指正。

 

为什么要坚持做小额资助

 

开始做小额资助始于2012年。我经常在公益机构和各项目点之间奔波,也常常和一些一线公益人接触。他们就会问我,能否支持一下小型的公益活动。邮箱里也时不时会有一些公益伙伴们发过来的、期盼提供小额资助的邮件。

 

这些项目的特征是:周期短(最短的可能只有一天);资金量小(有的几百、上千元就可以);多以带动志愿者参与为主要执行力量。这些小型公益项目让资助者很担忧的一点就是:多为一次性活动,社会效益与社会价值模棱两可。

 

但据我的观察,对以推动社会变革和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特征的基金会来说,小额资助仍具有很大价值。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每年有大量非公募基金会成立,对于初创的基金会,小额资助项目可以降低运作风险,并且可以快速累积资助经验。

 

 

2013年初,我们看到了一位从广州返乡、进行公益创业的社工做的“驻校社工”方案,即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设立社工站,由学校或老师推荐学生,社工进行个案辅导或小组工作,来降低农民工子弟因长期被人忽视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时这位社工提出的“驻校社工”的公益服务概念在福建地区很新,而且在本地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但通过我们和她一起去农民工子弟学校实地考察,和校领导们会谈,了解到这样的项目与外来务工子弟的需求很契合。但执行人员是否靠谱?这一项目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对于刚刚成立基金会的我们来说都是未知数。所以我们就决定先支持一个社工大半年的行政办公经费(约为3万元左右),看看这个项目的成效到底如何。

 

一年来,该社工除了在项目执行上兢兢业业,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好评,同时她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发起多方募捐物资活动,吸引媒体来关注民间社工和驻校社工等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2013年底,我们通过对项目的走访、评估后发现该项目值得持续关注,于是决定继续支持该项目并适当调整支持额度。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从原来的1个人发展为3位专职工作人员,并顺利注册了民非组织,目前福建兴业证券基金会也和他们达成了合作意向。

 

2、 大多数小额资助项目具有广泛参与的特点,对于企业基金会来说,可以很好地与搭建志愿者平台相链接。

 

 

福州有一家从事盲人服务的志愿者机构,每年会策划一到两次“盲人群体去户外游览、感受大自然”的公益活动。尽管户外体验并不是该机构的核心业务,但对于提升盲人群体的凝聚力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时因为照顾一个盲人就需要一位志愿者,志愿者需求量大。

 

对于这样的一次性活动,按照惯例基金会是不愿意资助的。但在项目设计环节中,他们增加了社会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内容,并且整合了社会其他资源一起来举办这样的盲人户外体验活动,比较符合小额资助中“人人公益”的理念;同时我们也及时把志愿者需求和基金会的企业捐赠方对接,企业员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体现了个人价值,还对公益、对企业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3、 小额资助在快速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是极具魅力的。

 

一位公益伙伴提出,他所在的地区,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对于财务规范都不甚了了,急需在本地挖掘一个有多年财务经验的人,通过学习非营利机构领域的财务知识,来为本土机构提供志愿服务。而目前他们已经找到了这样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员,需要为他提供一笔小额培训和学习经费。

 

伙伴说尽管现在有不少人才类的资助项目,但均有明确的申请时间限制,往往拖了很长时间还不一定能申请上。而快速审批、拨款的小额资助,可以让这位财务志愿者马上参与到合适的学习课程中去,并且很快就可以为公益机构服务了。

 

如何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小额资助的管理费用?

 

单个的小额项目的确很难发挥出影响力,但有意识进行的、一大批小额资助就有可能实现更大的价值。然而,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面对数量繁多的申请,怎样才能在有效筛选到“正确”项目的同时,降低行政成本呢?

 

从我有限的了解中,目前应对这一难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GGF采用的“导师站”。他们在全国几个重点区域,选择在环保领域有丰富经验的、认同GGF理念的人作为导师,负责推荐项目以及对项目进行初筛。这在某种程度上分担了GGF项目官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精准性。另一种方式就是基金会项目官员主动出击寻找合适的项目,不公开接受雪片般的项目申请。

 

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挑战。GGF采取的方式对于导师要有充分的信任,而且找寻这样热心且有辨别能力的个人难度比较大,同时他们作为个人,渠道也相对狭窄。第二种方式则效率低,规模小,很多时候只能当做兼职业务。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近年来,随着对非营利组织的注册政策和税务政策逐渐放开,很多省市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催生出了一些为本土公益机构服务的平台型机构,它们大多有整体行业发展观,已经累积了相对较多的经验和资源,汇聚了类型多样的公益组织和义工组织,对于本土公益发展现状以及各机构的发展情况也十分了解。

 

因此,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目前在江西、安徽和福建等地,支持这类平台型公益机构开展小额支持业务。对基金会来说,充分利用了平台型机构熟悉本土现状以及拥有本土公益网络的优势,既能够更快速、更精准的回应本土小额资助的需求,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对于平台型组织来说,本身就肩负着整合资源,提升本土公益组织能力的使命。在试验初期,我们根据自身的预算和各合作伙伴商量设置合适的微公益资金池,并鼓励他们根据各地的优势开展不同主题的小额资助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对他们给予信任和放权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巧用杠杆原则,让小额资助发挥更大影响力?

 

今年,除了继续支持平台型组织开展小额资助外,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它更多的可能性。

 

2014年,北京农民之子的林炉生终于下定决心返乡进行公益创业,来福建做支持型机构——福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筹)。鉴于他在公益圈的经验和资源,我们当时决定把福建的微公益委托他执行。不过他再次公益创业,机构资金量很少,福建本土各方的资源也还比较少。怎样把微公益有限的资金、最大化地用于福建本土公益机构的发展和整体氛围的改善?怎样通过微公益的平台快速地整合本土多方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是一个大挑战却也是一个大机遇。

 

他使用的策略是采用资金配比的方式。一方面微公益的3万元,做了6万元甚至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通过配比模式快速建立了其他社会关系,为这些资源持续进入本土公益行业打下基础,还推动了财务透明和为整体发展发声。这样的小额资助策略,结合了机构初创发展的需求以及本土的公益资源现状,比较好地将机构利益和行业利益整合在一起。

 

小额资助的世界里,我相信还有很丰富的内容我们还没看到(或者创造出来)。作为一名项目官员,还得多打开视野和思路,去捕捉和回应现实的需求,努力做到更大胆、更开放、更包容和更信任。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资助者说】是社会资源研究所(SRI)推出的专注于探索基金会有效资助的微专栏,每周一与大家见面。该专栏将邀请在基金会一线工作的资助官员,为大家带来鲜活的资助体验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期望能成为基金会资助者、项目官员以及公益组织从业者加强了解、自我提升和促进交流的虚拟平台。

 

同时,我们也期望这个专栏是由实践者共同完成的,从而呈现异彩纷呈的真实世界的资助。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众多尝试中走出自己的道路,让基金会资助工作成为激动人心的最美好的事业。觉得不过瘾,想分享自己的看法或经历,欢迎随时联系。本专栏文章均为原创,版权所有,欢迎在注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进行非商用转载。评论或投稿,可以直接回复本账号,或发邮件联系社会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涛:tao.liu@srichina.org。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资助者  资助者词条  小额  小额词条  资助  资助词条  眼中  眼中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