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教授:慈善超市的出现说明了一种社会现象,就是说现在社会的物资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出现了剩余,民政部号召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慈善超市,通过“超市”整合社会扶贫济困资源;把建立“超市”与完善捐助接收站点结合起来;方向是正确的。
现在社会的资源很多,关键在于怎样利用,捐助站目前是只收不发,收也只收旧衣物,发也只发给受灾地区和贫困地区慈善超市所收物品主要是大公司、大商场捐助的新货品,也有少量个人捐助的衣物,同时注重向贫困群体发放这些物资,不论收还是发,都比捐助站有很大的进步。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的慈善超市办起来了,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货品不能及时供应,甚至因缺乏运营资金而无法继续经营,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杨教授:慈善超市断粮是行政化运作的必然结果。捐助站是政府的事业机构,政府拨事业经费维持它的运作。慈善超市不是事业机构,政府不拨款,如果不想办法做流水,广开物资来源渠道,只是等货上门,然后再发放给贫困户,慈善超市肯定很难经营下去。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捐赠的货品不足,另一个是供与求没有很好的结合。有的东西比如旧衣服,可能供大于求,有的生活必须品可能就不够用。要实现供求之间的很好的结合,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来解决。
教授:现有的慈善超市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像上海的爱心公益服务社,发展的比较好,另一种就是经营不善,出现关门的情况。上海的爱心社对物品进行标价,以市场价将接收的捐赠物品变现,用变现的资金作慈善,所以超市得以维持,可以说,这种市场化的方向是对的。
慈善超市的变现和帮困是两个环节,这里需要有组织化的措施。慈善超市应该用NGO的方式来运作。就是用非营利机构的方式,运营本身是可以赚钱的,只是要将赚得的钱用于慈善。NGO的方式有很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运用志愿者。慈善超市的物质收集和发放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比如说很多大商场的三明治在每天晚上十点之前要下架,这些食品并没有坏,如果有充分的人力的话,可以很块的把这些食品收集并发放到困难群众的手中。再比如说有的超市晚上六点一些三明治就要下架,如果组织的好,人力资源丰富的话,六点下架到十点之间,这些三明治还可以卖,价格比商场要便宜一些,很多普通市民也愿意买,十点以后再将没有卖出去送出去。这样的灵活经营方式用行政化的捐助站肯定做不到,用企业的方式不适合,而采取NGO方式就很合适。所以NGO的弹性是最大的。
NGO的人力除了志愿者之外,可以招一些下岗职工。这使得的慈善超市又多了一个功能——扶助下岗职工就业功能。要说明的是,志愿者并非一文不取,可根据情况,给与一定的交通费。
经营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对接收的旧衣物可以进行一定的再加工,面向全体市民出售。有的市民捐赠的衣物品还是比较新的,经过清洗、消毒等措施后谁都可以穿用,而且价格便宜,很多市民都愿意买。这样就可以实现这些捐赠品的价值。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慈善组织以“前店后厂”的方式这样做。所谓的慈善超市并不是说单单面向困难群众,它完全可以面向全体市民,只是它销售的物品来源于市民的捐赠,是免费的,花费少量的成本进行加工然后卖出去,这个过程是有赢利的,只要是把赚来的钱用于帮助困难群众而不是装进经营者自己的口袋里或者发放高工资给慈善超市的员工就可以,市场化操作的方式和慈善超市的目标本身可以不相冲突。而且,市场化运做更加有利于帮助困难群众。市民捐赠的有些物品可能困难群众并不需要,比如计算机,一些贫困户并不需要,如果经过一定的整修卖给那些需要的市民,再把得来的钱换取低值易耗的生活必须品,以低价格甚至不收费发给困难群众,会对贫困户有更实际的帮助。
这样做,慈善超市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品,采取市场化经营的方式可以丰富、方便广大市民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活,自己也可以获得可持续经营的本钱。这种做法就是NGO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慈善超市的社会功能。所以说,慈善超市的重要的问题在于组织,一定要改机制、改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不能由政府来做,也不能用行政机制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