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民间力量的行动与尴尬

中国NGO和志愿者在救灾前线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既由于缺乏援救经验,也由于平日缺乏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

 

在地震重灾区茂县,一些来自民间非政府组织(NGO)的志愿者失望地得知,由于手续不全,他们无法立即参与到前方的救援行动中去。

 

 

《财经》记者从茂县的一位政府官员处得知,他们17日刚收到省里通知,要求所有希望参与茂县救援行动的民间组织或个人,必须事先联系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国红十字会或四川省慈善总会中的任一部门,通过他们参与救灾工作。然而,他本人也并不清楚上述三个部门的联系方式。

 

 

“我们很欢迎志愿者来帮忙。”这位官员表示,但省里的规定必须遵守。

 

 

自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特大地震以来,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及国内众多的民间力量和个人志愿者,便纷纷赶赴抗灾前线,试图贡献一已之力。其中多家国内NGO还联合设立了一份“抗震救灾-民间公益在行动特刊”,发布相关NGO在救灾一线的联系方式及前线所需物资的各种信息。

 

 

5月16日发布的“抗震救灾-民间公益在行动特刊”称,根据前线反馈的消息,最危险的重灾区目前只有红十字会、军队及政府的物资运输车可通行;而进入的所有民用车都被禁行。目前民间组织只可进入一些受损较轻、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比如参与成都、绵阳体育馆的灾民临时安置等。

 

 

相比而言,在灾区前线协助NGO运送物资的成都“穿山甲越野俱乐部”算是小有成果。俱乐部负责人老穿告诉《财经》记者,由于他们用的都是越野车,所以灵活性比较强,可到达路况较差、政府援助较弱的一线地区。目前他们的物资运输队已到过北川、什邡和彭州等多个灾区。

 

 

不过,他们的行动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不算NGO,也不是红十字会的,拿不到通行证,所以一些地方不能去。”老穿不无遗憾地说。

 

 

缺乏组织和协调

 

 

对于政府的谨慎态度,一些国内NGO表示理解。

 

 

中国注册成立的第一家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的执行理事梁晓燕对《财经》记者说,“中国社会网络只是局部发达,如底下的小圈子很多,但并没有组织化地连成网络。”

 

 

现实情况是,很多志愿者到了一线以后不知该往哪去。目前在各种民间力量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前方也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有能力统一指挥大量来自民间的人力、物资。

 

 

“一旦到了这种时候,大家全像没头苍蝇一样。”梁晓燕说。

 

 

“穿山甲越野俱乐部”负责人老穿坦言,确实有许多从民间来的小轿车去往灾区救援,造成了比较大的交通压力,导致救援车辆走得不是很顺。

 

 

梁晓燕指出,民间组织行动中暴露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他们往往选择去媒体曝光多的地方,结果来自社会各界的物资、人员容易“扎堆”,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已在前方的志愿者杨勇发回短信说,灾区60%至80%的人群居住在偏僻恶劣的农村山寨,但目前报道中看不到这群人的状况。他急切地建议灾害公示更加全面,不要因此丧失救灾的时机。

 

 

另据前方志愿者反馈给记者的消息,目前在灾区很多尸体已经腐烂发臭,很多没承受能力的志愿者到了马上就被送回。他们呼吁,其他志愿者应考虑清楚再决定是否前往一线,要不就是添乱和浪费人力资源。

 

 

当然也并非所有NGO的援助行动都如此尴尬。香港乐施会(Oxfam)派往一线的救援人员段德峰告诉《财经》记者,他们事先已经和四川扶贫办等单位谈好了合作。乐施会此次带来2500万赈灾资金及价值1000多万的物资。要使规模如此庞大的物资支援真正妥善发放、发挥效用,不与政府合作确实也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平时就和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打的交道比较多,关系很好,所以还是比较顺利的。” 段德峰说。

 

 

调整定位

 

 

 事实上,一些NGO也在救灾中不断修正着自我定位,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抢’,好像现在不表现就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似的。” 梁晓燕说。

 

 

“我们认为这次救灾至少会持续两个月时间。”梁晓燕指出,其实第一拨的紧急救援并不是NGO的强项,因为它需要大规模地调动力量及救援机械;但后面日常化的工作,例如心理辅导、情绪平复、为灾民重返家园做准备、组织灾民发起自救行动等,则是NGO和志愿者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现在希望做的是,从第二拨、第三拨中开始显示出NGO的价值。”梁晓燕说。

 

 

“自然之友”的计划是,从下周开始招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他们目前已经联络到许多在台湾“9?21”大地震后参与组织救援工作的台湾NGO人士、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对地震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来与志愿者分享经验、传授技能。

 

 

“社区参与行动”主任宋庆华也对《财经》记者表示,鉴于他们组织日常工作的重点与优势在于社区建设和发展,为支持当前以搜救生命为主的救灾工作,她计划几个月后再赴灾区考察,工作重点是协助当地的社区重建。

 

 

来自“绿家园”的“绿丝带行动”协调人王晓娜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目前在北京发起的各种宣传活动,并不单纯是为了号召大家去献血或捐东西,而是要传达一种民间互助的理念。“我们当然也想派志愿者去一线支援,只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她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间力量的行动与尴尬  尴尬  尴尬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力量  力量词条  行动  行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