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外行”能贡献于具有公共性的专业议题吗?

       近年来,媒体关于公民和社会组织对转基因食品提出反对意见的新闻报道,可谓屡见不鲜。今年转基因再成热点,和崔永元的努力不无关系。他确实有着超凡的“折腾”能量:问责农业部、发布国外调查后拍摄的纪录片、与方舟子打口水战、叫板农大校长……一连串组合拳打得风生水起。在笔者看来,崔永元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展示出的“专业”技能——利用自身影响力做“话题营销”,称得上是炉火纯青。与此同时,他也听到了无数人的共同质问:“你专业吗?”当然,质问者所指的“专业”与崔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工作方式无关,而是在对转基因技术“专业”信息的了解程度这层意义上。面对这些质疑,崔坦率地承认自己是个外行,就像他在写给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的公开信(《一个外行写给一个外行的信》)里自称的那样。

 

       很多公共议题都涉及到“专业”问题,笔者认为,不懂专业的“外行”公众完全可以对这些话题讨论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以前在国外学习时,曾多次列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论证和公众听证。专家论证当然是为了发挥专家的专业支撑作用,而公众听证的目的则是让受影响群体充分表达利益关切。很多公众对项目专业技术了解有限,他们的一些顾虑和质疑也可能是出于无知,但是否具备常识绝不是能否参与的前提。这些“外行”积极参与具有公共性的专业议题的讨论是因为他们知道,知情对于提高决策透明度有好处,质询就是在提高维护自己和公共权益。在这样的过程中,“专业”不是他们参与的条件,反而,增加对专业技术的了解往往是参与的结果。在那些政府垄断专业信息的地方,公民以“倒逼”的方式推进信息公开、程序正义和依法行政,往往是维护自身权益最为有效的行动。

 

       在我国的一些公共议题讨论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利益相关者会因为觉得自己不那么“专业”而噤声,一些在信息掌握上占据优势的专业人士则会要求“外行”闭嘴。同样不算鲜见的是,当公众向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事关自身权益的某些问题时,得到的不是耐心细致的解疑释惑,而是“你不专业”的指责。这说明,鼓励“外行”贡献公共议题的氛围,在我们身边还没有真正形成。

 

       曾听人议论说,崔永元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不懈探究,既不为科普更不为维权,就是为了弄清真相。真相并不复杂,就像秃头上的虱子,可能虱子没有咬你或者咬的不疼你没感觉,但你非说你没有虱子,我就得和你说道说道。虱子是什么暂且不说,应该先把虱子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搞清楚。我外行,我参与,我较劲,公益倒是这些行动的副产品。

 

       《公民社会如何贡献于公共决策》的作者称崔是个孤胆英雄,我有同感。但选择崔永元挑战转基因食品真相为案例来说明公民社会难以贡献于公共决策问题并不太恰当。在我看来,崔永元的行动和所谓公民社会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倒是可以给有志于在公共决策上做出贡献的“外行”公民和社会组织带来一些启发。此外,作者提到,“十年前民间环保组织与水电利益集团抗争而败走麦城的三桩公案(怒江建坝之争、敬畏自然之争、圆明园湖底铺膜之争)已经证明了,在专业性的较量上,公民社会很难处于上风”。这一句话中至少有三处比较明显的错误:一是水电利益集团和“铺膜”之争无关,二是民间环保组织的成绩不是三战全都“败走麦城”(至少圆明园一役不能算败绩),三是这三件事不全是(若非“全不是”的话)作者所称的“专业性的较量” 。

(作者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部主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共性  公共性词条  外行  外行词条  议题  议题词条  具有  具有词条  贡献  贡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