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港湾海外社会责任沟通的“123”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业务的企业之一。中国港湾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建旗下的海外平台公司,代表中国交建开拓海外市场,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涵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建项目合同额超过190亿美元,全球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

       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沟通能否割裂开?社会责任沟通对于企业海外发展意味着什么?锦上添花还是不可或缺?海外社会责任沟通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上海市商务委跨国经营人才培训“海外经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班”邀请了中国港湾企业文化部的向楠先生就海外社会责任沟通进行分享。

 

一、一点认识

       中国港湾在海外经营中的社会责任沟通有“四项基本原则”。

       (一)融入原则

       融入是沟通的前提,融入的对象是当地社区或项目周边的社区,融入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者共识基础。

       例如,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香港和澳门开展项目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香港和澳门的社区文化特别浓厚,而且社区的力量特别强大,在香港每年都有一个社区性的活动,而且社区活动是公益性的,“社区”并非我们理解的居委会的含义,是有NGO的性质的组织,它带有异地管理的职能。所以在香港澳门,中国港湾对这个融入原则特别重视。又如,在澳门每年有一个“公益金百万行”活动,开始中国港湾并没有很重视这个它,后来发现如果你在澳门建一个交通枢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和周边的社区去交涉,而且澳门公民的公民意识很强。所以港湾意识到,加入这些社区性的活动,融入这些社区性的活动对业务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履行,通过这种活动和他们沟通,去展示个企业的形象,告诉他们你想做什么。

       中国港湾在科特迪瓦有一个港口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件事。在科特迪瓦建大型港口需要建设石场,但是没有原料,就需要在当地找,但很难找,因为科特迪瓦土地是私有制的。在项目周边有社区和村庄,当地的政府官员建议可以通过和社区的接触与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这样能够尽快的拿到项目所需的原料。

       这个事件带来的启示:海外经营企业在当地开展大型项目时,首先要积极与项目周边社区进行探访和沟通。在项目进驻的那一刻起,你和他们就是邻居,你的决策与行为将影响到他们,反之亦如此。融入社区,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二)理解原则

       融入并建立了联系以后想要实现有效的沟通,避免自说自话,就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理解对方,去为对方考虑,这绝对不是一句口头的空话。为什么海外经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沟通要强调理解原则?

       中缅原油管道项目是国家的战略性项目。中国港湾承担了中缅原油管道的起点建设,在项目开始之前马德岛这一个地区特别荒凉,当地很原生态,居民的生活很简单。开展这个项目需要驻扎几千人,几千人用餐的食材采购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果一次性大量的采购,一是当地的市场供应有困难;二是会抬高物价,当地居民的收入很低将无法承受。中国港湾的项目经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采购安排上采取分拨分批的方式购买,并在内部制定了分组采购的制度。有效缓解了当地的市场压力,维护了居民的利益。当地媒体主动报道了这件事,中国港湾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缅甸的国家领导人也来接见项目,为后边的项目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很值得反思。只有理解才能实现有效沟通,理解更多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多替对方考虑,才会获得支持。

       中缅原油管道使中国进口中东原油不必再经马六甲海峡,而可自印度洋安达曼海的缅甸若开邦马德岛上岸,经该管道输送至中国西南地区。2015年1月30日,经过近5年建设的中缅原油管道工程,在缅甸皎漂马德岛举行试运行仪式,马德岛港同时正式开港。

       (三)尊重原则

       现在中国企业有很多在伊斯兰国家的承包项目,如何做到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最大的挑战。在此以案例说明,一家中国企业在北非一个国家做项目项目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没有重视尊重宗教信仰的问题,在街上看到当地的妇女带面纱,出于好奇他掀起了一个女孩的面纱,这种行为在当地性质相当恶劣。事情发生后在当地激起了民愤,先是部落里的居民去围堵这个项目组,企业的第一反应是把事情压下去,想着在仓库里躲几天也就没事了,但事情愈演愈烈,这家企业在那个国家的所有项目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此之前,这家企业与当地政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出了事情,即便是政府也不可能维护企业,替企业出头。最后这家企业辞退了涉事员工,公开道歉,进行了各种补偿,虽然控制了事件的恶性发展,但因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严重地影响了这家企业在这个国家的发展。

       没有尊重就无所谓沟通。特别是在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缺乏尊重的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误解,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帮助原则

       对于帮助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帮助是一种行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沟通不是我发布一条信息,你接收一条信息那么僵化,它是一种互动,它可能与行为是共生的。中国港湾在巴西参加活动时,和当地社会关系特别好,每次项目医生都要定期去给当地人体检,看一些小病。再比如,在缅甸水灾救助不能缺席;在美洲,经常遇到飓风,一次在美洲飓风来了,把当地居民的房子压倒了,当地经济发展滞后、救援资源紧张,当中国港湾的项目部得知消息后,立刻安排了救援的人员和设备,帮助社区居民挪树、修房子,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非常感激。经此一事,拉近了项目部与社区的关系,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

       帮助虽然更多的是行动,但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当你做到重大事件不缺席,在帮助的过程中,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

       正常模式下就是以上四种原则性的沟通问题,总结起来第一个就是融入,先融入进去。融入进去以后,我们做沟通要从理解的角度入手,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帮助对方,做到这四点,沟通效率将大大提高。

 

二、两种模式

       向楠先生通过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海外危机情况下沟通的两个案例,讲解了海外社会责任沟通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困境中主动去沟通,第二种模式是利用媒体主动去展示自己。

 

案例一:科伦坡港口停工事件

项目介绍】

       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是中国交建与斯里兰卡政府合作开发的综合类特大型投资建设项目,融围海造地、一级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将为科伦坡再造一个全新的CBD。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与时任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

       项目一期投资14亿美元,是斯里兰卡迄今为止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预计将带动相关投资130亿美元。项目计划3年实现填海造地276公顷,5-8年形成初步规模,20-25年全部建设完成。

项目规划建筑超过530万平方米,集商务、商业、娱乐、居住等多种业态为一体。项目可望为当地创造超过8万3千个就业机会,建成后可供约27万人居住生活,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亚明珠.

【遇到的挑战】

       -政局变革,项目推进受阻

       2013年11月中交建和斯里兰卡签订了项目协议,2014年习主席和斯里兰卡总统共同去开工,但是到2015年,斯里兰卡政府大选反对派上台了,以缺乏相关审批手续和环境评估有缺陷为由,叫停项目。此时项目已完成填海工程,如果不推进加固,被填好的部分将被海水全部卷走,需要重填,每一天的损失都很巨大。

       -当地主流媒体失声,媒体沟通受阻

他们说环评有问题,虽然项目组拿出环评报告进行反驳,但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还需要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发文章来扭转局面。但是当地媒体配合度都不是很高。

       -政治博弈,国家战略实施受阻

       当年斯里兰卡总统访华,表示港口城出现情况是短暂的,问题不在中方。其实项目停工的背后是政治博弈,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斯里兰卡是最关键的点,中国领导人最关注的是是否可以取得汉班托塔运营权。

【事件处理分析】

       -“表姿态”的沟通

       第一,人家说停工你就得停工,表示出对掌权者的尊重,表达出合作的诚意、表现出合作的姿态。

       -“合规”的沟通

       第二,对已经完成的工程,在不损害利益的前提下,尽管提供相关资料,说明这个项目的合法性,公开透明合规地与相关方进行沟通。通过法律渠道公布叫停这个项目的损失定期给相关方提供索赔报告,给他们一些压力,并提出法律诉讼,保护自己的权益。

       -“负责任”的沟通

       第三,在聘请当地社会素质高、资源丰富的意见领袖,参与事件谈判,进行舆论引导,重要的事要向当地媒体宣传中国港湾在当地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因为他们叫停的理由是,环评缺陷,环境是社会责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责任有没有做好,直接影响项目能不能推进。

       项目组和当地的一家咨询公司,共同策划、与当地全国青年联合会共同组织了一项社会责任的展示沟通活动,名为“团结接力环岛行”。以“民族团结和谐、创想美好未来”为主题,穿越斯里兰卡全国1500个村庄,并在每个村庄收集一块砖,最后在港口城建造一座纪念碑,以加深斯里兰卡民众对港口城项目的了解和认识,体现合作共赢的理念。整个活动历时40天,贯穿斯多个传统节日,媒体全程报道,受到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和热烈欢迎。

项目进展】

       2016年项目组正式收到取消停工的决定, 8月签署新的三方协议,更换了业主,10月开始全面施工,现在项目正在进行顺利。

 

 

案例二:纳米比亚罢工事件

项目介绍】

       纳米比亚自然风光优美,以前是南非的殖民地。中国港湾在纳米比亚鲸湾地区共有鲸湾集装箱码头和鲸湾油码头两个项目。集装箱码头项目合同总额约3亿美元,工期36个月。油码头项目合同总额约3.6亿美元,建设工期818天。

       鲸湾港是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的深水良港,也是从安哥拉洛比托到南非开普敦之间近三千公里长海岸线上唯一的深水港。整个港口年吞吐量超过100万吨。纳米比亚90%的海运货物通过此港完成装卸,是该国最重要的物流枢纽。

【遇到的挑战】

       -合理解聘与非法罢工

       项目组的两名当地员工工作表现平平,项目管理者在征求工长意见后,在他们劳动合同到期的情况下没有再与其续约。然而第二天,项目组驻地门口聚集了100多名当地员工(因为当地员工数量不多,100多人这个数字算是比较大了)进行是罢工。

       -负面舆论“中国人是来抢饭碗的”

       在纳米比亚舆论当时一直存在一种观念,中国人到哪儿都抢别人饭碗。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个别国外媒体总在宣扬这种观念。

【事件处理分析】

       -用“当地人”解决“当地的事”

       项目组当内有一名纳米比亚籍高管,他熟悉当地的人情和法律。与项目组一起分析了事件的原因。一是当地人的法制意识很强,言论自由度很高,他们一想到你损害我的利益了,我首先就罢工,大家已经习惯了;二是当地工会的力量很大,不管是用工问题、安全问题还是环保问题,引起关注就罢工。基于这两点,为解决问题项目组找到了三个突破口:

       第一、事件定性为非法罢工。虽然当时的工会力量很强,但是按照当地的法律,罢工必须首先通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什么事由罢工,要通知业主,他们没通知,就是非法罢工的。

       第二、诉求不合理。项目组是在劳动合同到期后不聘用两位员工的,是符合当地法律规定的,因此他们诉求是不合理。

       第三、利用以上两点,和纳尼米亚全国总工会进行沟通,寻求总工会的理解,最终停息此次罢工。纳米比亚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召开发布会对中国港湾公开道歉。

       -举办媒体开放日,坦诚沟通

       第一、聘用当地专业HR咨询公司协助处理劳工问题,依法依规制订了HR管理指导手册,并严格执行。

       第二、聘请当地专业的公共关系公司(PUBLIC RELATION)提供咨询服务,并对媒体开放日活动进行具体策划。

       第三、邀请纳米比亚当地全部的17家新闻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台,主动让他们看项目的任何地方,让他们来提问。当地多家主流报纸大篇幅甚至头版头条报道开放日活动。当地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长达4分钟的新闻

       第四、精心准备、提前演练活动流程。主动设置记者提问环节,不回避“尖锐问题”,并提前进行准备。

       第五、根据当地及记者职业特点喜好,专门定制了一批价值不高、但很受记者们欢迎的纪念品。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沟通不等于妥协,有时候息事宁人并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在关键问题上,要敢于坚持、善于坚持,多运用当地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资源。

 

三、三点启示

       向楠先生最后总结了中国港湾在海外社会责任沟通中收获的三点启示。

       (一)社会责任沟通要有风险意识

       在海外,社会责任经常是别人攻击的点,特别是一些无端攻击,比如“抢饭碗” 、环境问题等。这与社会责任实际上做得怎么样关系不太大,这也凸显出社会责任沟通的重要性。

       (二)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相对于“工程师思维” ,沟通工作需要专业的“媒体人思维”。如果有可能,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等动作之外,多借助外力,与当地媒体建立联系,聘请属地公关机构,开展社会责任沟通工作。

       (三)要解决沟通困境:海外舆论场中的话语权缺失

       在海外沟通中不要自说自话,国外的媒体他们很强的利益抉择和利益立场,通过举办一些媒体开放日,不仅要与中国驻当地的媒体建立联系,还要与项目周边社区建立联系。让公众更多的受到媒体正向舆论的影响,公众将影响什么?可能是选票,选票是什么?是政治。这是一个循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港湾  港湾词条  沟通  沟通词条  海外  海外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