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热点观察 | 农村公厕如何保持十五年不脏不臭?

作者简介

 

       在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我们相信机会分配不公平是造成世界不和谐的根本原由。为了解决这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我们倡导“敬天爱人”,关爱大自然,也关爱身边的人。

 

       通过卫生、教育、产业、环境四个切入点的项目,逐步迈向我们的目标:一个有规范、有公德的公平和谐小康社会,为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创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正文

 

       在广大的中华大地,公厕,一直是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不论是高楼林立的繁华大都市,还是风景秀丽的人文自然景区,都不尽如人意,更无须说是在农村,可以说的是“一言难尽”。

 

       在2015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就制定过一次“厕所革命”三年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期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结果是,提升的只有公厕的数量和设施,环境仍然不尽如人意。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如何保持公厕不脏不臭?

 

       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是怎样理解公厕的问题?

 

       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的使命是促进规范、公德、机会分配公平的和谐小康社会。我们认为一个农村的公厕能够反映当地村民的公德心和素质水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厕所问题,需要改变村民的思维,特别是他们的卫生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村民更强的责任意识和组织化开展工作的能力。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们在偏远贫困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推行“公厕革命”,以互助关爱、保护环境的精神贯彻到公厕建设与维护,目标是保持公厕十五年不脏不臭。

 

       我们的“公厕革命”模式从一个村影响到整个县,不单推动了卫生健康,更为农村全面发展垫下基石。

 

       南方农村公厕模式:

 

       2011年,基金会在湖北省孝昌县田山村开展了第一个公厕项目。以前,村内的土厕林立、气味难闻,遍地污水横流。长期以来,村民都不满意公厕状况,但不愿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这种状况。

 

田山村的老旧旱厕

 

       基金会与村委合作,舍弃传统的旱厕,改用水冲式。更重要的是,协助村委会制定“卫生公约”和公厕管护条例等村规民约,对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及卫生知识宣讲,让大家逐步养成公厕用完要冲洗的习惯,从个人和每个小细节做起,形成可复制的长效管理模式。

 

新建的公厕

 

公厕旁的卫生公约

 

       这项工程实施六个月之后,定期检查表明公厕逐渐干净起来,村民们一直坚持拥护这些卫生公约。

 

       即使在2011年12月份的例行检查中,村干部反映在干旱期村内水源干涸,老百姓生活用水都成问题,但是村民依然坚持将日常生活废水用来冲洗厕所。

 

村干讲解卫生知识 

 

村民打扫公厕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建立公厕时,为了实现全面的绿色环保,还一并建立了沼气池,希望能够废物利用,但由于各种技术上的原因和环境的制约,未能发挥作用。

 

       基金会吸取教训,改建三格化粪池,粪便变成农业肥料帮助农业生产,7年下来,田山公厕保持不脏不臭,成为基金会在南方地区进行公厕改革的模范。

 

       北方农村公厕模式:

 

       在祖国的北方,风土人情与湖北孝昌县截然不同。在这里,水资源十分稀缺,人们以自然为厕,环境卫生堪忧,安全隐患巨大。

 

       其中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德曼村,天气干旱,水资源不充分,抢水、争水事件不断发生,天然条件制约下无法使用冲水厕所,而且村民洗手少、洗澡少。

 

       因此,基金会除了建设活动中心的大公厕,更协助建设三、四户人家共用的小公厕,以及这些设施的安全和管理制度。

 

       这里采用与南方不同的旱厕,在粪便上铺上灰,形成肥料或燃烧材料取暖,也成为北方厕所项目的标准。

 

新建的小公厕

 

       同时,基金会亦资助维修村内储水涝池和建设公用浴室。有了水,加上各种频繁的素质教育、卫生知识宣讲,德曼村村民现在更加注重个人卫生,改变了以往因缺水而洗手少、洗澡少的卫生习惯,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

 

       数年过去,基金会同事每次回访德曼村借用公厕,都不脏不臭,显出村民素质大大提高了。

 

村民宣讲关于活动中心公厕的管理方法

 

       公厕建设的实施流程:

 

 

      【以下为流程图内的文字】

       1. 与村民商讨全盘计划,由村民提供建立厕所的用地,基金会资助部分成本,村民投工投劳建设公厕设施。

       2. 与村民共同制定公厕的使用和管理方案。

       3. 向村民宣讲卫生环保习惯。

       4. 村民按制度管理清扫。

       5. 村委会督导检查厕所清洁,基金会定期回访。

 

       以青海循化德曼村为例的管理原则:

       1.  活动中心的公厕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管理,管理费用由村委会支付。保持厕所干净,不脏不臭,粪便运送到村里公共用地施肥。

       2.  三、四户人家共建一个小公厕,轮流管理,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厕所农家肥由管理人自家使用,可做取暖燃料或田里农家肥。

 

       粪便的环保处理:

       基金会十分重视公厕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为避免传统旱厕污染环境、传播致病菌和寄生虫的弊病,我们在南方地区采用了国家标准的三格化粪池,粪便经过发酵分解、分层分流,消灭致病菌、寄生虫等,经过一系列无害化处理,转化成可直接用于灌溉的肥料。

 

       从一个厕所到一整个村:

       7年过去了,回头看基金会建立的第一个公厕,田山村公厕至今仍然管护有规范,不脏不臭。

 

       基金会还系统地从卫生、教育、产业、环境四个方面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展开卫生知识宣讲,提高预防保健意识,进行慢性病管理,改善村民慢性病意识和生活质量;

 

       对教师队伍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村民中建立层层宣讲的模式,传播“规范、公德”的意识;

 

       传授村民种植、养殖技术,资助生产物资,教授加工、销售技巧,帮助建立合作社等,让村民得到在村发展产业的机会;

 

       兴建沟、渠、路、桥,改善村庄生产生活环境。

 

 

       通过四个切入点的项目的进行,从整体提高了村庄的环境、提升了人的素质,让村庄整体走向公平、和谐的小康村庄。

 

       从一个村到整个县:

       基金会在选定的村庄从四个切入点开展扶贫工作,这些村庄就是示范村,我们同时也在贫困县的各个角落寻找爱心带头人发扬他们的爱心。

 

       这些爱心带头人在我们帮助下组织村民修建公厕后,他们往往继续开展一些“小而美”的爱心项目:修建图书室、卫生室,或是点亮乡村道路、村民活动的小广场,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献爱心、送关怀。

 

       这些小小的点,最终连成片,形成全县覆盖,将基金会的扶贫模式和理念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全国覆盖:

       迄今,基金会在全国九个贫困县开展了46个公厕项目,服务村庄、学校36个,服务村民、学生25000多人,让更多的人用上了不脏不臭的公厕

 

       基金会“厕所革命”的模式,不但解决了用厕难的问题,改进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文明素质,更是乡村建设的助燃剂,让村民通过全面发展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田山村村民的笑脸

 

 

德曼村村民的笑脸

 

撰稿 | 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厕  公厕词条  观察  观察词条  保持  保持词条  农村  农村词条  热点  热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