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卢德之:大中华与大慈善

大中华与大慈善

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上的演讲  卢德之

       编者按

       8月27日,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慈善组织代表、企业家、专家学者等300多位嘉宾,围绕“慈善中华”“慈善接力传承”“NGO与生态保护”等议题相互交流、分享慈善经验、共话未来发展。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博士应邀参加会议,并以《大中华与大慈善》为题作主题演讲。经作者同意,现将演讲全文予以刊发,供参考。

卢德之博士现场作主题演讲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论坛,在这里见到了许多老朋友,又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华新慈善慈善新作为”。

       海峡两岸四地的专家们介绍了很好的经验,有的是从机构层面,有的是从社区层面,有的是从政府层面,既从理念层面也从实践层面等角度作了很好的介绍。我觉得,大家都体现出了一个“新”字。之所以能体现“新”,说明大家是用心在做。做慈善就应该一点一滴地用心来做。我想在“新”字的基础上,再讲一个字,叫“大”字。

       所以我今天的题目叫《大中华与大慈善》。所谓大中华,就是两岸四地及全球华人。所谓大慈善,我用了一个新概念,叫“21世纪慈善”。大中华与大慈善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资本与共享,实现的路径和方法就是构建“共享文明”。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大中华和大中华的21世纪慈善用善的力量,一定能为大中华与全球发展贡献新的力量。为此,我想从大中华、新慈善、新作为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第一

       我说的大中华,就是大中华的全体华人应该对人类建设共享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都记得,毛泽东主席早在1956年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也庄严承诺,中国人民将“同各国人民一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这个世界的确在许多地方、许多方面都很令人不安。比如英国脱欧、朝核危机、土耳其金融动荡,尤其是今年以来的美国单方面挑起的美中贸易战,让大家都觉得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感到很不好受,当然也不只光是我们有这种感觉,全世界很多人都难受。包括美国许多人也感到不好受。

       三个月以前,5月初的时候,我到美国纽约去参加一个有关共享文明的研讨会。在美期间,我与美国不同界别的朋友作了比较好的交流,也进行了一些考察。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最近半年多以来,有三种思潮重新在世界许多地方泛起,就是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和集权主义。由科技进步、资本扩张引发的两极分化这一根本原因,导致的这三种思潮重新泛起,自然不是今天的事情。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发展、资本扩张,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等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

       这三种思潮在不同时期先后兴起,不断发酵,直接影响到了国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19世纪、20世纪几乎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这三种思潮有很大关系。可是,现在是21世纪了,我们今天又遇上了这三种思潮。怎么解决呢?我认为,现在看来,不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任何人发起战争都是反人类的罪恶。何况,战争的方式也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人类社会走到今天,已经是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了。你好我也得好,你可以比我更好,但是不能只有你好,我不好。如果长期你好我不好,那我也不会让你好,这就是恐怖主义的逻辑。那么,人类往哪里走呢?

       我认为,人类必须走向共享。2012年,我应邀在哈佛大学做过一个演讲,主题是《超越左右,走向共享》,其中就谈到“多极均衡,协同共享”的议题,引起了有关人士包括基辛格先生的重视。我认为,在世界发展中,一极是不好的,两极是最差的,多极才可能均衡。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不同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不同的文明特色。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尊异、交流互鉴,也就是应当相互学习、借鉴、融合与发展。不同文明之间很难说一种文明战胜或取代另一种文明。现在看来,面对21世纪发展,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呈现出建设一种新文明的态势。

       我把这种新文明形态叫做共享文明。所谓共享文明就是当今人类共同创造、共同认同、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新形态,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与人本身所有关系的核心价值总和,是人类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遵循和促进全球化生产、生活需要的国际秩序、制度设计、文化教育、生活习性等新文明的集合。

       这种共享文明的核心价值就与中国倡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就是共商、共建与共享。在我看来,中华文明可能在人类建设共享文明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甚至是引领性的作用。我认为,在人类文明最近几百年来的思想史里,英国人给人类文明贡献了更多的“自由”或者说“现代自由”思想,美国人给人类文明贡献了更多的“民主”或者说“现代民主”思想。

       当然,当年这些思想也应该是很好的思想。中国人最初的最重要的文化记忆则是共享。中国几千年文明正是从共享开始的。那么,我们对人类文明提供的最重要的价值和理念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共享”这两个字。也可以说,共享理念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思想。从2012年开始,我就一直在研究共享这个课题,写了《走向共享》《论资本与共享》《论共享文明》等专著,做了100多场报告。尽管如此,还需要深入、系统地讨论共享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共享发展理念与倡导对人类发展的重大价值与意义。比如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最近的讲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日本首相希望今年访问中国等,都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共享价值在全球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尽管这样,我们更要深刻地讲清楚,大中华都是炎黄子孙,都拥有古老的共享的基因,流淌着滋养了共享的血液。大中华有大胸怀,大中华追求的是全球共享发展,是不同民族的发展大合唱。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目的是世界共享发展,共同繁荣与进步。而且我们也相信,大中华拥有自己共享发展的理想与实践,一定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全球发展里,推动甚至在许多方面将引导人类共享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

我说的新慈善,就是说大家共同构建共享文明下的“21世纪慈善

       今天的会议有一个响亮的主题,叫做中华新慈善。我非常认同中华新慈善这个提法,以及这个提法所蕴藏的英雄气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去年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慈善新概念,叫做21世纪慈善

       所谓21世纪慈善,是以全球发展为目标,以共享为最高价值,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神,以慈善的方式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环保、太空等各个领域,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一种崭新的慈善新形态。

       我们知道,现代慈善是20世纪以欧美慈善为代表的慈善形态。为什么要提出21世纪慈善这个新概念呢?

       总体上说,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慈善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的现代慈善经验,加上传统慈善的转型升级实践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慈善法》也出台了,现在应当有一套中国新慈善理念与方法了。当然,我们要记得,现代慈善是以美国、欧洲开创的一种慈善方式与方法,对人类社会和慈善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但是,面对21世纪的发展与要求,我们对慈善发展也应该有新的认识。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中华慈善圈,特别是大陆地区,现在所有的基金会资产加起来规模也不算太大。如果按照西方慈善即标准化格式来做慈善,我们和西方可能差了几十年。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老二了,我们的慈善特别是国际慈善应当跟上去,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怎么更好地发挥作用呢?应当有新的理念与方法。像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新慈善,意义就非常大。

       说到新慈善,我想到一个故事。几年前,我在听洛克菲勒家族交流慈善经验时得到了启发,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当时,他们说到去战后的叙利亚、伊拉克做慈善,主要是扶持和救助。

       我说,你们做慈善肯定是好的。不过,为什么军事家、政治家在前面打仗,慈善家跟在后面做好事呢?美国大基金会、大慈善家如果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制止战争的发生,不是最大的慈善吗?

       他们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应当让慈善在重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这样的慈善就是一种慈善新形态。所以我提出了21世纪慈善这个概念。主要特点是以全球发展为目标,以共享为最高价值,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神,以慈善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的不同环节中去,不断发挥作用的一种新的慈善形态。

       当然,做任何慈善都需要不断丰富的慈善善款。慈善善款从哪里来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资本与共享的关系。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资本的时代,资本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资本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也可以说,资本有文明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但是总体来说,资本越发展,社会就越发达,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资本的好处认识不够,更重视的是资本不好的地方,甚至扼制资本的发展。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发展资本,一方面我们又总是说资本的坏话。这样,自然是有问题的。正确的方法是,我们一方面要正视资本,发挥资本的正能量、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消除资本的负能量、资本的坏作用。这就需要对资本加以引导与规范。

       那么,怎么办呢?10年前,我就提出一个新概念叫资本精神,就是用资本精神来约束、规范或者说驾驭资本的发展。什么叫资本精神?就是资本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它背后的道德精神。为了便于理解,我借用了“三个拼命”来概括资本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为神圣的事业或者说慈善事业而花钱。

       谈到资本与共享,我还想谈谈我最近思考比较多的一个新概念,叫共有制。在我看来,共有制,既不是传统的公有制,也不是传统的私有制,是共享理念、共享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新探索。共有制可能是一种公有制新形态。比如共有制企业,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场主体依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共同设立的企业组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公有制模式。

       我认为,大陆的华为公司就具有共有制企业的主要特征。在共有制的机制中,我们既要重视产权,也要保护产权;既重产权,也要看到享权的重要性;并且通过适当的、规范的方式,让产权与享权可以分享,让渡出部分享权,让更多的人享有产权的收益,也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适应的方式享用资本创造的财富。从某种意义说,这是走向共享的方式,也是慈善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走向共享的时代。正像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家族基金会等现代慈善方式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样,21世纪慈善一定会为人类走向共享、构建共享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新慈善、大慈善一定会在21世纪发展中大有可为。

卢德之博士现场作主题演讲

       第三

       我说的新作为,就是说要用善的力量,推动海峡两岸四地共商、共建、共享发展

       谈到新作为,我也想说一个句新话,就是以善的力量推动海峡两岸四地的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人类走向共享是一种大趋势。中华民族是共享思想孕育的子孙。

       在共享大趋势中,大中华首先应当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所以,海峡两岸四地的主题必须旗帜鲜明、始终不渝,那就是和平、统一与发展。只有和平、统一,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才能共享更好的发展。

       我认为,这是大中华最大的慈善。如果海峡两岸实现了和平统一,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国,大家共享国家的发展与未来,还有比这个更大的慈善吗?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实现国家的统一。

       为此,大中华的大慈善应当更好地走在前面。在我看来,海峡两岸四地都有自己的大慈善经验。大陆地区有自己的大慈善发展基础,也形成了丰富的大慈善资源,比如精准扶贫、网络慈善等。台湾地区也有很多很好的经验,特别是第三部门非常发达。香港、澳门地区的慈善信托、家族慈善等发展得非常充分。

       我觉得,我们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可以进一步发展形成海峡两岸四地的大慈善联合体。我们可以在大慈善领域更好地联合起来,形成更好的发展机制、发展方式。

       可以说,这些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比如台湾大学冯燕教授的学生黄建忠教授,我在台湾第一次遇见他时,就谈得很投缘。后来我们在黄建忠教授工作的罗格斯大学联合设立了一个华民研究中心,他担任中心主任。8年多来,这个中心办出了一些特色,到目前,海峡两岸四地已有40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到中心做访问学者。

       中心资助的博士研究生,有一位毕业已经了,现在香港大学任教。中心的访问学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地方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华民学派。连续5年来,华民研究中心每年都组织30多名美国的在校大学生到中国来进行暑期学习交流,为美国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慈善、中国社会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与方法。罗格斯大学华民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特别是中美慈善交流的一座畅通的小桥。

我认为,建立一个这样机制,有这样一个平台是一件好事,能够让海峡两岸四地的从事慈善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等,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推动大中华慈善的发展。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机制,发挥善的力量和慈善人的智慧,大中华与大慈善,就大有可为,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慈善人应当更好地联合起来。联合起来,才能成就更好的大慈善

       第一,大中华的慈善应当联合起来,要实现国家的统一,我们慈善人首先应当统一起来,统一起来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这个慈善人心中最大的慈善

       第二,全世界的好人要联合起来。因为简单的说富人联合起来,穷人很难受。简单的说穷人联合起来,大家也不一定好受。只有好人联合起来,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卢德之:大中华与大慈善  卢德  卢德词条  大中华  大中华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公益

 公益慈善不能代替公共服务

政府不能用公益慈善来简单替代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更不能把公益慈善作为新的“钱袋子”工程来运作   已获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