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视点】陈志君:被催熟的中国公益将走向何方?

NGOCN注销的信息今天刷屏朋友圈

▼▼▼▼

 

 

 

很多很多的公益人追忆当年,

 

说那是梦起航的地方,

 

公益的导师……

 

 

---“益路同行”系列公益人访谈录---

 

CSR环球网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持续关注CSR和公益领域,感恩这六年来的相伴成长,我们特别策划了“益路同行”系列报道,记录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了三五年的同行者。您的故事与历程,值得被记录与传播,CSR环球网也希望让更多公众了解到精彩的公益故事和项目。

 

 

今天“益路同行”系列公益人访谈录的

 

对话嘉宾和NGOCN一样来自广州

 

经历了过去十多年广州公益圈的风起云涌,

 

请听他的故事。

 

 

访谈人物:陈志君

职位: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创始人

 

 

陈志君曾在英国留学,

 

 

隐隐流露出儒雅的绅士范儿。

 

 

纵览中外的广博视野,

 

 

沉着又不失幽默的表达,

 

 

让人如沐春风。

 

 

从大学时开始接触公益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他见证了广州第一批公益人的风云十年,

 

 

在不断的摸索成长中,

 

 

积极承担起公益专业化的使命。

 

 

如何看待中国公益

 

广州公益有何独特之处?

 

资深公益人给你深一度的解答!

 

 

§

►¦ 快问快答 ¦◀

 

1.您是如何开始接触公益的?

 

上大学时接触了灯塔计划,然后在NGO实习,从此走上公益之路。

 

 

2.您认为专业的公益化有何问题?

 

专业化不是全职化,公益不该被揠苗助长。

 

 

3.怎么理解协作者这个角色?

 

协作者主要帮助在公共对话里产生更好的共识,然后在产生共识的过程里面,也创造相互之间的理解。

 

 

4.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自己的公益之路,您会怎么选?

 

传承、自主、连结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广州的冬日依旧温暖葱茏,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站在2020年的伊始,陈志君梳理的不仅是自己的公益10年,更是广州公益圈的更迭。

 

 

从舶来品,到培植内生力量,从博纳约取,到探询专业化公益广州公益人的成长之路,将是中国公益圈的一个重要横切面。

 

 

 

 

 

一门专业的学科,既要明晰自己的研究范畴与外延,更要有符合实际的方法论。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才能愈加深刻与长远。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这个角色的转变,陈志君走了十年。

 

 

►带着公民教育的底色

 

 

“今年暑假和我一起去支教吧”,中大的同学给初入校园的陈志君发来了邀请,他于是怀着好奇加入了这个支教团队,没想到就沿着公益径直走了下来。

 

 

在2003年的时候,大学生支教组织还很稀少,“灯塔计划”是当时的先锋团队,直至后来很多年,还会给相关支教团体做培训支持。

 

 

 

 

无论是培训还是支教,陈志君在志愿者团队里感受了一线做公益的兴奋与充实。“那个时候,我的生命不为别的,就是全身心投入为一群孩子去工作。”

 

 

等回到学校,陈志君就迫不及待加入了灯塔的工作团队。当时他还不明白这叫NGO,却逐渐摸索出了志愿者团队的属性和问题。

 

 

“志愿者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公民教育,因为我有机会自愿地离开原有既定的生活,参与到一个边缘的、贫困的,或者其它的带有公共性的议题中,并且是一群平等的人组合在一起,合作完成工作。我当时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的培育过程。”

 

 

公益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力量之外的社会力量,人们在这里学习成为公民,做一些让社会变得美好的事情。

 

 

“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一个重要原动力,就是每个人的自愿和自主”,陈志君由此敏锐地找到了自己公益工作的价值,和可以深耕的方向。

 

 

►被过度催熟的中国公益

 

 

“当时在广州有很多民间自发的行动,并且去努力去寻求一种民间自主、跟媒体和政府寻求对话和合作的行动样式。”其他城市都不一定有广州这样良好的公益氛围,陈志君直言,自己受到当时第一代公益人的影响颇深。

 

 

“那个时候的志愿服务是真的很自愿,完全自主,你真的感觉到是一种善念的集合。”正是2000-2010年这10年间的公益土壤,让他有了现在的公益观,并有机会顺应时代去发展。

 

 

当时朱建刚老师对他的启发很大,“当时我记得朱老师有一个判断,他说中国的公益太早全职化。”

 

 

因为整个西方的公益建立在蓬勃的志愿服务基础上,而后才慢慢形成一个所谓专职角色,但中国是在志愿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过早地被国外的公益力量,和政府购买的力量催生起来的行业。

 

 

陈志君认为,最近这10年,政府对志愿者的发展在很多地方都有“过度用力”的情况。“行政力量对社会力量本身其实会有一定的反制作用”。

 

 

 

 

外部有着反制力量,公益组织的内部力量又是否足够呢?

 

 

“我在志愿者组织待了很多年,几乎从最早就已经感到,对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解决问题来说,它的专业性是不够的。”

 

 

他认为公益是民间自下而上的力量,十年过去了,他对民间草根组织仍有着亲近感。为了给这样的一群人和组织做支持,陈志君开始了公益专业化的探索。

 

 

协作者(Facilitator):探索公益专业化的途径

 

 

在陈志君看来,在公益方面,广州已经有很雄厚的积累,“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内生的力量?”

 

 

于是陈志君在2008年组织了第一届“义工成长日”,以参与式的工作方式,做工作经验的交流分享。经过3年积淀,逐渐形成了非正式的组织,还引入了协作者的理论框架。

 

 

 

 

不过,直到2011年完成注册,善导才真正成为了服务公益组织的公益组织。

 

 

陈志君介绍说,“善导最早的业务,其实也是用参与式培训去支持志愿团队,让他们做得更好、更专业,也逐渐提炼属于自己的知识,发展属于自己的专业性,而不仅仅是学舶来品的知识。”

 

 

在引入国外理论后,他也坚持做消化和创新,对于协作者的认知也不断加深。

 

 

“协作者最主要的工作是透过有意识的设计流程,帮助不同组织、社区社群、还有跨界人群创造公共的对话,产生更充分的共识,同时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本的培育。所谓社会资本,包括信任,包括熟悉,有序,它可以减低我们的交易成本,减少我们合作中能量的耗散。”

 

 

随着善导的逐步发展,其工作扩展为:建立系统的协作者培养体系、凝聚中国大陆公益协作者社群、并且提供专业协作服务。服务延伸到团队发展、共创会议设计与协作、研讨会设计与协作、参与式服务产品开发、网络和社群发展咨询等。并且把协作、应用戏剧、非暴力沟通等技术在具体公益领域中不断推广实践。

 

 

“我们最终的目标其实是想要去跟很多的同行者一起去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可持续发展。这个愿景包含很多不可缺少的层次:第1个层次是觉醒的个人,第2是团结的团体,第3是由很多团体构成的有韧性的社会中间网络。”

 

 

现在这个时代还是需要有更多人真实地连接,真实地互动,真实地理解,真实地去解决问题。

 

 

“我想大家都带着对一个美好社会的想象,这个社会必然得走向更民主,更多人得到尊重、透过更普遍的参与和协商,实现更加的平等、公正、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这种普世价值,永远珍贵、艰辛且有价值。

 

 

——   结语   ——

 

 

广州公益圈的环境在变,

 

公益人也在不断更新,

 

不变的是对公益的热忱。

 

 

虽千万人,吾往矣。

 

望着前人的背影,我们携手并进。

 

 

采编  | trix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催熟  催熟词条  何方  何方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视点  视点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