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有话说】做公益过度,会怎样&该怎样?

作者:张以勋(公益慈善论坛联合创始人、主编)

 

公益不就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吗?

怎样做公益算过度牺牲呢?

 

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里,曾经有公益伙伴问我。我就拿自己举例子:

 

比如我经常在群里跟大家聊天,讨论各种公益话题,我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享知识和思想,这算是一种程度轻微的牺牲。但如果我一直跟大家聊天,到中午了都没有做饭给女儿吃(只是假设)。你看,孩子在挨饿,我却在和大家讨论什么公益,我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吗?!一个人为了公益,为了帮助陌生人,却置自己和家人正常的生活需求于不顾,没有履行基本的家庭责任,没有好好爱自己,爱家人,这就是过度牺牲啊!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做公益,必须平衡好公益与家庭生活、工作的关系。否则就会出问题!

 

你们看公益慈善论坛,以前我天天推送几篇文章,很少停更,但从两年前我生病住院到现在,时不时就停更几天,开始是因为我身体状况欠佳,后来又得忙工作忙赚钱,实在没空啊~ 而且大病一场之后,我也深感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家的幸福生活,比中国公益还要紧!所以,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搞得自己太累,让身体罢工,让我元气大伤,吃药治疗了两年多才缓过来了。

 

当然,真正的过度牺牲比我举的例子严重多了。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做公益的人,有些人来去匆匆,终究是公益圈的过客;有些人一直都在,公益已经成为他们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有些人做公益,却是我不想看到的,准确说是不忍心看到他们这样做公益

 

有人投入多年的积蓄创办公益机构,但机构的开支就像一个无底洞,又没有得到多少外来的资助或捐赠,为了维持机构的生存,他几乎掏空了自家的家底,日常生活开支都成了问题,但他仍然舍不得关掉机构,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

 

有人为公益痴狂,周末假期就去做志愿者,却没时间照顾家人老小,自己挣的那点工资全部用来做公益,家里的开支全靠他老婆。最后,老婆离他而去,父母也和他断绝了关系。但他跟我说完这些之后,仍然坚定地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做公益

 

有人为了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省吃俭用,生活清贫,也许是积劳成疾,他身患重病,却舍不得花钱住院治疗。身边的朋友以及其他知道他事迹的人们便捐了几万块钱,希望他去治病,结果他一转身又把钱捐了。

 

有人工资微薄,却每月捐出大部分给贫困学生,十多年间捐出的善款高达几十万元,而他每月留给自己的生活费却只有三四百元,也一直未成家。他的父母已年迈,仍旧要出去打工维持生活,有时还要接济他。

 

还有人为了做公益,卖掉自家的大房子,全家老小挤在出租屋里;也有人为做公益到处借钱,最后负债几十万,没有人再愿意借钱给他,为了躲债主,他都很少回家;也有人把业余时间都放在志愿服务上,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对家人的责任,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中甚是愧疚,但仍然放不下对公益的执念。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可能,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觉得他们很伟大,很高尚,让我们感动,应该向他们致敬。但每次,我都觉得心情沉重。他们的德行,或许可称之为伟大,但为了公益过度消耗和牺牲自己,实在让人心疼。

 

 

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过度牺牲自己,成为悲情英雄呢?根据这些年的观察和思考,我暂时总结出以下几类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1、无私奉献,变成无限奉献。

 

 

 

有些人将无私奉献,理解为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或者被错误的舆论宣传所误导而走向极端,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变成二选一的对立关系,无视基本的人性需求,结果就是喂饱他人饿死自己,让别人享福让自己遭罪。如此这般,无私奉献变成了无限奉献,苦难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换了不同的人承受而已。这显然不是我们做公益的初衷。

 

结论:反人性的牺牲不人道。

 

对策:理性认识。无私奉献,无疑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但此处的无私,是说行事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借公益牟私利,要克己奉公,不因私损公。一个人、一个群体,要维护公共利益,难免减损私人利益,比如捐款捐物、志愿服务;但公共利益原本就是众多私人利益的聚合体,无私奉献决不等于无限奉献,克己奉公也并非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减损私人利益也不是让私人利益归零。

 

 

 

2、盲目坚持,最后骑虎难下。

 

 

 

公益和做任何事一样,都会遇到这些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我们期望太高,方向搞错了,方法不对,如果盲目坚持错误的方向和方法,一条道走到黑,拒绝放弃,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造成更大的损失。

 

另外,有些困难太大,不是我们坚持努力就能成功克服的,有些根源性的问题也不是靠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如果眼高手低,贸然去做超出自身能力之事,不仅会得不偿失,一败涂地,挫伤自信心,还会影响他人对公益的信心。

 

结论:无谓的牺牲不值得。

 

对策:量力而行。对个人或组织来说,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评估哪些事是我们能做的,哪些事是做不了的,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取舍,必要时懂得放手,不要让自己太累,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要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做公益需要坚持,但应该是坚持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降低期望,调整方向,尝试新方法,及时止损,将试错成本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总结得失,反思教训,同步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3、道德绑架,终为虚名所累。

 

 

 

公益,行善助人,因具有利他性,确实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美,优秀者也可获得各种荣誉,成为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这些“名”,原本自然而生,无须强求,也不该成为负担和牟利的工具,更不该成为过度牺牲的缘由。

 

因名声、荣誉导致的过度牺牲,主要源自道德绑架。当一个人因公益而获得某些荣誉,可能会被他人道德绑架,也可能被自己道德绑架,然后不得不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愿,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若超出自身的能力,就可能出现过度牺牲,比如苦活累活非他莫属,带病工作、经常熬夜加班,结果在岗位上累倒、病倒甚至猝死;有些人则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做志愿者,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影响夫妻或亲子关系。

 

结论:多余的牺牲不好受。

 

对策:保持平常心。如果荣誉是你该得的,继续做自己该做事的,一切如常,无愧于心即可。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但你可以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做到什么程度是自己可以承受的。

 

 

 

4、不懂拒绝,欲承救世重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看到身陷困境的穷人、孤苦无依的老人、流离失所的难民、被虐待的小动物,我们都会生出不忍之心,欲助其自苦难中解脱。但有些人在面对遭遇悲惨的求助者时,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即使自己能力不够也不忍拒绝,为此散尽家财,卖掉仅有的住房,捐光养老钱,最终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虽然令人感动,但也唏嘘不已。

 

结论:被迫的牺牲不持久。

 

对策:别把自己当作救世主。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即便家财万贯也救不完苦难众生,所以我们能救一个算一个。但我们可以专业救助机构合作,一起号召更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政策建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法律制度更加完善,这才是长久有效的济世良策。

 

 

 

5、人单力孤,却又不善合作。

 

 

 

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公益路上的“独行侠”,主要是因为个人不擅长与人沟通合作,获取外部资源的支持(比如在亲友、同事中筹款),甚至有些孤傲自负,就算力不从心,也会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或合作请求。所以只能不断“压榨”自己和家庭的有限资源用于公益,自己清贫度日,家人也身受其累。

 

结论:孤独的牺牲不该有。

 

对策:与他人一起行善。公益并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了一点点。所以,若非万不得已,不要一个人做公益公益之路与志同道合者同行,以团队的力量做公益,分工合作,分担责任,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也需要发展更多支持者,为团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让团队走得更远,做更多的事。

 

我相信每一个良善者,都不忍心看到有人为了帮助他人、改善社会而过度牺牲自己。就算是受助者,他们也不愿意、不忍心看到有人为了帮助自己,倾家荡产、背负债务、妻离子散、积劳成疾、有病不治……。如果一个人通过过度牺牲满足了自己的道德追求,却让受其恩惠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负罪感;再加上媒体的过度宣传、拔高放大,又在无形中为众人树立了高冷的道德标杆,提高了行善的道德门槛,让人们以为公益就是道德高尚者、有钱有闲之人才能做的的事,从而让更多想行善的人望而却步,无法效仿。如此,自然算不上圆满的善行善德。

 

公益当然可以做,但何必过度牺牲自己呢?何必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呢?何必独自上路承受重担呢?能够做到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持续做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已经很不错了!

 

有个词叫“爱人如己”,意思是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我非常赞同。如果只对别人好,自认为把爱给了别人,却没有好好爱自己,不舍得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幸福,这是对自己残忍,对自己不人道啊!如果不懂得爱自己和家人,何以爱天下人?!

 

但我并不同意有些人提出的“先爱自己再爱别人”这种非要排出先后顺序的说法。因为,爱自己和爱别人这两件事,其实也可以同时进行;因为,很多善举都是随手可为的,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反而能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快乐,提升自己的人生幸福感。比如公交车上给有需要的人让个座,帮倒地的病人打120,转发公益相关的文章……。所以,不提倡过度牺牲自己,并不是不让人行善做公益,而是在帮助别人时量力而行就好。

 

人人公益的时代,必定是量力而行、各尽所能的时代。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资深素食者,为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  公益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过度  过度词条  话说  话说词条  amp  amp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