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调研 | 没有一棵健康的树缺少扎实的根基

 

 

没有一棵健康的树缺少扎实的根基

——云南边境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作者:陈江慧,陈子涵,沈鸿文,吴漾(排名不分先后)

 

古老的榕树历经千百年,依旧苍葱翠绿,是因为有虬劲的盘根错节。而对于教育之树而言,家庭教育,无疑是它的根基。

 

芒市坐落在中国云南的西南边陲地区,山坝间、道路旁连成片的榕树生长着,村寨和学校镶嵌在其中。在山区地方,为便于集中管理,大多数的学校采取寄宿制:从学前班起,孩子们周天去学校、周五回家。寄宿制盛行的背后,是家庭时间的让步:周一至周五,他们很少与父母见面。

 

芒市西山乡的一棵参天榕树

 

尽管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如今芒市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条件读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几乎为零,但是一些孩子的成长之路仍有些许波折:孩子身在学校却心不在焉,农村的一些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完成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后就领取毕业证外出打工;旷课、逃学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不容忽视。在云南省教育厅的统计中,49%的农村学前适龄儿童从来没有听父母讲故事,72%的家长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孩子互动玩耍。[1]

 

 

溯其根源:传统的变迁与正确教育观念的欠缺

 

 

在云南省德宏州的世居少数民族中,有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这4个民族,曾经在解放初期被划定为“直过民族”,意即他们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起步较晚[2]。现实生活中,部分农村家庭里到了收甘蔗的季节,家长便会让孩子回家帮忙砍甘蔗,请假的人多了,老师没办法一个个私下补课,也就无所谓了。一位初中肄业的番姓村民甚至直言“读书读书,越读越输”。

 

 

一名乡村教师王老师说,“在家庭教育方面,1/3的家长属于状态不好、放任不管,1/3的家长想要管教孩子但是用错了方法,仅有1/3的家长能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最后这1/3的家长普遍自身文化水平较高,至少初高中以上。”

 

有一部分父母会认为教育孩子纯粹是学校之职,往往对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一问三不知。在德昂族聚居的三台山乡,鲁副乡长提到,很多家长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参与教育。例如,当孩子在学校里闯了祸,老师联系家长后并没有多少家长会真正到学校;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时,家长也经常以忙于务工等各种各样的理由缺席,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出席家长会的家长人数常常仅有二三十人。有的派爷爷奶奶来参加,有的父母就算到场,也只是干坐着,毫无参与感。家长的心思几乎全在挣钱养家,无法召集起来,学校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田间忙于务农的妇女

 

 

有心无力:父母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局限

 

 

通过基层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大力宣传,当代大多家长已经清楚地知道到教育能够帮助孩子生活得更好,树立起配合学校工作、监督孩子学习的意识。然而,真正在学习或者生活上为孩子提供指引和帮助并非容易之事。

 

当地农村的家长大多受限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来跟进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办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疑惑。鲁副乡长介绍,绝大多数的孩子父母只有小学学历,有初中学历的家长也是少之又少,也因此,父母很少能够在孩子的学业上面提供辅导。三台山乡出冬瓜村的赵大姐被采访时也表示无奈:自己并没有读过很多书,在孩子的作业方面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平时老师要求她检查作业,她也只能看看孩子有没有写完。

 

另外,家庭的经济压力也是一大阻碍因素。平时,家长们的时间基本上都被工作填满,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辅导孩子写功课。芒市农村家庭长期以务农为生,已经习惯了早出晚归的生活作息。赵大姐称,自己常常是天刚亮就下田干活,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并且还要忙碌家务杂活和晚饭,这样紧张而又繁重的工作使得她没有精力照顾孩子的学习。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更是难得能够回家一次,而远程电话、视频不方便,还会让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他们也没有办法给家里正在读书的孩子提供帮助。出冬瓜村的一位李姓村民说,她的女儿在外地打工,顾不着家,照顾孙女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身上,但由于她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给孩子提供有效的辅导。考上高中的孩子面对更难的教学内容手足无措之时,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与梦想的能力。在这里,“父母缺位”也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芒东村与奶奶一起生活的小女孩

 

 

负薪救火:过时与粗放的教育方法

 

 

在当地的部分少数民族村寨里,有部分家长采用打骂的“粗放式教育”,不关注孩子的内心。这样不得当的教育方式使得家庭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更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不但无法解决矛盾,甚至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景颇山寨的这些孩子从小受到的关注太少,内心力量非常弱。”李旸老师担忧地说道。

 

缺乏家人、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甚至会做出极端、旁人不理解的举动。2019年,初中毕业的小伊本已经定好去上技校,可在临出发的节骨眼上,他却无缘无故地反悔了。实际上,小伊表现出的不懂事、反悔的举动,不过是希望妈妈能对他多一点关心和爱。太多相似的孩子,他们打架、闯祸,以极端的方式宣泄,以更强硬的方式对抗,但其实只要家人一点点的包容与爱,他们内心的黑洞就可以被逐渐填充。

 

在学习方面,缺少家庭的支持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成绩难以进步。乡村孩子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学校里面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久而久之,他们可能渐渐丧失成就感,失去学习的兴趣,选择逃学来躲避对他们来说枯燥无味的生活。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常常试图使用打骂的方式来纠正孩子厌学的思想,令农村学生厌学的心理更加严重。即使有些学生在刚进初一时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课业困难,加之没有家人老师的引导和陪伴,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的结果就如乡村教师王老师所说:“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开始变化,初三天上地下。”

 

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足够的竞争实力,让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根据芒市教体局公开的2020年工作总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86.26%。[3] 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大多数只能在十五六岁的年纪被投放到生产流水线上,成为一名“打工人”。“这些孩子实际掌握的文化程度还远达不到初中水平,也不具备一技之长,懵懂而迷茫,对于社会的复杂和潜在的危险一无所知,就像突然被扔进丛林,全靠运气求生存,这太残忍了。”李旸老师叹道。

 

当学生无法在家与学校找到归属感,年轻的生命勇猛地投入江湖社会,撞得头破血流,谁来收拾残破的人生?家庭本该是给予爱和接纳错的地方,是人生的起点,是榕树的根基。

 

 

悬崖勒马与白璧微瑕: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行动和仍面临的挑战

 

 

尽管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但包括教育局、学校、乡镇级的政府机关在内的各主体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积极开展行动。

 

芒市教体局的副局长邵进周提到说,为了鼓励家校沟通,教体局有规划开展“家长学校”,希望能够促进亲子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不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把压力全然施加到学校上,完全忽视家庭教育。邵副局长希望能把更多家长的观念转变过来,用更恰当的方法培养孩子

 

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能让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陪伴、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定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城区的一些小学,有老师会发布作业答案让家长检查批改、教孩子题目。一位学生家长称:“家长和老师组织了微信群,我也会私下联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家长及时跟进,就可以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但这种方式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农村的家长受限于自身教育水平,常常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检查批改,更不用说给老师有用的反馈。因此,很多家长只是瞥一眼,签个字。

 

乡镇以及村级的政府机关会通过会议或宣传布告栏的方式传播教育观念,诸如“教育改变人生”的观念已经在反复的讲解中深入大部分村民的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村委会也会以一定频率组织村民参加一些简单的职业培训,如农业种植、养殖技巧等,让身居大山的村民掌握一些技能。但有关家庭教育的课程仍太少,仅仅停留在让家长多督促、不要打骂等口头告知。此外,德宏边境多山,各个村寨内户户散居、交通不便,农忙时节不太可能有许多人参加课程,课程的辐射范围也因此受到限制。

 

芒东村山景

 

非政府组织也在努力填补这些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希望用无条件的爱与陪伴帮孩子们建立自信、学会学习、认识世界。老师们在尊重学校教育的前提下,举办各种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将景颇族的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同时紧跟时代,教孩子们如何正确认识亲密关系与性行为、如何防止电信诈骗等等。此外,IPDC国际儿童发展项目已于2020年7月落地于瑞丽,至2021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组织了52个家庭开展亲子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让家长体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在当地公益组织的活动室画画、向远道而来的植物学家“水果猎人”杨晓洋学习植物学知识

 

 

教育的根源在于家庭

 

 

孩子如一棵树,根在地底下,老师可以负责修剪、扶持上面的苗,但家庭是地底的根。根如果出了问题,即使老师有再高的园林技术,可能也无力回天。”乡村教师王老师如是说,“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捐几块钱就能解决的;而孩子教育的问题,也不是老师浇几桶水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地公益组织活动室的一角

 

当下的教育是在教学生,也是在培养未来的父母。这一辈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不懂,是因为经历、经验的局限性。而无论如何,现在学生中的大多数未来也终会成为别人的爸爸妈妈。所以,在政策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扶贫稳步发展、乡村实现振兴的浪潮中,要让教育真正扎根于生活,回归人的本性,融入到每个家庭。

 

希望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下一代的父母都能够真正理解教育的意义:教育不仅仅是在就业时给孩子优势,更是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让孩子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

 

千百年的古老榕树,根脉粗壮有力,依托着繁枝茂叶,向着光亮那方……

 

 

 

资料来源:

[1] 浮琪琪《从老外到老内:德国人迈克尔为什么要在中国做50年公益》社会创新家 2021年1月26日

[2] 王静宜,唐瑛《“文化堕距”:云南“直过民族”女性教育现状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月

[3] 《芒市教育体育局2020年工作总结》2020年12月23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根基  根基词条  扎实  扎实词条  调研  调研词条  缺少  缺少词条  没有  没有词条  
公益

 2021两会建议 | 2021两...

  聚焦·两会 步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将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时代的必答题,也是世界的关注点。3月3日,中国如期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