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科研领域的女性可以多优秀?听听11位大牛怎么说!

温暖三月,春回大地,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此,Wiley向全体女性朋友致以最真诚的节日问候,并送上最美好的节日祝福!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有幸采访到11位优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与学术期刊编辑,她们有着不同的科研背景,因对学术科研工作的共同爱好和坚持走到一起,为不同领域树立了成功榜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看她们心目中对学术科研事业的态度和想法吧!

访谈实录

Q1:从事学术科研和期刊编辑工作,您认为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甘怡群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从事学术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都需要扎实的研究基础;踏实,勤奋的工作;都需要我们专注;都需要我们做好时间管理,能够高效的工作。

期刊编辑工作,编辑的责任感和学科知识很重要,因为作者倾注心血的研究报告,命运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的评价和判断必须是建立在完整的科学素养基础上。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掌握前沿,才能做到引领学科,增加期刊的影响力。

坚持学术道德是期刊的生命线,也是编辑工作的重要部分。期刊学术道德的把关不是做个防抄袭检测、伦理批件、知情同意、利益冲突声明那么简单,我们需要从作者对方法的描述,字里行间去看,作者是否把科研伦理放在第一位。比如,作者回避报告了某些被试,某些变量,某些题目而没有正当理由,就需要让他澄清是否是选择有利的结果报告。另外,作为主编,需要回避利益冲突。比如说这个作者自己比较熟,就要尽量避免来直接处理这位作者的稿件。

期刊编辑工作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与各个方面的沟通。做学术研究主要是跟同事、学生和合作者的沟通,而做期刊编辑工作,这个沟通的层面就更加多。比如说我现在在做这个期刊联合主编的工作,第一需要与另一主编密切沟通;第二需要与作者沟通;第三需要与各个副主编沟通;第四需要与就是我们Wiley的杂志社的几个部门沟通;最后,因为我们是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的会刊,所以我们还要跟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沟通。这些沟通当中,有的时候也会不那么顺利,所以我们这个沟通的技巧很重要。比如,有些副主编他们比较坚持自己的主见,所以就要尽量用一些有技巧的方式来跟他们沟通,既保证期刊的质量,也要跟他们保持融洽的关系。另外,作者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委婉的方式沟通来拒稿,我们的退稿信要肯定他们稿件的优点,要有建设性,对他们将来研究有裨益。

高扬 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自主机器人技术实验室"主任

作为Wiley期刊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的主编,我的宗旨是要广泛持续地服务于所有国际范围内的相关科技社群。我们的编辑团队致力于通过严谨的国际同行评审系统来及时地发现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论文。我们也会积极地与相关的学术界和工业界保持联系,影响并帮助推进机器人领域的长足发展,这也包括帮助促进相关科研领域以及行业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比如促进性别平等)。

雷荔傈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我自己谈不上成功。从事学术科研和编辑工作,我想兴趣、努力和坚持是必备的要素,另外一个好的平台也能助我们科研工作者一臂之力。

刘静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

我认为,学术科研的成功往往是多个有利因素的综合结果。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有几点。第一点是探究和较真,我们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兴趣,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与基本原理。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知事物背后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二点是坚持,其实科研有时还是比较枯燥的,收集数据往往是漫长和艰苦的,同时外面世界有各种诱惑。我们需要有 “甘坐冷板凳”的坚持精神。第三点是创新。就我个人而言,我对新鲜的事物会多一些好奇心,我会要求自己以及我的学生,尽量做新的东西。虽然在文章发表方面会慢一些,成果少一些,我享受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期刊编辑方面,其实我的经验不多。基于我目前的认识体会,我觉得,第一要仔细认真。编辑工作需要接触大量的文本,因此对于某些我们不熟悉的方面,不认真的话很容易出差错。第二是执行力和效率,我们不停地收到稿件,需要短时间审阅文稿,因此效率一定要高,我们收到稿子以后要尽快处理回复,不能犯拖延症,要有强大的执行力。第三,对前沿和创新有高敏感度。这对我们知识结构的广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平时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别人的成果、文章的创新性,包括有些不是我们细分专业的文稿,有足够的敏感和判断力。

刘雪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所所长

从事学术科研工作要成功的要素应该包括:精于思考产生好想法,做详细的研究路线计划,制定良好的时间安排,外加努力勤奋,张弛结合,勤于总结归纳。

从事期刊编辑工作,要有耐心,舍得付出时间,要交朋友,要会沟通,尽量发挥女性的设计天性和细致特性。

隋婧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对于期刊编辑而言,要有足够的细致和耐心、对前沿领域的准确把握和判断、较高的写作与表达水平,以及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

志存高远,要看到学术生涯中的诗与远方,也能在现实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的话)。

唐丽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

首先是专注,然后是坚持,最后是团队的力量。前两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团队是因为肿瘤心理学的研究需要长期的探索和一代又一代的研究,在团队的支持下,有更利于研究的长期性和专注性。

徐芳华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

我还算不上成功,科研的路永远没有尽头,还需要更努力,这恰恰是我欠缺的。我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身上都各有不同的闪光点。有的人思维奇特,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不断;有的人踏实稳健、求真求实,对各种科学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绝不将就;还有的人勤奋好学,以点破面,潜心深耕数十年如一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很擅长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学习。我想这也是从事学术科研和期刊编辑成功的要素吧。

王红艳 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分会委员、中国病生学会免疫专业副主任

做好科研是一件挑战性高的职业。不仅要时时学习本领域的知识背景和新进展,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设计研究方案,更要有动手做好实验和高效工作的能力。在总结和发表漂亮的实验结果时,还需要有能力讲好故事及文字编辑能力。

期刊编辑,在多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新进展方面,都需要时时跟进学习,与一线科研人员常常交流。因为我认为好的编辑需要熟悉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要有能力判断哪些是高质量的文章并能抓住其亮点。在科研会议或到研究所和一线科研人员交流,在第一时间获得未发表的高质量工作,也将有利于提高期刊的质量。

王勤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我觉得学术研究和期刊编辑是相互促进的,期刊编辑会涉及到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对开拓视野和提升学术判断力大有裨益。成功的要素是:认真,谦虚,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

郑焰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天才加勤奋。期刊编辑虽然受人尊敬,但科研人员的工作单位缺少实质性支持,所以对大部分编辑,就真的是凭兴趣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正因为如此,编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研人员群体,比较有奉献精神。

Q2:对于希望从事或加入学术科研和期刊编辑工作的女性,您有哪些建议?

甘怡群:

对于加入学术科研和期刊编辑的女性同事,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学科领域与男性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差别。比如我们这个期刊的副主编就有大概三分之二的女同事。女性确实有局限的一面,比如要休产假,带孩子的责任要重一些,所以在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上,可能遇到更多的挑战。在新冠疫情当中,我们就有几位欧洲和美国女性的副主编因为学校不上课,所以她们带孩子的任务特别重,以至导致工作的拖延。但是女性也有她们优势的方面,比如比较擅长沟通,比较细腻,能够更多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思考,所以就比较容易避免冲突。

对于希望从事或加入期刊编辑工作的女性,我的建议大概有三点:首先,是业务要精,无论是做学术,我们自己写论文;还是做编辑,我们看别人的论文,我们要迅速对论文的创新性贡献做出判断的这个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比如,论文质量最主要的我们就是看两方面,一个就是看他的理论的基础和创新性贡献,另一个就是研究设计。这两个方面的标准是与时俱进的。只有自己掌握了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对来稿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第二点,我们要善于安排时间提高效率。我要求自己,无论是稿件来还是读者的来信,或者是是跟编辑部、学会的交流都要在第一时间就把它完成,比如,两小时之内。这样,我每天能够很快地把日常要求事情做完,就不至于积压工作,以至感觉压力很大。这里涉及一个任务优先权的设置的问题,我们如果决定承担责任,就一定要贡献时间,给编辑工作适当的优先权。

第三点,我觉得需要专注,因为我们女性的家务事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把我们的时间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不可否认,家务事也很有意义;但是我们要预留合理比例的时间,给真正对我们的学术生涯发展有裨益的事情上。

高扬:

如果就我所在的泛工程领域来说,女性还是基本处于少数的位置。我会非常鼓励女性毕业生去积极探索尝试加入学术科研的行列,也会鼓励已经是科研工作者的女性积极参与国际范围的科技社群的活动,包括尝试加入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可以从比较简单基本的编辑工作参与起,例如说论文的审稿人或客座编辑。当前,JFR就在向全球征集新的特刊提案,我非常期待相关领域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响应并参与,非常欢迎有意愿者联络我们。

访问链接了解: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5564967 

雷荔傈:

现在大家,特别是女性,对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关注和讨论都很多。科研和生活都需要有质量的时间投入,因此合理高效地安排科研和生活更可能获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于我们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受益。

刘静:

我们会发现,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女性的数量越走越少,到达顶尖的女性少之又少。这既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也有社会传统对女性职业角色定位期待的负面影响。要达到相同的学术科研职业目标,我们女性往往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女性在家庭里面负担了更多的工作。因此,对于我们女性,特别是年轻人,第一,要勇于寻求帮助。我们要积极向父母、朋友寻求帮助,夫妻共同养育孩子,争取科研时间。养孩子不必追求事必躬亲做完美母亲,身教重于言教,放手之后孩子反而会更独立自主。第二,要自信。有研究认为,也是我亲身体会,对能力的自我认知上存在性别系统偏差:男性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估容易高于他自己的能力;而女性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估又倾向低于自己真实的能力。所以不要怀疑自己,要勇敢去追求和承担挑战性任务,避免因为太谦虚而失去机会。

刘雪华:

现在机会很多,鼓励有志于期刊编辑工作的女性积极参加,找准机会推荐自己,发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耐心两个特点,使得更加适合期刊编辑工作。只要真心投入,就一定有收获。

隋婧:

尽量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除了术业有专攻,还需要视野开阔、思维开放,表达流畅。

敢于试错,不轻易放弃,提高效率。

提升自己的美商,个人认为具有高水平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否发现美和创造美是一个成功科学家或者学术编辑的必备条件之一。

唐丽丽:

科研其实是很适合女性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很优雅得专注地做一件事。如果你热爱科研,喜欢阅读书籍,期刊,其实这是一个很适合你的工作。同时,科研也需要能耐得住寂寞,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女性,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是一个老话题,婚姻家庭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但不是一个人的全部;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探索兴趣,去创造,去快乐生活。平衡两方面的关系,与配偶,孩子,长辈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朋友伙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徐芳华:

过去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不过到今天,时代已经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我的建议是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选择从事或加入学术科研和期刊编辑工作,应做好规划准备,平衡好家庭和事业的时间和精力,将婚姻家庭作为助力而不是阻力。

王红艳:

作为女性,在任何行业要成为优秀的领路人,第一要素是非常努力的工作。我认为科研工作是一类高智商人群集中的行业,在这里要做得优秀,自己要有能力高效工作并有创新的好主意,还要带动合作者和整个team人员的主动性,因为如今的科研不再是单打独斗能解决的事。女性职业者在面临生儿育女的责任时,想保存优秀,就要有韧性有持久力,做事更要有取舍和专注。即便抚育下一代或其他家庭事务耗费了精力和时间,要有信心能在一生的赛跑长河中,坚持下来,跃过困难,路可能不会越走越顺,但肯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祝大家工作顺利,事业和生活常有开心事。

王勤:

只要喜欢具有智力挑战性的工作,学术科研和期刊编辑是最好的选择了。而且说实话,相比很多行业,学术科研和期刊编辑工作对女性更平等,也给我们更多机会遇到有趣的人和事。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女性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我的建议是:喜欢就坚持做下去,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遇到问题多沟通,做好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郑焰:

Follow your heart, not your head.对女性而言,在科研行业的unconscious bias很多,因此需要做出更优秀的成绩才能得到同样的认可。至于编辑工作,可以等到正高full professor以后再涉入,退休以后做也不错!

Q3:您在Wiley主持哪些期刊编辑工作?您会向科研人员推荐哪几本?

甘怡群:

我在Wiley是Applied Psychology:Health and Wellbeing的共同主编,同时也担任过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的副主编,Stress  and Health 和Psych  Journal的编委。这些期刊都是Wiley的期刊,并且我认为都非常值得推荐。在我们这个领域,我会向大家推荐的期刊还有Wiley的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APA的Health Psychology,以及springer的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高扬:

我是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JFR)的主编,非常推荐所有关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读者关注我们的期刊。JFR有超过15年的历史,在多个计算机及工程相关的学科都是在国际上排名Q1的期刊

雷荔傈:

我现在主要服务于J. Adv. Model. Earth Syst., Mon. Wea. Rev., Adv. Atmos. Sci.和Front. Appl. Math. Stat.的编辑工作。我的科研兴趣主要为数据同化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因此除了综合类并标志学术热点前沿的超一流期刊外,我日常关注的专业期刊主要有J. Adv. Model. Earth Syst., Mon. Wea. Rev., Quart. J. Roy. Meteor. Soc., J. Atmos. Sci., Adv. Atmos. Sci.等。

刘静:

我在AGU是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的副主编,国内的期刊中,我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文版以及其他一些杂志任编委。《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的职责有些像国外杂志的副主编。国内期刊其他杂志工作相对来说会少一些。向科研人员推荐期刊时,我一般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选题。AGU的期刊,特别是JGR,比较严谨,对于创新或者原创性方面的要求会比较高。好的文章,我们希望能在JGR上面发表展示,因为JGR是大家公认的好期刊。当然,AGU还有其他期刊,比如Tectonics,对于一些跟地质相关、更侧重于构造工作,我会推荐在Tectonics上发表。对于偏向地球物理,有些地震地质方面的文章,我会倾向于推荐在JGR 上发表。我们最近在JGR solid earth组织一个纪念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专辑,在这样的专辑中,我们希望在学科专业上比常规期次宽泛一些。欢迎大家投稿。

刘雪华:

我在Wiley仅担任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RSEC)期刊的副编委工作。该刊物成立于2014年,当收到邀请成为该刊物的编委成员时,心里非常高兴,第一高兴的是有这样一个非常针对我们这个将遥感技术应用到生态和保护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第二高兴是收到期刊邀请进入编委会。我们经历了几年的努力发展阶段,终于于2019年有了5.0的首个影响因子,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一定会继续极力推荐我们这个刊物,眼下正在编辑一个关于无人机技术应用与野生动物及生态系统保护研究的专刊,希望明年得到专刊文章全部见刊。

隋婧:

我目前担任神经影像领域知名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的Associate editor,为脑科学领域的学术发表和传播提供服务。Wiley 是世界领先的学术协会出版合作伙伴,出版了数量众多的高质量期刊,其中综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是金色开放获取期刊(IF 15.8),而 World Psychiatry是精神病学学科分类中的第一名。在神经影像学研究领域中,我比较熟悉Brain和Human Brain Mapping,也是在此向大家推荐投稿的、质量值得信赖的期刊

唐丽丽:

我目前在旗下的Psycho-oncology任编委,我的专业是癌症心理学,所以向同行推荐Supportive Cancer Care,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等也是表现非常好的期刊,值得关注。

徐芳华:

我是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的Editor,Ocean Dynamics的Associate editor。主流的科研期刊大家都心里比较清楚吧,最近AGU的新期刊AGU Advances很不错。

王红艳:

我目前在旗下的Immunology任编辑,在FASEB任副主编。因为我的专业是免疫学,所以向同行推荐EJI,Immunology。此外,EMBO Mol Med, Advanced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Hepatology等也是表现非常好的期刊,值得关注。

王勤:

我现在是JGR-Solid Earth的副主编,还是几家期刊的编委,包括: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Geodynamics,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因此会经常给这些期刊审稿,也会收到一些地学主流期刊的审稿邀请。我的专业方向是构造地质和岩石物理,研究中也会涉及地球物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我推荐一些综合性的地学期刊JGR、Tectonophysics,Geology,EPSL,Tectonics,Lithos,G3,GRL, GSA Bull.,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报,经常浏览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大同行的进展。

郑焰:

目前是WR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ssociate Editor,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编委,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以前曾任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的Associate Editor, Science Bulletin 编委, 以及帮EHP, STOTEN, JGE做guest editor, 编辑出版special issue。最近还帮UNESCO IHP编写专著一部。今年七月即将出任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的EiC.

我一般不向任何人推荐任何期刊,每个人研究兴趣不同,需要follow的期刊也不同。

受访嘉宾个人风采

甘怡群:

甘怡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1998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发表了100篇以上一作或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论文发表于SSCI一区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和 Health Psychology。目前任三个国际SSCI期刊——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共同主编,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 和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副主编,国际期刊 Stress and Health, PsyCH Journal 编委,国内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编委。

目前任中国行为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健康心理学分会任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会士,美国心理学会(APA)健康心理学分会杰出国际会员 (fellow equivalent),中国行为与健康专委会主任。研究领域集中在应激、应对和健康心理方面。

高扬:

高扬教授是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自主机器人技术实验室(STAR LAB)”主任。高教授专注于机器感知、机器学习、视觉导航和仿生机制等方面的科技研究,以及这些科技在极端工业环境里的应用。高教授在开发自主机器人系统方面拥有20年的科研经验,包括曾担任几十个国际合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这些项目由英国研究理事会,皇家工程院,欧洲委员会,欧洲航天局,英国航天局,以及许多工业界的企业资助。高教授还积极参与国际太空任务的设计,例如欧洲的ExoMars,Proba3和LUCE-Ice Mapper,英国的   MoonLITE/Moonraker,以及中国的嫦娥三号等众多项目。高教授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于包括核能与农业在内的非太空领域。

高教授是国际工程技术协会(IET)和皇家航空协会(RAeS)当选会士。她曾被《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评为英国十大杰出青年学者之一,并是2019年科学技术领域木兰奖的获得者。她的科研团队在其领导下,也获得了许多国际认可或奖项,包括2013年国际宇航联合会埃德蒙·布伦银牌,2016年COSPAR优秀论文奖,2017年UKSEDS月球车比赛一等奖,2018年欧洲航天局SysNova挑战赛联合冠军,2019年IEEE/ASME-AIM最佳论文奖入围,2019年欧洲航天局-斯坦福联合挑战赛全球前三名,和2020年IEEE-ICRA太空研讨会的Wiley海报奖一等奖。

雷荔傈: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数据同化理论的发展与改进,数据同化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及地球系统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现为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数据同化和观测系统(DAOS)专家组成员,并于2018年获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 Kamide Lecture奖。

刘静: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1991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2003 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博士。研究主要基于野外观测,综合数值模拟和年代学测试,研究青藏高原抬升及地貌响应,岩石圈与地表过程的耦合及其灾害效应,量化活动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目前兼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学会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及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副主编、《科学通报》、《中国科学》、Tectonophysics、《地震地质》、《地质通报》和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等学术期刊编委。

刘雪华: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保护和管理研究组学术带头人,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生态所所长,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成员,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员。1986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学位,1997和2001年分获荷兰国际航空测量与地球科学学院(TTC)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多个学术团体兼任理事或常务理事职务,担任2个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Ecological Modeling)和2个中文期刊(兽类学报、林业资源管理)的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有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保护、生态评价和规划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生态恢复研究等。主持科研项目近60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文章约190篇,其中SCI文章约60篇。

隋婧:

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脑网络组中心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石青云女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IEEE 高级会员。2007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3年在美国The Mind Research Network工作, 2013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目前在本领域知名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在Nat Comm, Biol Psych, Brain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0篇。2020年起受邀担任期刊Hum Brain Mapp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

唐丽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肿瘤协会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身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卫生联盟核心成员,北京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委员。担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Psycho-oncology等杂志编委。

徐芳华:

女,1979年生,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 编委,Ocean Dynamics 编委,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ling the ocean 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海洋动力过程和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2017年获得JGR-Oceans优秀审稿人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王红艳:

2007年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Research Fellow。2010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任研究员,学术及学位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巨噬细胞和T细胞调控炎症相关疾病的研究,近年作为通讯作者,在Immunity(2020、2014)、Nature Microbiology、J Clin Invest、J Exp Med等发表20多篇论文,篇均影响因子约10。任JBC、Immunology、Frontiers of Immunology、中国细胞生物学期刊、中国免疫学杂志的编委。任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分会委员、中国病生学会免疫专业副主任等。

王勤:

王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004年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矿物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和岩石物理学,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流变结构、壳幔相互作用和构造演化。

郑焰:

郑焰,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1999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现任国际水文地质协会地下水回补委员会共同主席(IAH-MAR Commission Co-Chair)、斯德哥尔摩水奖提名委员会委员、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副主编。曾任数种国际一流刊物的副主编或专刊主编。曾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分校环境与地球科学院助理教授至终身教授及院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孟加拉国水及环境卫生项目专员、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主席。发表SCI论文100多篇,Google引用>9300次,H-指数 50, 内容涉及环境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水化学分析方法、饮用水安全、环境风险与人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等。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1)不同空间尺度地下水污染物成因及对策,可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地下水回补MAR技术体系,为地表-地下水资源统筹管理及非常规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3)饮用水安全及人体健康关系,形成了一系列降低暴露风险方案。

以上顺序均按受访嘉宾姓氏首字母排序

感谢受邀参与本期专访的嘉宾们,节日快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牛  大牛词条  听听  听听词条  科研  科研词条  领域  领域词条  优秀  优秀词条  
观点

 【中国故事】山褶里的物探人

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天山南麓的秋里塔格山从地层深处举上天空。又经过亿万年的风蚀,日晒,雨淋,古老的地岩石化了,松动了。峭壁高耸、怪石林立,像无数斜插在云端的钢...(展开)

观点

 2.8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的“...

前文中呼吁了需要改善的“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更加优质的网络知识百科、开源操作系统与开源软件等。这样的呼吁其实一早有之,但是执行起来却比较困难,我们依旧没有一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