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创新,可以为文化创造价值

  委约新作、首设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增加青年艺术创想周等融合了创意的板块,成为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亮点,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说:“通过16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举办,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原创作品对于艺术节个性和品位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文化创新同样应该是一个重要标志或者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艺术创新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勇于创新的艺术家值得尊敬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都举办论坛,今年的论坛聚焦于“创造力”这一主题。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发言开始就提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家力量大幅度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大家都发现,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水平和国家地位还不相称。”

  余秋雨在国外演讲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似乎就是老太太的剪纸、北方农民表演的农村乐器、杂技表演和地方文化演出。”为什么会这样?余秋雨认为,艺术有三大功能:消费、传承和创造。“我们在重视艺术消费功能和传承功能的同时,长期忽略了创造功能。艺术创造功能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艺术的创造力是全社会各个领域创造力的先声。”因此,他主张中国艺术界可以有一部分人提供观众消费的文艺作品,有一部分人忙着保存传统和遗产。同时,更尊敬那些勇于挑战观众欣赏习惯、挑战传统规范的艺术家。

  他呼吁,高贵的艺术家要能甘于寂寞,一些新的作品可能一下子没有太高的收视率和发行量,“但无论如何,中国艺术必须从世俗欢笑和陈腐老化的沼泽地里拔腿而起了。”

  寻找艺术和商业间的平衡点

  因为话剧《战马》和中国有了深层次交流合作的英国国家剧院执行总监尼克·斯塔尔今年也来到上海国际艺术节。在过去10年,英国国家剧院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这不仅因为《战马》这部剧备受全球业界关注,也因为他们的低票价演出策略使得观看人数屡创新高,在全球各地都有出色表现。

  尼克·斯塔尔认为,剧院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扶持一些小制作剧目,比如《战马》之前也是小制作。英国国家剧院设有“新剧实验室”,其中有50%的剧目走上了大舞台。

  尼克·斯塔尔也提道,艺术创新和金融密不可分,英国一直以来都对剧院进行大量投资。但是随着欧洲经济的衰退,很多欧洲国家的文化补助在削减,所以这成为他们面临的新挑战。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开始重视文化与金融的跨界融合。在10月20日举行的演艺项目创投会上,来自北京的世纪华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脱颖而出,将优先进入上海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制造”原创剧目投资计划。同时,参加创投会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创始人策划制作的梦幻马术秀《卡瓦利亚》、融合高科技与表演艺术的英国多媒体剧《太阳系之旅》等都引起了投资机构与演出机构的浓厚兴趣。

  创新能丰富我们的世界

  来自美国的艾丽西亚·亚当斯作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制作人,曾经策划举办过2014国际戏剧节、阿拉伯世界艺术节、最大的印度节、北欧Cool等艺术节,甚至早在2005年就在美国首创了“中国艺术节”。

  艾丽西亚·亚当斯认为,创新是可以为文化创造价值的,诸如哥本哈根的“蛋椅”、谭盾融合自然的音乐、丰田的“艺术机器人”、约翰·凯奇的“加料钢琴”等均属此类。她说,创新令人惊奇,能丰富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断演变文化生态体系。她同时提出,在了解了每种文化不同的审美传统之后,她选择剧目的标准就是质量要高、能引发共鸣。

  事实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和推介的很多剧目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2012年,作曲家谭盾受上海国际艺术节联合委约,进行了微电影交响乐史诗《女书》的推介演出,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现场演奏情景交融的多媒体创意表现形式,当场获得了15家各国艺术节的邀请意向。今年的艺术节交易会上,当年看过推介的赫尔辛基艺术节与比利时弗兰德斯音乐节等欧洲艺术节买家也开始正式下单,分别签约《女书》。这部作品将于2016年8月和2017年3月赴欧参演。“表演艺术与其他创意产业相同,能研发出艺术上有突破式的创新,又反映出时代心声,还要能领跑市场的成熟品牌节目的概率约在10%甚至更低。但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一旦成型,其厚积薄发的市场潜力将十分乐观。”刘文国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创新,可以为文化创造价值  创造  创造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可以  可以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传承这道考题如何解?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如一颗颗珍珠洒落在广阔大地上,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这是一道必答的考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进闽西山区县连城,深入非物...(展开)

人文精神

 肩负起建设一流大学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