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

  上海,这个历史上的文化大码头,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人们称其为“海漂”。一个“漂”字,意味着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个人价值的另一种界定,文化理念的个性表达;而对一座城市,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生发于文化领域的强烈渴求,是城市转型发展之际的必然选择。上海要成为文化创新创业的热土,理应注重集聚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培育一个富有活力的“海漂”群体。

  连日来,文汇报记者兵分几路,深入上海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文化发展的各个空间,追寻文化“海漂”的身影,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故事里,有困境和坚持,更有梦想和希望。而在本版的文艺圆桌讨论栏目,我们也邀请专家建言献策,解析文化“海漂”现象,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上海文化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崭新的追梦者的乐园。

  文化需要吸纳多种元素的基因,因此“漂”是艺术家的天性。与此同时,流动性对于城市文化的动力机制和创作活力来说也至关重要。在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当下,“海漂”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记者:在讨论“海漂”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请教一下几位专家:“漂”,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作为一种状态,其实在国内外很多大城市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这是什么原因?

  陆铭:从事文化艺术的人特别容易“漂”,这和他们的职业特性有关。因为文化艺术讲究个性化、多元化,需要吸纳多种元素的基因。所以,放眼全世界,艺术家都是“漂”来“漂”去的。与此同时,城市的文化产业讲究多样性,需要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思想和创意而来,不断发生碰撞。而在中国,大城市尤其容易形成“漂”一族,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典型的大城市产业,所以文艺人才特别需要在大城市呆着,在不同城市间“漂”来“漂”去。

  胡惠林:所谓“漂”,就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品质来讲,城市文化虽然有其物理载体,但本质上是流动的,这一点与乡村文化不同。古语说,流水不腐,流动性对于城市文化的动力机制和创作活力来说至关重要。愿意选择这种状态的人,首先很自信,其次渴望获得更大的自由创作的空间,有这样一群人和这样的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对于改变城市静止的固有的文化生态来说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同时会对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创作形成鲶鱼效应,增强活力和活性。可以说,“漂”的程度越高,城市的文化包容性越强。

  记者:几位专家讲到,“漂”既是文化碰撞的必然需要,“漂”族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那么,具体到上海,“海漂”的出现对上海意味着什么?在现阶段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胡惠林:“海漂”的存在,可以充分激活上海文化创作、文化竞争和文化活力,上海文化发展需要这样一种文化补充。同时这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形成的特性决定的。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特性,其文化基因在最开始都是“漂”进来的。上海文化最辉煌的时候,正是“海漂”活力最强的时候,包括鲁迅、巴金,都是“漂”来的。到了今天,上海需要有更多“海漂”,为处于从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上海注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活力,从而使上海文化建设,呈现出与文明转型相符的样貌。

  陆铭:“海漂”对于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培育“海漂”群体,是上海当前文化产业破题的必然要求。放眼看整个中国,到目前为止,走的都是一条通过全球化参与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道路。但制造业驱动已经遇到瓶颈,未来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在哪里?一定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教育、医疗和文化;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有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个城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也会滋生出对于文化的渴求。但现在上海文化产业无论是创造力、竞争力还是人才集聚的程度,和其经济实力相比,都太不相称。

  从比较高的标准看,文化“海漂”的现状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自主创业活力还不够强,创新成果还不够丰富,人才队伍稍嫌薄弱

  记者:既然“海漂”对上海文化建设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请几位专家勾画一下,理想的“海漂”生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年前做过一个“海漂”调研,后来由年轻的副教授刘畅执笔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调研中我们发现,“海漂”有不同层次,有的还处于草根阶段,有的已经功成名就。对于上海而言,各种层次的“海漂”我们都需要,理想状态是既有一部分“海漂”扎根下来,同时总体上保持一个“漂”进“漂”出的动态过程。当然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我们要做到的是形成这样一种吸引力,尽可能海纳百川,这样上海就成为人才汇聚之地,“漂”进“漂”出的过程也成就了上海的一大文化景观,让整个城市充满活力。

  陆铭: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一定是金字塔,西方也是一样。基层一定有一个庞大的从业人员团体,然后不断产生顶尖的人物,这是这个行业的正常业态。

  记者:刚才几位专家都谈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和建设,应当注重聚集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培育一个富有活力的“海漂”群体。那么,与理想状态相比,“海漂”的生存发展现状怎样?

  孙逊:如果用比较高的标准看,“海漂”的生存发展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表现为自主创业的活力还不够强。文化“海漂”在创业过程中,往往要面对市场准入门槛高、市场占有率低、应对风险的能力差等问题,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自主创业的活力并未完全释放出来。以电影产业为例,“海漂”自主创办的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竞争力也相对比较弱。而现在“北漂”自主创办的影视机构已经够成了北京影视产业的重要一极。

  第二是创新成果不够丰富。“海漂”在成果产出的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不够。比如在影视行业内,近年来由“北漂”主创的影视剧在影视市场上占据了不少份额,甚至“北漂”本身也成为颇受市场关注的题材,出现了《北京爱情故事》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然而,由“海漂”担纲主创的影视剧则数量较少。

  第三,“海漂”的人才队伍相对薄弱,尤其是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相对匮乏。譬如,“北漂”队伍中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文艺人才。与之相比,“海漂”中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却比较缺少。

  “海漂”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吸引过来的。要真正提升“海漂”的活力、影响力,增强其对上海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反哺能力,就应当从整体上改善上海文化生态环境

  记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孙逊:“海漂”的文化生态相对还不够丰富,造成上海有时在文化的多元性、集聚性方面存在某些缺失。

  比如文化主体相对单一。“海漂”本身是多样化的,有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才能,需要多样化舞台来提供不同的空间和平台。但是在上海,体制内的文化机构在各自领域内比较强势,大量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国有文化企业倾斜,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海漂”自主创办的小型文化企业、工作室在这种状况下发展乏力。

  尽管上海本身具有比较发达的媒体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与“北漂”相比,“海漂”人才的展示、推介和提升的平台和力度还是不够。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梦想剧场等栏目,吸纳了一部分“北漂”艺人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遇,北京甚至出现了以“北漂”为主体的“北漂”春晚,并且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四届。而上海的大型演出和选秀节目对“海漂”关注度不够,更多是偏重于偶像效应,对“海漂”人才的发掘和展示缺少规划。

  同时,“海漂”中的大多数人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文化创意园区对“海漂”的集聚优化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现。比如位于莫干山路50号的M50园区是“海漂”艺术家密集的一个艺术展示区域,但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也使其在吸聚外来人才方面的效能大大削弱。

  记者:由此看来,“海漂”的生存发展存在不足之处,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漂”对于上海文化建设的反哺作用。那么,该从哪些渠道着手,扭转这种局面呢?

  陆铭:这个要从“海漂”赖以生存的文化产业的产业氛围入手,只有文化产业发展了,“海漂”才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首先一定要民间化。文化强调的是个性化、多元化,很难有一个国家和国际标准。比如当年《泰囧》上映,尽管破了国产片的票房纪录,但照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中国好声音》刚亮相的时候,谁能想到有这么火?既然没有统一标准来界定好与不好,就很难通过政府来推动,因为政府的优势无非是经济和政策的扶持,那没有标准,这个扶持给谁呢?所以必须走民间化发展道路,才能百花齐放。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使之具有足够的文化展示功能,让人民能够随时随地接近文化。比如地铁站,法国巴黎的很多地铁站都像艺术馆一样,而香港则把地铁站打造成了历史陈列馆,上海在这些方面就做得不够。另外,政府可以主导或鼓励民间投入,搞一些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比如小型的电影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市场,又不能完全依赖市场。离开市场,文化产业没希望,但完全依赖市场,一些小众的东西没有办法生存。发达国家有很多这方面的基金,比如对小众电影或者高质量画展的补贴等,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胡惠林:上海的优势在于极其丰富的市场机会,但同时需要在政策体制上为“海漂”提供良好的生态。在一些文化领域,政府部门要改变思维方式,引进竞争机制;在文化作品创作上,要敢于挑战重大题材。此外上海要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去容纳和善待“海漂”,要让更多人看到上海的确是一片文化创新创业的热土,真正体现大气谦和,海纳百川。

  孙逊:“海漂”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吸引过来的,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要真正提升“海漂”的活力、影响力,增强其对上海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反哺能力,就应当提高文化创意园区对“海漂”及其创业活动的集聚优化作用。北京近年来着力打造的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创意园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大批艺术人才,而上海虽然也有M50、田子坊、1933老厂房等艺术创意园区,但是与北京艺术园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不同,上海的艺术园区大多处于地租和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市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漂”艺术家的集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海漂”现象面面观  面面观  面面观词条  现象  现象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人文精神

 思政课教师要承担好时代重任

 作为学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统一”要求,积极修为,努力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阵地,切实承担...(展开)

人文精神

 儒学如何接受西方现代性挑战

 在一个由人情和面子构成的关系本位的文化中建设民主、法治,决不能仅从这些制度自身的逻辑出发,而需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中国文化习性的制约。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事与愿...(展开)

人文精神

 培养重义轻利的君子人格

 核心提示:在党和军队的奋斗历程中,历来主张“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突出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坚决反对功利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