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疫情之下,文艺工作者需有担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反映全国人民防疫抗疫的成就,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

  这既对当前的抗疫文艺提出了总要求,也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出了遵循的原则。

  当疫情这场灾难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相遇,如何将人民以血的代价换来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给每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网络平台运用。在疫情防控推进的全过程中,人们减少聚集宅在家中,但关于疫情的文艺创作却始终没有间断,大量来自民间文艺作品涌入大众视野。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疫情期间,诗歌、小说、戏曲等这些人们已经习惯于首先在网上欣赏的文艺作品种类也更加活跃,连美术和书法作品,也开始选择网络为首发平台,与互联网开始了融合借力。

  这种“互联网+文艺”的模式,意味着文艺工作者要把已经成熟的线下创作模式移植到线上,要把本来在纸媒、剧场等物理空间里讲述的故事,搬到虚拟世界去讲,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熟练运用网络语言和新媒体平台操作技术。然而,伴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和网络传播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原创文学、短视频制作与手机摄影的兴起,相比之下对于这些技能的掌握民众要比大多数专业文艺工作者操作更娴熟,创意更新颖。目前,抗疫文艺中不少百姓喜闻乐见、传播广泛的精品佳作,并非出自专业文艺工作者之手。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了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短板,为当前的文艺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敲响了警钟。

  提高灾难文艺创作水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可以说成是一部人类抗击灾难的斗争史。灾难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庞大的素材库,更重要的是,它对个体、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成为文艺作品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宝库。人类文明史上因为灾难产生的精神启示,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经典巨作。

  近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数次灾害,如唐山大地震、非典、汶川地震等等,都在现代文艺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相比,我们为世界留下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并不算多,能在世界文艺舞台上为人称道的更是少之又少。

  目前,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中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抗疫文艺还处于初级阶段。文艺作品应及时跟进疫情的发展,达到同步和共时。文艺工作者应首先俯下身子,持续以文艺的方式宣传科普防疫知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健康科学的生活,同时,要更进一步挖掘抗疫民众坚毅的精神、大爱的情怀与无私的奉献,以此振奋人心。这时的文艺作品既要对受难者饱含同情和悲悯,更要准确地体现国家与人民的意志,将疫情和民众生活呈现出来。

  强化使命担当意识。灾难是一面镜子,拷问着人性。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站在新冠疫情面前,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高尚和鄙俗也在此时通过作品暴露无遗。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 。

  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疫情文学这个重大题材时,要时刻警惕以浅薄的鸡汤拉低精神底线;要杜绝以虚假和低级的噱头博人眼球;要坚持艺术良心与理想情怀,泣血讴歌,将一切创作本着强烈而自觉的使命意识去进行。只有心底无私、志存高远,其作品才能有资格站在人类思想与艺术的高峰上,供人欣赏与品读。那些哗众取宠或居心叵测的地摊文学乃至政治工具,必将为世人所不耻。

  疫情之下,文艺工作者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人民、无愧时代,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为战胜疫情加油助力,在“互联网+文艺”时代用文艺暖人心、聚民心、增信心,是每名文艺工作者疫情之下应具备的回应能力和担当意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疫情之下,文艺工作者需有担当  文艺工作者  文艺工作者词条  疫情  疫情词条  担当  担当词条  之下  之下词条  
人文精神

 汉武帝的“文采”

 毛泽东《沁园春·雪》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名句。汉武帝得“武”字谥号,自然是因为在军事方面功业显赫,正如清代学者赵翼评价汉武帝时所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