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实事求是”源起考

  实事求是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思想精髓,已为世人所共知。但“实事求是”这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河北省献县起源与发祥,却鲜为人知。

  一、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的记载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这一点古今学者及现行辞书均无异议。然而引用者往往只采撷其中只言片语,难免造成后人无法全面了解整体语境,更难以准确把握其深层次含义。为此,在这里将其出处全文录入下来。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宜谥曰献王。”

  综观全文,我们不难看出,班固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八字,概括评价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其着眼点主要是针对献王的学术活动、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这也是成语“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唐颜师古对“实事求是”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可以说是相当精确的。“实”,原意为“草木之实”,转义为充实、真实。引申为查实、证实、落实等义。事,即事情、事项、事物,当时主要是指搜集整理古典书籍这件事。“实事”就是把事情做实,弄清楚。“是”,就是“真”,典籍之“真本”,传承之“真相”,文章之“真义”。“求”,就是探索、研究、求证。实事求是,就是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探求其真相与真义。

  二、献王整理典籍的历史影响

  西汉时期,以献王为统领的文化抢救活动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为深远。构建与大一统国家体制相匹配的大一统的价值观体系,已经提到最高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日程上。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提倡以忠孝为本的儒学。受到景帝言传身教的影响,刘德对儒学情有独钟,并同当地大儒董仲舒进行了深入交流。武帝继位,力排众议,果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学说定于一尊,确立其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对这一具有划时代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献王刘德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全面参与并领导了这场文化抢救运动。刘德举一国之力,倾阖家之财,用以购求古籍,并且对献书人采取非常谦恭的态度。精神慰藉加上物质奖励,打动了天下人,使图书抢救整理工作大大超出了河间藩国的地域范围,日华宫二十四区,房数百间,住满了四方来的知识精英。献王与儒生们夜以继日,整理残简,补订遗篇,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研究中心。在这里,《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左氏春秋》《考工记》《乐经》等均被先后发现、整理成书,先秦典籍的主要部分被保存下来。在这场大规模的文化抢救文献整理运动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许多竹木简牍藏于山洞、枯井、夹墙之中,风吹水浸,鼠啮虫蚀,缺枝少叶,漫漶不清之处甚多,靠腹诵口传的今文抄本存在许多错讹甚至曲解之处。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场典籍整理活动,成为一个极为严肃的现实命题。许多人惮于劳苦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献王则不辞烦劳,舍易就难,采取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后世对献王搜集整理古籍的贡献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陶渊明说,“其名德者唯献王”;张继说,“汉室宗亲独称贤”;乾隆皇帝说,“最心许者是斯人”。这充分反映了后人对献王的爱戴和景仰。而大史学家班固和司马光更是从历史的角度,充分肯定了献王挽救儒家文化的千秋功业。司马光在浩叹“微献王六艺其遂殪乎?”之后,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将献王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做了比较:“景帝之子十有四人,栗太子废而献王最长,响若遵大义、属重器、用其德、施其志,必无神仙祠祀之烦,宫室游观之费,穷兵黩武之劳,赋役转输之敝。宜其仁丰义洽,风移俗变,焕然帝王之治复还,其必贤于文景远矣。”乾隆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的皇帝,竟先后写下咏叹献王的诗达二十余首。他说:“献王好古事求是,大雅千秋祀不群。”又说:“求是端非漫取誉。”这是对献王实事求是治学思想的高度评价,可谓高人一筹,慧眼独具。

  献王不仅是一个学风高尚的儒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真知灼见并且身体力行的政治家。他通过对汤、尧、舜、禹、管仲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出了以圣王之道“爱民”“教民”“利民”“富民”的为政思想,当国二十六年,一贯“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及鳏寡”,树立了千古贤王的形象。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这次文化抢救运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使以儒学典籍为主的先秦旧书得以存亡继绝,重见天日,使中华文明得以成为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存续和发展提供了文化灵魂和精神血液。二是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文化发掘和抢救运动,为儒家文化定位为正统思想提供了文化依托,使“以仁为本”“以德治国”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三是献王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不仅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而且逐渐流布到社会层面,衍生出“一是一,二是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民俗涵义,并逐渐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重要的思想财富。

  三、实事求是的嬗变与升华

  明清以来,王阳明、阮元等学术大家提出“实事求是之学”“实事求是之教”的理念,献王被尊为“翼圣”。1914年,赵天麟校长为天津北洋大学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1917年宾步程在将湖南公立工业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时,也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赵、宾都是从欧美留学归国从事工科教学的教育家,他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已超出经学、训诂学领域,具有“在实践基础上探求科学真理”的意义,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1916年至1919年,毛泽东曾经寓居岳麓书院。很自然,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的校训,也深深刻印在了毛泽东的心灵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辩证唯物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使实事求是这一古老词汇发生了质的升华,具有了哲学的意蕴,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求真求实这个层次上,毛泽东与献王刘德是一脉相承的,但毛泽东将表示事实的“实事”提高到“客观实在”这一更为广阔的哲学范畴,赋予表示“真相”的“是”以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哲学内涵,达到了空前的思想理论高度。■

  (作者刘学江系河北省献县县委书记,张连春系献县原文化局局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实事求是”源起考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