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众筹能够救图书出版业么?

  众筹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资金筹措方式,“罗辑思维”等颇具人气的微信公众号用这种方式也出了不少好书。但仔细分析下来,恐怕众筹之于出版业,只能算是一个好人,而不是那个对的人。

  “你是个好人,只是我们不合适,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人”。这是一句让无数男同胞肝肠寸断的话,俗称发“好人卡”。“好人卡”的特征有两个:其一,真的是个好人;其二,真的不合适。

  众筹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资金筹措方式,众筹出版则是近来很热的一个话题。“罗辑思维”等颇具人气的微信公众号用这种方式也出了不少好书。但仔细分析下来,恐怕众筹之于出版业,只能算是一个好人,而不是那个对的人。

  一、为什么说众筹是个好东西?

  1.众筹实现了很多人心里潜藏的愿望

  众筹听起来是个新鲜事,但这种“一人出一份力合起来干一个大事”的想法,你真的没有过吗?看看下边这哥们——

  全体中国人一人给我一块钱,大家都没什么感觉,我就成了十亿富翁了,哇哈哈~~这种白日梦相信不少人都曾在某一刻稍微琢磨过一下,然后一笑了之。与之类似的还有恨某个人的时候那句著名的诅咒:“中国人一人一口吐沫淹死他!”

  我们可能没细想过,这就是最淳朴的众筹思想。众筹贵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拿出一点对自己无所谓的东西,众人积聚成河,干成一件事,并且这件事是符合每一个参与者自身利益的。这是众筹的一个基础思想。

  互联网的发展,让众筹从人们心里的一个想法变成了现实。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能很方便地发出众筹邀约,继而招到足够多的人来达成邀约者的目标。简单讲,众筹不是一件新鲜事,它潜藏在我们心底多年,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机会实现这些潜藏的愿望。多年夙愿达成,你不想试试吗?

  2.众筹能给出版环节的相关人员带来实惠

  具体到出版环节上,众筹已经让一些出版从业者尝到了甜头。腾讯公益近来联手著名的自媒体社群“罗辑思维”,发起了“40万出一本书”的众筹计划,让网友自由捐助,一块钱起捐,网友捐多少,腾讯公益就同步配捐多少,金额达到40万就能够出一本书。

  这40万元不给出版社也不给作者,是完全给图书出版人的。出版人要靠他的眼光和专业性,选一本市面上没有的书,并运作其出版。如果这个书出来没花掉40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肯定花不完的),剩余部分出版人自己留着;书出来后的销售过程,出版人接着分钱。

  稍知当下出版环境的人都能明白,40万元对于出一本书来说,实在是奢侈。以图书翻译人员举例,一般的翻译费在80-100元/千字,一本20万字的书,翻译人员的收入不会高于2万。但如果想把它翻译好,需要短则两个月,长则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收入显然与付出不成正比,因此常见的情况就是两种:要么雇学生等廉价劳动力来翻译,要么借助谷歌翻译等软件进行囫囵吞枣式翻译,以提高速度。当然更多的时候,两者兼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汉译图书读起来味同嚼蜡的原因。

  马云对员工跳槽有两句评价:要么钱没给够,要么心里委屈了。而图书出版行业,普遍弥漫着钱没给够并且心里委屈的情绪。人才流失越来越多,出版的书质量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众筹重奖机制起码可以让一些出版人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比如可以花高价请来优秀译者,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地把书做出来。

  3.众筹能够使一些好书起死回生

  这一条其实是上一条的延续。出版人尝到了实惠,精心地出版一批市面上没有的书,当然也会使一些叫好不叫座的书起死回生。事实上,相比从未引进的新书,众筹出版更多用于“打捞”那些已经绝迹图书市场多年,但很多读者仍念念不忘,甚至在孔夫子等旧书网上被炒到天价的旧版书。

  类似的例子有不少。比如罗永浩“打捞”过曾深刻影响过他的《美国种族简史》;“罗辑思维”团队“打捞”过《光荣与梦想》、《战天京》等;张立宪领衔的读库团队“打捞”过《巴黎烧了吗》、《我的一生:梅厄夫人自传》等。这些书都曾经出版过,但都由于曲高和寡而销量寥寥,最终绝版。此番凭借互联网的强力推广,都取得了不俗的销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书并非都是经由众筹推出的,但众筹思想贯穿出版始终。罗永浩、罗振宇、张立宪等人其实担任了图书选题策划的角色,他们选这些书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书要好,经得起时间检验;二是预期要卖得好,不能做赔本买卖。他们等于是先期判断肯定可以众筹成功,于是自己先垫了钱把书做出来,然后再由各自的自媒体推广,继而从销售中收回成本并盈利。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出版出版流程,可以视作一种“事后众筹”——只有他们的会员、粉丝可以买到,每个人的众筹金额就是图书定价,众筹所得就是那本书。

  随着众筹模式被更多人认可,“事后众筹”也逐渐转变为真正的先众筹资金,再运作图书的模式。通过一些粉丝众多的自媒体、公众号,越来越多的好书被“打捞”出来。这些都是众筹出版为社会做的好事。

  二、为什么说众筹救不了出版业?

  1.众筹解决不了终极问题:中国人其实不怎么读书

  上面说了众筹出版的很多好话,不幸的是,以下进入“好人卡”发放环节。

  众所周知,众筹出版不是从根本上颠覆了出版,只是玩法上的变化,书号还得从出版社买,编辑、翻译还得由出版社来出。而任何的玩法都要依托于游戏,游戏没得玩了,玩法再花哨也没有意义。

  如果说众筹出版是玩法,其依托的游戏就是读书这件事,玩游戏的人就是全国所有爱书之人。而中国人爱读书吗?看看最新的数据吧。

  因为众筹出版都是出的纸质书,所以我们只关注纸质书数据。据《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横向对比一下,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

  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没那么绝望,不到三个月就读一本书(赶上日本的一半了,印象中以前的调查数据好像只是人家一个零头),但细看另外三个数字,就会发现隐忧:

  a.2013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等于2014比2013减少了。

  b.在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中,平均每人每天要看40分钟微信。

  c.在2014年,有超过40%的人一年一本书都不读。

  从我们与身边朋友的经验不难看出,如今玩手机的越来越多,读书的越来越少;从阅读介质来说,刷微信的越来越多,读纸质书的越来越少。

  这种现实其实让众筹出版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能够大批量众筹出版图书的,多是粉丝众多的微信大号,所以微信阅读人群多、使用时间长,对他们积攒用户是好事。而与此同时,手机使用的增多必然减少纸质书阅读时间,读书、买书的人会越来越少,对于众筹出版则是不利的。何况还有40%的人,雷打不动,任你把出版玩出花儿来,也是不会读一本书的。

  众筹出版与国人读书率之间其实就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众筹出版不是慈善,也不是投资,缺乏长期持久力

  对于众筹还有两种不太现实的假想:把众筹当慈善,或者当投资。慈善与投资之所以能够当成事业长期运作下去,是因其满足了人类两种基本需求。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投资满足的是最低的两种需求: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通俗地讲,就是钱能生钱,人类的贪欲可以合理合法地得到满足。而慈善则可以满足最高的两种需求: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帮助他人,收获他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慈善行为的基本逻辑。正因为投资和慈善都可以满足人类的天然需求,因此是可持续的。

  众筹出版的尴尬也在于此:既像慈善,能帮助到一些人;又像投资,自己也可以得到回报。然而从根本上讲,它不是慈善,被“救助”的人并不是缺了你这笔钱就活不下去,甚至可能过着比你体面很多的生活;它也不是投资,得到的回报可以预期,就是一本书,最多有个作者签名、限量编号之类的,看上去很美,其实不值钱。

  不可否认的是,众筹在其他领域是可能演变为慈善或投资的。比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民众踊跃捐款捐物。这种行为无疑是慈善,但其形式则是众筹。再比如电影投资领域,现在经常使用众筹的方法,例如预期募集1000万资金,1000元一份,共一万份,电影上映后按票房成绩分成。如果你参与众筹了一部《煎饼侠》那样的电影——总投资1000多万,票房十几亿——你就会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这两种情况在众筹出版领域都不会出现。出书本就是一种雅兴,吃不上饭的人在填饱肚子前是不会想着出书的,众筹出版做不了慈善

  另一方面,预期肯定大赚的项目,出版社早就自己独立运作了,也不会扔到众筹市场上来,毕竟图书出版与电影制作所需的资金不能比,电影必须融资,出书只靠出版社就完全可以。所以咱们这辈子都不会看到“众筹出版《哈利·波特》,未来十年分享销售成果”这种美事。事实上,绝大多数众筹出版项目,在邀约时就已讲明,书出来后,参与众筹的人所得到的就是一本书,最多有个作者签名、限量编号之类的。

  3.众筹是一种粉丝经济大多数卖不掉的书通过众筹依旧卖不掉

  最后说说众筹的实质。笔者认为,众筹的核心在“众”而不在“筹”,正是由于有了“众”的数量,每个人分到的“筹”量就会很小,因此可以不假思索轻易拿出。没有“众”作为基础,所谓众筹也就无从谈起。

  于是下面的问题就是:何为“众”?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很好理解,就是粉丝数量。具体到众筹出版,“众”的数量就等于为有多少人愿意先花钱预定这本书。那么哪些书会容易凑齐众筹参与者呢?看看众筹出版的成功案例吧。

  据《新华每日电讯》7月8日的报道,“图书众筹有成功的范例,比如《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个月内筹资160万元,《社交红利》在两周内筹资10万元,林志颖的《我对时间有耐心》上线当天即筹得10万元等。”

  容我呵呵两声。林志颖这种自带粉丝光环的人,只要出书,无论是否众筹都肯定能大卖;《社交红利》全名叫《社交红利: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就是教大家怎么通过社交工具赚钱的,如果众筹不成功就别混了;至于周鸿祎,他这种知名企业管理者+网络名人,筹多少算多呢?这么说吧,如果现在董明珠出一本书,封面封底都必须是她,你看格力员工筹不筹得出1600万来。

  以上这些书的一个共同点是:不管众筹不众筹,它们都能出版,并且都能大卖。所谓众筹,更多是种噱头,营销手段罢了。

  话说回来,也有众筹那些质量不错,内容艰深的书的。比如上文提到的“罗辑思维”40万出一本书的计划。但有个问题必须注意,“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有500多万粉丝,而且这个公众号是2013年注册的,也就是说这500万粉丝都是最近两年关注他们的。试想一下,国内有哪家出版社敢说自己有500万读者,并且都在最近两年读过他们的书?

  所以不宜把“罗辑思维”这种粉丝量巨大的自媒体看做普通的公众号,他们其实已经是大型出版社的架构,而且吸引粉丝购买的能力完爆绝大部分传统出版社。他们的众筹,已经是想出什么出什么,出版几本赚几本了,出什么书全凭其创始人罗振宇个人的喜好。换句话说,他们已经背离了众筹出版原始的意义,即大家出于对某一本书的共同喜好,愿意共担成本风险,“打捞”或新推一本书。

  从“罗辑思维”的例子也可看出,众筹出版说到底还是粉丝经济的延续,不能作为出版行业普遍推行的模式,更不是挽救出版业的救命稻草。近来朋友圈有篇文章很流行,大概意思是“没能力就业的,也没能力创业”。套用这句话,在出版行业里,通过传统出版卖不掉的书,走众筹的路子依旧卖不掉。

  结语:

  说了一大通,并不是想否认众筹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领域来说,众筹都能发挥其积极意义,在有些领域甚至具有颠覆行业的作用。但对于出版行业这个已经在寒冬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姑娘来说,众筹更像是一个暖男,他能给姑娘一杯热茶,让姑娘说一句“你真是个好人”。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暖男拿好“好人卡”吧,真能让姑娘缓和的只能是天气,不是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众筹能够救图书出版业么?  出版业  出版业词条  能够  能够词条  图书  图书词条  
新闻出版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主流媒体要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须解答好这个课题。要认清媒体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