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邓聿文:扶贫关键还是靠政府

  尽管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根据目前提高后的扶贫标准计算,中国的扶贫对象绝对量仍高达上亿,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或许正基于此点考虑,在12月6日举行的农村扶贫开发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扶贫办的有关官员表示,将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组织力量参与扶贫,并将为此立法。

  如上所述,就中国的贫困状况而言,的确需要包括民间组织在内的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政府还未强到可以单独包揽贫困问题的解决程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首先,随着我国农村绝大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今后扶贫的重点,将转到重视贫困人口的非生存需求、培养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上来,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改变社区环境,改善生活设施等条件。而这些,正是各类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民间的支教、支医可以代替政府的部分功能,使政府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那些最需要扶贫的人身上。

  其次,也是财政扶贫政策自身转向的需要。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经历了由保生存向求发展阶段的转变,财政扶贫政策也经历了从支持农业生产、解决农民温饱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扶贫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财政扶贫资金虽一再增加,例如明年财政直接用于扶贫的资金将比今年增加20%,总额将达到2000多亿元,但相对于贫困人口的数量及对资金的需求,总有些捉襟见肘。所以,财政扶贫政策如何发挥以一带十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补贴等,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形成合力,就至关重要。

  30年改革发展为民间社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财富和资源,客观而言,民间组织参与扶贫潜力很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潜力发挥出来,变成现实的扶贫力量。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和扶持,包括立法保障民间组织的各项权利,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扶贫开发的舆论导向和政策、法律、社会环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鼓励引导民间组织参与扶贫的同时,政府仍然要最大努力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因为,当前扶贫的主力还是政府,民间扶贫不过起辅助作用,远未到政府可以松懈的时候。扶贫和其他事情一样,存在一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即越到后来,剩下的贫困人口问题越难解决,或者解决的成本越大。在我国,迄今未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农村“五保户”、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以及居住地自然条件和外部环境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沿用所谓开发性扶贫方式,基本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开发式扶贫针对的是有一定脱贫能力的人,通过一定的项目,帮助他们利用当地资源自我发展。但对于这部分人,无论是提供贷款,还是技术支持,都没有用处。所以,必须用“输血”的方式,也即“救济式扶贫”,直接发给他们现金进行救助。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存在通胀,即使同样解决温饱,其成本也比前些年有很大提高。如投入相同的资金,过去可以救助5个贫困人口,现在也许只能救助一人。这说明,若不增加政府扶贫力度,贫困尤其是绝对贫困是随时存在反弹可能的。

  另外,扶贫效果的递减,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政府在一系列制度设计上存在不公。如近年来农村因教返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增加很多,这反映我们在教育和医疗体制的设计上有着不合理的因素。类似这样不公的制度设计还有税收和土地制度等。要纠正此类错误的制度设计,只能靠政府,民间组织是无法提供这方面公共服务的。

  所以,在扶贫上,需要最大程度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但关键还是靠政府。当然,为使政府扶贫起到切实之效果,有必要引入社会力量,对政府扶贫进行全程监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邓聿文:扶贫关键还是靠政府  扶贫  扶贫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政府  政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