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内容摘要: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有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农业科研投入水平低,增长缓慢,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源头性、战略性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失衡;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障碍难以破除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重视,着力加以解决,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就,问题

  一、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农业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科技有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水稻、小麦、玉米等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转基因技术研发在整体水平上与国际同步,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我国绘制的水稻基因物理全图居世界先进水平,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转基因动物育种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生物反应器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批高产、超高产、抗逆、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保障了粮食安全。大量优质、专用、多抗、特色农业和动植物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并推广应用,为我国肉、禽、蛋、果、蔬、水产等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撑。热带作物育种及种苗快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农作物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快速提高。

  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了作物对光能、水分、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利用率。高效、节本、可持续栽培养殖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促进了主要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畜禽水产业生产规模、效率持续提高。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公害技术普遍应用,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动植物重大病害防治取得进展,提高了农业生物灾害防控能力。中低产田治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农业信息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3S技术[①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简称“3S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决策管理与产品流通等农业活动,精准作业技术逐渐推广应用。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波动中提升,从建国初期的20%提升到“十一五”(2006~2010年)期末52%,并在2011年达到53.5%。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五”期间为20%,虽然在“二五”期间快速下滑到负值,但在“三五”之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在“六五”期间达到35%。“七五”期间下降到28%,经过“八五”、“九五”期间的恢复性增长,在“九五”期末达到37%,并在“十五”期末快速增到48%。“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稳增长,在2010年达到52%。

  (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进一步创新,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得以发挥,促进了农业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断完善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新型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快速发展,社会化、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二、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研投资长期欠账,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七五”至“九五”时期,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②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或农业GDP的比重。]大致在0.2%的低水平徘徊。只有同期国家科研总投资强度的1/3,不到同期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平均数的1/10,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十五”时期,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有较大增长,政府拨款从2000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08亿元, 但是由于长期欠账,到“十五”期末,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依然仅为0.56%。当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达到3%~5%,我国仍然低于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1%的水平。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差、条件落后、力量薄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

  由于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中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农业科研创新缺少与之相适应的领军级人才和大批优秀创新群体。我国农业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高技术发展的瓶颈。尤其在生物种业、低碳农业、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缺少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小,仅占全国技术人员的2%,而且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许多学科中还未形成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处于国家前沿的高素质研究团队。

  重要农业科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不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源头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差距较大。在动植物育种、新物种创造、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新生物能源开发、土壤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等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阶段。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不多,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更少。

  (三)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失衡

  农业科技资源在区域、产业、部门之间配置失衡。由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要素难以向优势农产品产区聚集。科技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也不合理,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科研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3:1左右,70%的研究人员集中于农作物生产研究,与畜牧和水产业快速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极不相称。科技资源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布局也不平衡。长期以来,近3/4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集中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层次多,本来十分有限的投资经费,又因分散管理和中间环节流失而大大削弱了经费的使用效果。

  城乡科技要素配置不合理。科技要素和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难以向农村有效流动,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科技发展面临投入不足、载体缺乏、能力薄弱等问题。农村基层科技资源缺乏且较为分散,底子薄、基础差、技术手段落后,是整体科技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民生科技产品更为稀缺、科技服务更加薄弱。

  (四)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我国农业科研没有很好适应农业生产的变化,难以较好满足农民对多样化技术的需求。科技成果水平低、效益低、推广价值低。农业技术发布、定价、评估、交易等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和推广仍然面临较多困难。我国每年经中央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研成果达1万项左右,可以推广的仅占30%,与部分发达国家90%以上的推广率形成巨大反差。

  农业科研、教育、普及推广三个体系相互独立运行,衔接不紧,农业科研的“学科导向”与农业产业发展的“产品导向”矛盾依然存在。长期、紧密、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尚未建立起来。产学研联盟法律规范体系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收益分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各方权益保障等方面缺乏有效规范。我国农业技术上中下游研发机构间相互分离,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尚未成长起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尚未建立。

  (五)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

  各级政府未能充分认识到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不够,导致制约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基层农技推广系统经费不足,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人员待遇水平低、总体素质不高,难以开展有实质意义的推广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作用有限,以公共机构为主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六)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障碍难以破除

  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定位不准确,公益性、商业性科研活动依然混淆。部分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强化商业性职能,与企业争利,阻碍了企业参与农业科研的积极性。公益性基础研究被整体推向市场,严重妨碍了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学科的发展。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中人均经费低、工资水平低,项目是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科研经费竞争性项目比例大,导致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验收中投入大量精力,影响对项目本身的集中投入研究。农业科研人员科研方向常常随着竞争性项目的变化而改变,难以对重大项目进行追踪研究,难以形成重大研究成果。

  农业科研体系改革没有很好适应农业生产的变化,难以较好满足农业产业需求,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脱节严重。当前科研立项决策机制为市场、为生产服务的观念仍然没有树立起来,农业科技立项同农业产业需求存在许多的脱节现象。

  农业科研行政化和碎片化,不利于重大项目整合力量攻关。农业科研“行政化”使得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难以形成,导致决策不当、资源浪费。农业科研“碎片化”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农业科研难以进行重大项目整合力量攻关。

  (七)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我国政府科研机构承担了绝大多数科有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任务。企业投入农业科研的积极性低,投资过少,难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完善的产权制度、健全的法律体系、成熟的收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而当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已成为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主体。跨国种业公司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201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和杜邦先锋公司加起来的科研投入相当于我国农业科研政府部门总投入。

  截至2009年底,在涉及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我国申请人有将近72%来自于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公司和企业仅占11.1%,在申请量排名前15位之内没有一家公司和企业。相反,国外申请人中约有80%属于公司和企业,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仅占约15%。这表明与国外相比,在我国,大学和研究所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而公司在科研储备及创新能力上依然较为落后。

  (八)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功能认识不足

  一些科技人员往往先发表论文、申请科技成果奖,后报专利,结果导致研究成果丧失新颖性而无法获得专利权,甚至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一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虽然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但管理混乱,无专人负责,造成本单位已申请的专利因不缴年费而失效、注册的商标到期不续展而丧失,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另外,一方面知识产权信息传播缺乏通畅的渠道,而政府部门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利信息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另一方面,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科研开发工作中没有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使本来就很有限的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甚至引起侵权纠纷。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在一部分科研人员中只把专利作为一种荣誉和宣传广告,而不是把专利作为保护智力成果的有力武器。由于不重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致使一些本该占领国内国际市场的先进技术,丧失了市场竞争优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词条  成就  成就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我国  我国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产经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在即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作为盘活存量资产的手段之一,直接将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已经纳入不少银行的视野,相关产品也在筹备之中。业内人士预计,201...(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