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杨群:国企“出海”如何打消东道国担忧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过程中,上海企业何时能变身中国的“跨国公司”?欧债危机蔓延、国际经济格局巨变背景下,上海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是“抄底”机会,还是遍布“雷区”?国有企业实力雄厚,又该如何打消对方对“国家队”的警惕和担忧?昨天举办的“走出去:拓展上海转型发展的新空间”论坛上,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围绕“走出去”话题热烈讨论,显然,“走出去”路上,既有诱人的鲜花芬芳,也要小心荆棘的伤害。

  近几年,上海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在各种对外投资、承包工程以及跨国并购中体会到了国际化公司的不易。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和法律事务部执行总监张玉丽介绍,上汽国际化之路经历了参与收购、自主收购、整合国际资源等一系列历程,通过产品走出去、投资走出去、融资走出去等几个层面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产品出口规模化、资源整合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国际化。但在此过程中,他们也感受到了国内厂商在海外相互无序竞争、“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遭遇信任考验、海外经营跨文化融合难等各种问题。她提出,在上海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针对性地使用国外资源,逐步建立自己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为开发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副总裁袁毅提出,希望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国有企业海外业务管理者基本上采用政府官员的出国审批程序,时间冗长,严重影响海外项目谈判和执行。”同时,希望尽快修订海外工程总承包企业商指导名录,不少资质不全、专业能力不够的承包单位在海外恶性低价竞争,也给企业在海外造成了影响。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钱以文指出,在国际投资、并购市场上,“中国买家”的增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中国买家在跨国投资的游戏中仍是新手,有不少风险被“低估”,可能会导致“走出去”的进程被牵绊。比如,在政策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政策和审批流程都不同,欧洲企业在工会、养老金方面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此外,在环保、知识产权方面的诉求也大不相同,如果没有足够的预估,就可能会牵绊住脚步。在文化方面,除了语言障碍,如何与利益相关群体有效沟通,如何真正了解市场,如何进行当地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些都是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企业研究所所长金润圭教授指出,在“走出去”的企业中,央企占80%左右,地方企业占20%左右,国有企业无疑是“走出去”的主力军。这种“国家队”的身份也引发了一些东道国的担忧,他们常常把国有企业和政府联系在一起,把企业行为看成是政府意图。比如,美国强调国家安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常常因此拒绝或劝说外国投资者放弃投资申请,近年来中海油等企业都遭遇到这种尴尬。而欧盟的顾虑是,中国“走出去”的国有企业甚至民营企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会威胁以市场为标准的定价模式,致使欧洲企业竞购资产处于劣势。另外,他们也担心中国企业缺乏良好公司治理和独立的法制体系,会违反劳动法规、侵犯知识产权、逃税。金润圭建议把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区分开来,他指出,政府给予企业的支持,首先是在“走出去”过程中淡化政府战略,强化企业战略,从鼓励、审批为重心,发展到以服务为重心,引导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相互协作、产业集聚。他建议,把上海投资政策融入更广泛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之中,构筑城市后台支持平台,使上海成为中外跨国公司或地区总部的集聚地,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主要节点。

  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是否给中国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对此,专家表示,危机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有出现重大收购交易的可能。从战略的角度看,关键不是资产价格下跌带来“抄底”机会,而是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青睐已久的收购对象或合作伙伴,达成交易的机会出现了,性价比比较合理。

  专家还提醒,强调全球战略,不是说要抛弃中国市场,而是要把中国市场看成是全球市场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按照老思维,分成境内境外市场。中国市场很大,是中国企业的立足根本,也让全世界的跨国企业垂涎欲滴,当然不应该放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杨群  杨群词条  东道国  东道国词条  出海  出海词条  国企  国企词条  打消  打消词条  
企经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保证

 国有企业制度建设需要依据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基本制度,立足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