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累代崛起

  周楚之争

  楚人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南迁,至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即桐柏山(河南新郑)一带。成王时期,封熊绎于楚,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熊绎姓芈,前两年热门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就是其后人。早在周人兴起之时,芈姓部落酋长率族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战争,然后受封,臣属于周。

  中原一般指洛阳周边,有时指今河南,也泛指中国。以此构成一个“天圆地方”的世界:以帝王所居的王城为中心,呈“回”字形向四周伸延,王城外是华夏或诸夏,再外则是夷狄;王城之外500里为一服,五服为荒服,九服最远为蕃服,越远越听不到帝王的声音,也就越不文明。四方有所不同,王城之北的人为“狄”,从犬;西方为“羌”,从羊;南方为“蛮”,从虫;东方人好些,称“夷”,从弓,不过持弓之人与持笔之人一比,又粗野了。楚国与中原紧邻,也长期被视为“南蛮”。诸侯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楚被封子男,属第四、五等。当时,“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待遇有很大差别。

  楚人深感委屈。如今武汉人还有句口头禅——“不服周”,指的就是周天子。有史料显示,早在周灭商前后,楚人已形成国家雏形,他们就将首领与周武王并称为“王”,而不是周室分封诸侯国的“公”“伯”“侯”。熊诚、莫夫在《楚国兴亡记》中说:此举“只是不懂中原礼仪之故,还是一开始就和周朝分庭抗礼、不服周管束的反抗行径?这是至今留给历史学家的一个不解谜团”。笔者认为还是不服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此后对抗多于合作。楚王一生气,公开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周王则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间分封一批姬姓为主的诸侯,称“汉阳诸姬”,扼制楚国向北发展。这些诸侯国像一道屏障保卫周王,随时配合周王朝打击楚。周昭王经常亲率军队征战四方,需要诸侯国出钱出力。楚国经济发达,控制了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铜,却不愿向天子纳贡,经常偷漏税。周昭王只好出兵,好比老子对儿子大打出手,至少周人是如此“理直气壮”。

  周军沿汉水东岸南下,“汉阳诸姬”积极配合。所以战争初期很顺利,接连攻占楚国在汉北的几个据点,俘获大量楚兵,缴获大量物资。楚军见“中央军”来势凶猛,便主动撤到大山里去。昭王见他们被吓跑,喜出望外,夺了大量铜材,撤回主力,留下小部分驻守,实指望永久占有。不料楚军反扑,很快夺回矿山。

  昭王不肯罢休,第二次南征。这次也顺利,又打得楚兵溃不成军,再次占领铜山。班师途中,在唐国召开庆功大会,论功行赏。回到北方后,又在寒国(今山东潍坊)分享战利品,并让当地用这批铜材铸造了一批青铜礼器,记载这次战功及赏赐,即“安州六器”的铭文。

  不久再一次反复,昭王只得第三次南征。这次仍然幸运,不仅轻易占领铜山,还获两件稀世之宝:一是上百斤的自然铜块,二是七八十斤重的孔雀石。昭王大喜,将这两块巨矿装在自己车上,生怕被人劫了。不料超重太多,过河时浮桥突然垮塌,昭王掉水里淹死。传说昭王死后,一则怕动摇军心,二则怕楚军追击,秘不发丧,只说昭公落水受凉生病,回到镐京才宣布。

  这场与民争利的战争失败了,正统史家仅用“南征而不返”几个字一笔带过,对战争本身不肯多说,至今水雾濛濛。无可否认的史实是,昭王之后的周天子再没敢亲征江南,周王朝失去了对铜山的控制,国力日衰,此战成为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楚国则从此日益强大,逐步将“汉阳诸姬”或吞并或臣服,拓展进入中原的通道。春秋初期,楚国已发展到西北与秦接壤,北面与韩、郑、宋等相连,东与越相邻,南与百越相邻,西与巴为界,国都鄢郢。

  吴起变法

  楚庄王时期,楚与齐、晋、秦、吴并列为春秋五霸。

  中国自古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很大。楚部落与周部落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周王听不懂楚人的话,讥讽他们是“南蛮鴃舌之人”。直到北宋初期,赵氏皇帝还抱怨听不懂南方人说话,北方大臣公然主张南方人不宜当宰相。但楚人早早接受了中原的文字,这是非凡的好事。

  楚文化本身也灿烂辉煌,后来汉朝的服饰、舞蹈、音乐、文学、哲学等等都直接继承自楚国。楚人虽然被中原视为“蛮夷”,但往往又被蛮夷视为“华夏”。

  当然,楚国也是人治,遇上明君国富兵强,遇上昏君则内外交困。公元前400年左右,楚国落到举步维艰的地步。从内政来说,存在“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问题,出现“上逼主而下虐民”的局面,君王难当,民众也受欺压。从外部来说,特别是在与吴国相争中,穷兵黩武,大伤元气。稍有恢复,内政又乱,忠良颠倒,迫使足智多谋的大臣伍子胥出逃。吴国派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攻占了都城,楚陷于灭国之地。幸好越王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才得以光复。越灭吴后,势盛一时,但与楚通好,秦以友好相处,使楚国重又复强。

  不久,各国的改革相继成功,你死我活的竞争更剧烈,内忧外患又严重威胁到楚国。这时,吴起来到楚国吴起曾在魏国推行改革,政绩卓著。他的军事才能出众,著有《吴起兵法》48章,在秦汉之前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齐名。楚悼王排除种种阻挠,予以重用,先任他为宛(今河南南阳)太守,一年后升为尹,主持变法。

  关于这次变法,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写道:“现存的史料中只有些简单的记载,具体的内容尚不清楚。目前能知道的就是吴起也主张纪律严明,并废除了爵位的世袭制。”这就是说,吴起楚国变法的内容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差不多,吴起个人也就难免商鞅式的下场。那些被废爵位的贵族,对吴起产生刻骨仇恨。公元前381年,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楚悼王忽然病逝,那些贵族势力立即发难,封锁消息,设下埋伏,趁吴起拜行入殓大礼时,乱箭齐发。吴起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反变法的贵族仍然用乱箭飞射,难免射到楚悼王的遗体。那些人射杀吴起不解恨,又将他的尸体拉出去车裂。

  太子熊臧获悉,不打草惊蛇,顺利即位为楚肃王。然后,扬言给除吴起的功臣行赏。那些人兴高采烈,纷纷出来争功。葬礼结束后,肃王立刻调动军队,按图索骥,将“功劳簿”上的贵族逐个逮捕。那些人像孔子当年堕三都一样在封地起兵抵抗,王师逐一击破。依照楚国律法“丽兵于王尸者,罪同谋逆,诛灭三族”,尽诛那70余家封君贵族及其三代。这次变法虽然总共才一年多时间,但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楚国迅速恢复强势,为其后的宣王、威王开创“宣威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累代崛起  崛起  崛起词条  累代崛起词条  
改革史话

 治国之信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历经十余年时间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帝国。在这一历史伟绩的背后,是秦国多年来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展开)

改革史话

 乡教与乡治:古代善治因素

行乡宴之礼,明长幼之序,敦亲睦之情中国古代重礼制、序尊卑的礼法文化,上行之于朝堂,下贯彻于乡里。从周朝起,所实行的乡宴之礼,就是礼法文化的具体贯彻。根据周礼,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