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东汉皇室的史学情结

  中国古代有才略的帝王,往往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

  唐太宗的千古名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体现了古代帝王知史知人的情怀。宋太祖诏修《五代史》时指出,“唐季以来,兴亡相继,非青编之所纪,使后世何以观……将使垂楷模于百代,必须正褒贬于一时”,传达了重视历史经验教训的信息。由于唐宗宋祖的提倡,唐宋成为中国传统史学昌明的时代。如果向前追溯,可以发现古代帝王关注史学、提倡治史、以史为鉴,最早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

  对记史修史的重视

  不仅仅是帝王,包括后妃、诸王在内的整个东汉皇室,特别是早期东汉皇室,都表现出浓厚的史学情结。他们关心史书修撰,亲身参与历史撰述,推动了史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经验,促进了国家的政治清明与社会繁荣。

  早期东汉皇室对史学的关注始于光武帝刘秀。在进行统一战争期间,刘秀就注意搜集各地历史信息。袁宏《后汉纪》称光武帝“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惊喜令自以见识,各尽力命焉”。查访历史信息,成为沟通和团结地方人士的重要途径。

  刘秀通过修撰郡国书笼络地方豪强。《隋书·经籍志》称“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这项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后代修撰方志的起源。光武帝刘秀特别关心西汉统治中心三辅地区的历史风俗,经常向三辅地区出身的官员询问长安旧事,作为治国参考。范晔《后汉书》记载,出身扶风的马援,擅长讲述西汉历史掌故,“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受到光武帝影响,此后的汉明帝、汉章帝莫不重视搜集三辅地区的历史资料。

  东汉官修国史的修撰,来自于汉明帝刘庄的授意。而后代东汉皇室的关注和支持,保证了国史修撰工作的持续。

  《后汉书·班固传》记载,汉明帝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令他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完成记载刘秀事迹的《世祖本纪》。而后,班固又撰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人物的列传、载记共28篇。汉章帝刘炟时期,正式确定在洛阳南宫收藏皇家图书的东观组织修史工作。汉安帝永宁元年,邓太后令于东观校书的刘珍、刘毅等人编写建武以来名臣传、中兴以下名臣烈士传等传记。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称这次修史的内容包括“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内容丰富,总括光武帝至汉安帝以前的史事。这时,东汉国史的名称定为《汉记》。

  汉桓帝刘志统治期间,虽然国政昏乱,但东观修史的工作并未荒废。伏无忌、黄景、崔寔、边韶、延笃等大臣先后在东观修史。他们完成了《诸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传》《西羌传》《地理志》,孝穆、孝崇二皇、顺烈皇后、安思皇后等传,以及《百官表》和顺帝功臣孙程等人的传记。至汉灵帝刘宏熹平年间,马日磾、蔡邕、卢植、杨彪、韩说等人在东观继续修撰《汉记》。汉献帝刘协播迁许都,杨彪仍坚持续补《汉记》。

  大约在6世纪初,这部于东观修撰的国史被称为《东观汉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东观汉记》作为东汉国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直到唐代,它一直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是统治者汲取历史经验的重要参考。《东观汉记》的完成,与东汉皇室重视历史、重视史书修撰密不可分。

  高超的史学修养及运用

  东汉皇室参与到修撰史书的工作中,干预史书的内容和体例。在此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汉明帝的马皇后平日好学,史称“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汉明帝驾崩后,马太后亲自参与了《显宗起居注》的修撰工作,删去了自己兄长马严在明帝病重期间照顾饮食医药之事。即位的汉章帝表示不解,为马严辩白。马太后解释说:“吾不欲令后世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著也。”正是出于对后世评价的考量,皇室对历史修撰的选材颇为重视。

  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同样雅好典籍,他以为班固《汉书》卷帙浩繁,不易观览,特命荀悦将纪传体的《汉书》仿照《左传》体例,删改成编年体。后来形成《汉纪》三十卷,史称“辞约事详,论辨多美”。荀悦在《汉纪》的序文中指出,本书的创作基于五个目的,分别是“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和“表贤能”,体现了史学家的志业与良知。荀悦能够实现如此事业,与汉献帝“惟文之恤”的关怀密不可分。

  在现实政治活动中,史书还成为东汉皇室凭借的某种政治信物,发挥独特的作用。光武帝为笼络地方割据势力窦融,特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相赐。汉和帝欲诛杀窦氏时,私下通过清河王刘庆求取《外戚传》,以作参考。如果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历史及史书,则仓促之间断难如此行事。

  早期的东汉皇室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作为当世政治之戒。

  西汉亡于王莽,肇端却在成帝。汉成帝大封外戚,母舅五人同日封侯,此后相继当轴用事,西汉皇权逐渐旁落。东汉皇室每每以此为戒,严防外戚掌握过多权力。汉章帝即位之初,想要分封马太后诸兄弟,太后不许。她援引西汉成帝及更早的武帝时分封外戚导致国政昏乱的故事,所谓“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又田蚡、窦婴,宠贵横恣,倾覆之祸,为世所传”。而后,马太后又举汉明帝不欲大肆分封自己诸子的近代例证,说明谦退实为本朝成例。但是,这些例子并没有说服汉章帝。马太后又援引汉景帝时,窦太后欲分封王皇后之兄,被条侯以“高祖约,无军功,非刘氏不侯”拒绝的史实,再次回绝了汉章帝的要求。马太后总的理由是:“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人情莫不希望宗族富贵荣耀,而马太后能一再拒绝章帝之请,归根结底,在于她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正因为如此,马氏一族在东汉颇得善终,不似其他跋扈的外戚之家踵继败亡。

  汉末史学意识的进一步兴起

  不过,随着天下承平日久,东汉皇室逐渐走向下坡路。在早期皇室代表汉光武帝、明帝、章帝以及马太后身上那种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的勤政作风,以及以史为鉴、观古察今的史学意识,逐渐被奢靡、自大的狂妄态度取代。东汉中后期的皇室,除了少数人,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经验的重视。从汉安、顺帝以后,外戚专权,宦官干政,股肱之臣蒙受非罪,清流之士隐遁山林,东汉政局一片黑暗。东汉政治的失败,反而成了后来者的历史教训。

  有学者指出,汉魏之际,人们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理由就是人们迫切从历史中,特别是近代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汉末开创天下三分基业的刘备和孙权,就是其中典型。诸葛亮《出师表》载:“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叙述的正是刘备君臣之间讨论历史经验的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刘备遗令后主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将历史摆在首位。《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孙权建议吕蒙多读书,以“涉猎见往事”。孙权以自己为例,所谓“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统事江东以来,又“省三史、诸家兵书”,以为“大有所益”。其中的“三史”前文已经提及,主体部分就是汉代历史。

  刘备和孙权作为乱世枭雄,重视历史经验,当然是希望为现实政治提供帮助。而作为近史的东汉历史,无疑是他们瞩目的焦点。孙权还曾希望太子孙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就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期望。东汉政权经历创业艰难而繁盛,盛极而衰走向灭亡的历史过程,自然为刘备、孙权等人所迫切关注;而伴随东汉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东汉皇室,对待史学的不同态度,同样也会成为历史的晨钟暮鼓,时刻萦绕在每每以这段历史作为参照者的耳畔。■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汉皇室的史学情结  史学  史学词条  东汉  东汉词条  皇室  皇室词条  情结  情结词条  
改革史话

 年轻干部提拔要经得起质疑

 近年来,一些年轻干部被提拔到重要岗位,有些甚至得到火箭式提拔,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和质疑  近年来,一些80后和90后担任了乡镇的领导干部,甚至是县处级及以上的领...(展开)

改革史话

 延安时期参议会的生动实践

 延安时期的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局部执政条件下实施民主政治、开创民主新风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不仅使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学会了民主权利的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