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忠诚爱国的循吏

  中国自古就有爱国主义传统。不同时代均能涌现出一大批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尽忠报国的循吏。他们或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位;或是发别人不敢发之言,指摘时弊,忧国忧民;他们或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秉持视死如归的精神,去抵抗、拯救。这些都体现了循吏的忠诚。

  古代循吏在仕宦生涯中遇到困难之时,能够直面问题,积极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困难和问题,体现出对身份职位的忠诚。汉代名臣杜延年在担任谏大夫职位的时候,左将军上官桀与燕王打算谋反作乱。当时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大司农杨敞。杨敞“惶惧”“移病”,并将此事告诉杜延年。此时此刻的杜延年是为了避免惹祸上身,袖手旁观,远离此事,还是积极地报告朝廷,及时制止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对自己是否忠诚的考验。杜延年选择了后者,将此事报告给了皇帝和霍光,及时制止了这场叛乱。史书评价他“首发大奸,有忠节”,由此被提拔。

  古代循吏遭逢权臣当道、政治黑暗的时代,能够不畏权势,为了国家兴盛而敢于指摘时弊,体现出赤诚之心。汉和帝即位之时,尚书令韩棱上疏陈辞指责侍中窦宪犯有命案,惹怒了临朝的窦太后,“以切责棱”,但是韩棱秉持一颗忧国之心,“固执其议”,得罪了窦太后。等到窦宪出击匈奴,有功而还,“威震天下”,朝臣阿谀者众,独韩棱以为不然。当韩棱看到一个朝臣欲称窦宪为万岁时,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韩棱的这句话使得“议者皆惭而止”。“及窦氏败”,韩棱“案举其事”,“数月不休沐”。不畏权势一时容易,忠诚为国一生实难,韩棱却做到了。他也因此得到了“忧国忘家”的评价。

  古代循吏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秉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理念,展示出坚毅的爱国精神。《左传》中说:“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讲一个人临终前,还不忘记保卫国家,难道能说他不忠诚吗?忠诚是百姓对一个官员的希望。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生逢乱世,却能够独扛忠义之旗,为挽救明王朝贡献全部力量,展示出他鲜明的忠诚之品格。崇祯年间中进士的史可法在1643年7月,被授予南京兵部尚书一职。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军势力正兴,明王朝摇摇欲坠。“有持重之材,将略非其所长”的史可法用“鞠躬致命,克尽臣节”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彰显了臣子的忠诚之心。史可法率军在扬州坚守期间,上演了悲壮的一幕。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团团包围扬州,史可法在此情势下,刚毅自持,忠诚报国。清军多次向扬州城中的史可法劝降,希望他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劝降行为遭到史可法的申斥:“吾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清军获悉史可法没有投降之意,便加大进攻力度。

  史可法知道大势已去、孤城难守,在多铎攻城之前,仍示国以忠诚。他在给叔伯兄弟的遗书中表达了自己“一死以报朝廷”的决心。1645年4月21日,史可法集聚扬州城中残存兵力,誓师梅花岭:“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从当天他写给亲戚的最后一封遗书中,可以窥见他持“早晚必死”之心。4月24日,多铎率军攻破扬州外城,最后一次致书史可法:“若好让城,不戮一人。”史可法回信说:“一人当之,不累百姓。”4月25日,多铎攻入扬州旧城,史可法拔剑自刎,没有成功,被部署簇拥着带出小东门。当史可法看到清军大肆屠戮百姓,正色曰:“我是史督师也!万事一人当之,不累满城百姓。”清军闻声寻来,史可法被俘。

  史可法被带到多铎军帐之中,他与多铎的一番对话,慷慨激昂,展现出他为国尽忠的勇气。多铎劝说他:“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今既竭臣忠,不为负国,能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史可法回答:“我来此只求一死!”多铎仍然不甘心地劝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史可法蔑笑着回答:“我岂肯效其所为!吾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多铎看到劝说无效,于是对左右说:“既为忠臣,当杀之以全其名。”史可法于是被杀,时年44岁。多铎率清军进入南京后,为史可法立祠,以旌其忠。清代乾隆对史可法非常崇敬,称史可法为“一代完人”,赐其谥号“忠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忠诚爱国的循吏  爱国  爱国词条  忠诚  忠诚词条  忠诚爱国的循吏词条  
改革史话

 从党史中感悟艰苦卓绝

 “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这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必修课。回望我们党98年奋斗史,感受沧桑巨变,感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