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这是一部世纪名著,从1946年出版至今,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售1200多万册。作者弗兰克尔(1905-1997),犹太人,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博士、精神病学专家。这本书,作者只花9天就完成的书籍,我反复花了半个多月才算基本读完。

难得可以通过此书,随着作者去亲历奥斯维辛等几个集中营的生活,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人为灾难。正因为是幸存者的笔,它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它的震撼力就永葆青春。关于二战集中营这段历史,再精的历史学家,再厚的历史著作,在这篇亲历者的文字面前,均显逊色,犹如打扮过的美女无法胜过质地纯真的美女一样。

很多老人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对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真的不相上下。可惜,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影响远不及集中营,甚至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健忘,甚至否定。如果当初也有一个弗兰克尔式的亲历者,以书籍的方式将南京大屠杀记载下来,该多么有意义啊!

----养成书写的习惯很重要,平常的记述就可能成为不朽的佳作。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意义疗法)来论述追寻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突出的重点是后部分(意义疗法),前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是后部分的铺垫和衬托。

我不是搞心理疾病的学术研究,意义疗法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很难去评价。但作者的思路我很认同:对于过去因打击、创伤、失败、迷茫、困惑、压抑、空虚等因素造成的心理疾病,很多都是从原因分析、开导鼓励、帮助安慰等方面去治疗,这样只会让病人陷入无穷的痛苦回忆或虚无失望之中。而作者采取向前看的态度,从未来入手,从希望入手,以追寻生命的意义入手,以责任为支点,来改变病人的心理环境,从而忘记过去的不如意,找寻自己的责任,迎接希望的未来。

这本书最佳词汇就是“责任”。与尼采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句话异曲同工。作者对责任与自由的论述非常经典:他视自由与责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窃喜美国当政者还没有听取作者的建议,在西海岸建立一尊责任女神。要不然,唯我独尊、横行霸道,以东海岸自由女神为标榜的美国,到处宣扬其自由主义,弄得世界怨声载道。从风水学的角度讲,如果在西海岸再添加一尊责任女神来镇住的话,你叫我们中国如何去超越?

美国高举自由的大旗,行利己之实。什么国际秩序,什么美国优先,无处不显自私利己,不顾他人得失。这样的自由能行得通,能走得远吗?看看华尔街的贪婪,看看校园的枪支,看看政党的厮杀,看看黑人的穷苦。就明白美国华丽外表下不安的心。

转头看看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举国扶贫,全民医保,构建和谐社会,输出维和部队,推动一带一路,倡导命运共同体,等。无处不显责任担当,无处不显利他精神。就懂得中国朴实外表下的淡定。

----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责任是自由的源泉,自由是责任的表现。

以责任为支点的意义疗法,在心理疾病治疗的应用来讲,我相信弗兰克尔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为什么别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就没有被广泛宣传,甚至无声无息呢?

借用一句俗语来做不恰当的类比:“有钱说真话,无钱语不真”。当然这里不是说作者“有钱”,而是有“亲身经历”。正因为作者经历了集中营非人般的生活,能侥幸存活下来,这段人生经历就是这本书最值钱的地方。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的苦难不亚于弗兰克尔,书中描述福贵苦难而顽强的生命力也不亚于作者的经历。为什么《活着》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那么有影响力?也是这个道理:作者有其史实般的经历。

作者从1942年被抓,到1945年解放,经历那3年生死存亡的心路历程,辅以作者对职业兴趣的孜孜追求,在一个个生死抉择的瞬间,自己看到身边的情形,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再来总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作者早已胸有成竹了。从集中营出来修整一段时间后,花9天时间,就一泻千里,一气呵成。

作者获知失亲丧妻的重击后,没有忧郁不振,没有选择复仇,而是选择和解宽恕,用自己的余生来诠释《活出生命的意义》。除了继续从事一生钟爱的心理疾病治疗和研究,还写书(39部著作),还任教(哈佛、斯坦福等),67岁学开飞机,80岁登阿尔卑斯山。

中年的弗兰克尔在经历集中营那段黑暗的岁月后,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并且用其余生来帮助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生命之光:实事求是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是消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手段。

阅读此书,除了能帮我们追寻生命的意义,激发自己找寻生命的意义,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外,也给我另外一个启发。

这个启发是由几个串联起来的时间节点组成的。

1905年出生于奥地利。3岁,决心要做一名医生,经常花几分钟琢磨生命的意义。16岁,参加一个成人教育的哲学研究小组,演讲时说:“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哪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负担起生活的责任”。25岁,在维也纳大学诊所担任精神病专家。34岁,维也纳犹太医院,罗斯柴尔德医院任精神官能症主任。37岁,入集中营。40岁,集中营解放出来。41岁,写出《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后面的经历就不赘述了。上述时间节点,给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作者的兴趣是从3岁就开始有了,并且一生在兴趣方面工作。作者长期从事生命意义的探寻工作,并且16岁就悟出来“责任”是自己研究生命意义的基石。

二战纳粹集中营,虽然臭名昭著,但从某种意义来讲,成全了弗兰克尔。正是在作者人生的黄金年龄段,给予他这个生死历练的机会,让他在心理学的职业兴趣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最后,摘取弗兰克尔一句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出生  出生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七本书籍 足以让你看透人生

不止你的人生不易,是生活本身就不容易。1 人间失格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矜来袭。我问神,不抵抗也是一种罪过吗?现...(展开)

笔记

 《穷二代,富二代》读书笔记

在读研时,读了《穷二代,富二代》,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穷二代,可是他在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富二代,并且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的那个富二代朋友经常带他一起玩,给他传...(展开)

笔记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畅销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其中的小故事。故事中那四个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小家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