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课经济学》读书笔记

连岳在推荐这本书时说:“今天下班途中,你打开这本书,堵的话,回到家,这书看完了。这两个小时将是你人生收益率的高光点,以后,那些经济学骗子,无论他们顶着何等吓人的头衔,都骗不了你。”

本书的主旨也非常简单,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眼光放长远些,不要只看眼前。用作者的话就是:在研究任何经济政策提案的效果时,不仅要考察提案带来的即时结果,也要探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讨其主要后果,也要探讨其次要后果;不仅要看其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其对所有人的影响。

守住这一原理,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各种谬论便轻松被击破了。

《一课经济学》读书笔记

1.“需求堵塞”谬论——战争时期庞大的需求“累积”或“滞塞”,会给战后的世界带来繁荣

(1)首先,它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混为一谈。

需要并不等于需求。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

“需求堵塞”谬论只讲出了一半的真相,战争造成的破坏的确给给某些产品的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商机,就像是总需求增加了。部分原因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需求从其他地方转向了这些特殊的产品。

(2)那些认为战争造成的破坏能增加总体“需求”的人,还遗漏了一个基本事实:需求和供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

显然,生产力被摧毁多少,实际购买力就会被摧毁多少。

(3)弃旧并不意味着就能迎新。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必须拥有资金提留,或者通过储蓄取得资本积累,才能实现厂房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然而,战争却会摧毁累积下来的资本

2.“政府投资信任”谬论——政府这支灵丹妙药,能包治所有经济弊病。

(1)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所有的投资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那就是:政府即将或者最终要支出的每一块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弥补。

政府投资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

所谓“私人资本建造不出来”的伟大建设,实际上正是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即利用从民间征来的税来筹集建造的资本(如果是发行国债借钱的话,最后也要靠征税去偿还)。

(2)税负抑制生产

主张扩大政府支出的人,宣称他们的用意是要解决失业问题,然而到头来,税负反而制造出了失业问题。

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

3.“政府信贷”谬论——政府拿钱出来“扶持”企业,表现为政府直接贷款,以及政府担保的民间贷款

(1)私人提供贷款与政府提供贷款这二者有根本的不同。每个私营放贷者都是在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当人们拿自己的钱去冒险时,通常会慎重审查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做抵押,审查其经营能力和诚信度如何。

政府之所以涉足贷款业,就是要向那些从私营机构借不到钱的人提供资金。换句话说,私营放贷者不肯拿自己的钱去冒的风险,政府却愿意拿纳税人的钱去冒险。

(2)政府真正借出的不是钱,而是实体资本,钱不过是交易的媒介。

这样一来,政府信贷所造成的净效果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当地所能创造的财富,因为可用的实体资本没有交给效率更高的、值得信赖的人,而是落到了低效率的借款人手里。

可是在任何时候,实体资本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交到某乙手中的东西,就不可能再交给某甲。

(3)当政府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补贴的时候,等于是对经营成功的私人企业征税,然后拿钱去扶持经营不善的私人企业。

4.“诅咒机器”谬论——机器必然导致失业

(1)机器带来的实际功效是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经济福利。

这个结果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机器使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变得更加便宜,或者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从而使工人的工资能够提高。

总之,整体而言,机器、技术进步、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

(2)例如:由于某种新机器投入使用,张三失去了工作,那些学者于是呼吁:“关注张三,不要忘记是机器夺去了他的工作”。他们接下来所做的,是只看到张三,而忘了李四刚得到制造新机器的新工作、王五刚得到操作新机器的工作,以及赵六现在只需要用过去一半的价钱就能买到大衣。正因为他们只想到张三,他们为此所鼓吹的便成了倒行逆施的荒谬政策。

的确,我们也至少应该给予张三一些关注。我们会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工业和经济进步都会带来个人悲剧,张三只是众多不幸者之一。

我们应该设法观察经济政策或经济动向的所有主要后果——既观察其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又观察其对所有群体产生的长期影响。

5.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人类社会整体经济的进步,靠的是以同等的劳力获得更多的产出。

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是:追求生产最大化。要达成这个目标,充分就业就会成为必要的副产品。不过,就业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的。

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体现在增加上。

6.关税谬论——关税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或者“人们的生活水准”

这个中心谬误是,仅仅考虑了关税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而忽略了考察关税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影响。

若消费者多花钱购买关税保护的产品,能够用来购买其他产品的钱就会相应减少。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从中获得净收益。但由于人为地对外国产品设立壁垒,造成一国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从相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转移到相对效率较低的产业上。因此,一国劳动力和资本的平均生产力,必然由于关税壁垒而降低。

因此,关税只对受保护的生产者有帮助,为此不惜牺牲其他所有的生产者,尤其是对那些出口潜力相对较大的生产者利益的损害。

从长远来看,关税一定会使实质工资下降,因为它减少了效率、生产和财富。

7.“拉动出口”谬论——政府应该大量贷款给外国来促进出口

长期而言,进口与出口必然相等。有出口,才有钱进口;有进口,才有机会出口。所以,当我们决定减少进口的时候,其实等于决定减少出口。当我们决定扩大出口的时候,其实等于决定扩大进口。

外汇市场是执行交易结算的地方。在美国,是将外国人的美元借项和他们的美元贷项冲销;在英国,外国人的英镑借项则和他们的英镑贷项冲销。

用于购买一国产品的贷款,外国买主的赖账每多一美元,国内买主最后就会减少一美元。出口业收益的同时,依靠内销为主的行业将蒙受损失,二者得失大体相当。

企图通过出口补贴的方式拉动出口的做法,同样愚不可及。出口补贴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给外国人,补贴部分等于白送。这是企图靠送人东西来发家致富的另一个例子。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其进口。

8.“平准价格”谬论——如果农产品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农民就会购买更多工业产品,并由此带来工业繁荣和充分就业

政府不肯将平准价格原则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产品,证明这类经济计划并非对公众有利,而只是补贴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

工业产品在农村地区的销售额增加多少,在城市地区便减少多少,一加一减,工业行业在总体上没有捞到好处。

政府干预往往通过限制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价格,这样会造成财富灭失,因为可供消费农产品被人为减少了。

9.“拯救X产业”谬论——如果放任其在自由竞争中萎缩或消失,它会拖垮整个经济,而假若用人为的力量维持它的生存,它会让其他所有人获益。

实施限制性政策的结果是,X产业内部的工资资本回报率可能会更高,但是其他产业的工资资本回报率,将被迫下降,低于本来应有的水准。只有牺牲A、B、C产业,X产业才能获益。

补贴的结果还导致国家整体发生净损失,因为资本和劳工也会被迫从运用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失,而流向运用效率较差的产业。如此一来,创造出来的财富减少了,人均生活水平低于应有的水准。

放手让一些旧产业萎缩或消亡,其实是为了让新产业能够快速成长。只有这样,必要的资本和劳工才能从旧产业中释放出来,供新产业使用。

当我们为了保护有一技之长的劳工,为了保护已经投下去的资本,去极力阻止某个产业消失时,我们正是在阻碍经济和科技的进步。

10.政府管制价格

当商品价格被人为限制在它的市场价位之下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是导致受控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二是导致受控商品供给减少。

假使政府有魄力、有能力去限定并执行受控商品的成本,成本控制也只会导致受控商品的各种生产要素出现短缺。这么一来,政府就不得不继续扩大受控商品的范围,最终走向全面的价格管制。

旨在将某种历史价格水平永久化的全面价格管制,最后自然会制造出一个完全受管制的经济体。结果会形成僵化的集权经济,每家工厂、每个劳工都在政府的摆布之中,最后则是放弃我们曾经拥有的全部自由。

11.最低工资

法律只不过剥夺那些能力、条件较差、无法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人的工作权利,使得这些人没办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挣得相应的工资。法律同时剥夺了社会享有这部分人力所能够提供的廉价服务。简单地说,这不过是用失业取代低工资,由此而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提高工资的最佳手段,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

实质工资来源于生产,而不是来源于政府的法令。

也就是说,不要限制资本积累,而要鼓励资本积累,并以此来增加就业、提高工资率。

12.工会真的有办法帮助劳工提高工资吗?

例如,某家公司的工资被迫调高,但为了跟同行竞争,产品无法涨价,那么调增那部分工资,只好从利润中扣取。整个行业同步调增工资,该行业就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把调资负担转嫁给消费者。考虑到消费者大多是劳工,必须付更多的钱购买商品,也就等于所有实质工资会因此下降。由于商品提价,那个行业的销量可能减少,该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和总工资也有可能等量减少。

劳动剥削资本只能是暂时现象,这一过程很快就会结束。实际上,它的结束并不会像我们假设性的说明那样结束,而是令所有边际公司破产出局、令失业升高、迫使工资和利润重新调整,直到正常的获利预期重现,就业和生产得以恢复。但在此期间,由于劳动剥削资本,失业增加和生产减少,每个人都变得更穷。

因此,我们得出最终结论:工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为会员争取到货币工资调整,然而工会却根本没有办法长期为全体劳工提高实质工资

其实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投资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但是造成错觉的根本谬误还是在于,只考虑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之后,特定受聘劳工短期内受到的影响,却没有去追踪工资上涨对所有劳工的就业,以及对生产和生活费用所造成的影响。

13.“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谬论——劳工应当获得足够买回产品的工资

在商品交换经济中,每个人的货币所得就是其他某个人的成本。小时工资每次上升,便会使产品成本上升,除非或直到能从每小时生产力的等量增值中得到弥补。

均衡工资和价格是指使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工资和价格。任何迫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水平的企图,都将导致就业率和生产量缩减到低于它们应有的水准。

价格、工资和利润,能决定产品分配的是这三个因素。最好的价格并非最高的价格,而是能促进达到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最好的工资率也不是最高的工资率,而是能达到充分生产、充分就业和最大的持久稳定总工资工资率。不论从业界还是从劳工的角度来看,最好的利润不是指最低的利润,而是能够鼓励更多人投资、创业,更多人成为雇主,或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利润。

如果我们想使经济运转只为某个群体或某个阶层利益服务,最后一定会伤害或损毁所有人的利益,包括原本想要照顾其利益的那些人。经济必须为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运转而服务。

14.利润的功能

利润的一大功能是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来配置各种不同商品的相对产出。自由价格和自由利润会迅速促成生产最大化,迅速缓解供不应求,这是其他任何体制不可比的。

利润的功能还能对每一家参与竞争的企业持续不断地施加压力,不论这些企业目前的经济绩效处于什么水平,他们都必须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和效率。

一句话,利润来自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告诉我们生产何种产品最经济,而且告诉我们哪种生产方式最经济。

15.通货膨胀的幻景

通货膨胀之所以吸引人,最明显、最古老、最顽固的错误,在于它把“金钱”和“财富”混为一谈。真正的财富,当然存在于生产出来的东西和供人们消费的东西之中。

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公平的过程,它会对不同群体的命运造成不同的影响,而最先获得新增货币的群体获利最大。当价格普遍上涨之后,货币收入还没有增加的群体,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更差。

通货膨胀或许能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给享受特别待遇的群体带来利益,但这一定会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且就长期而言,它会给整个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即使相当轻微的通货膨胀,也会扭曲生产结构。它会导致一些产业过度扩张,迫使其他产业萎缩萧条,以此导致资本的错用和浪费。当通货膨胀停止或减弱时,那些被误导的资本投入不但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回报,反而还很有可能损失大部分的价值。

通货膨胀的真正作用是改变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它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提高相对于工资率的商品价格,借此来恢复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可以持续长久的关系,进而恢复经营利润,盘活闲置资源以鼓励恢复生产。——整个事情已经十分明了:把难以为继的工资率降低,是更直接和更诚实的做法。

大多数时候,萧条的真正原因是工资—成本—价格结构失调。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失调消除了生产的动机,甚至使得生产无法继续,并通过交换经济的有机关联,使这种不景气向外扩散。一直要到这些失调被矫正,充分生产和充分就业才会恢复。——是的,通货膨胀有时的确可以起到矫正这些失调的作用,但这是一种轻率而危险的手段。

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税收形式,而且可能是最恶劣的形式,支付能力最低的人,负担通常最沉重。——和所有税收的影响一样,通货膨胀这种税也决定了个人和企业不得不服从的经济政策。它不鼓励谨慎节俭的行为,而鼓励各种挥霍、赌博及其他不计后果的浪费行为。它往往使投机比生产更为有利可图。它扯裂了稳定的经济关系。它那无处说理的不公,驱使大家乱来,各自为政。它促使人们要求施行集权控制,最后的下场,必定是幻境的破灭和经济崩溃,国家和民众也将苦不堪言。

16.“抨击储蓄”谬论——储蓄会引发经济萧条

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储蓄是一种美德,挥霍浪费可耻。

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两者的差别,通常在于前者把钱交给别人用于扩大生产。

储蓄突然大减,就会扰乱资本货物工业的运行。要是存在银行的钱,全部被取出来购买消费品,就业不会增加,只会使消费品的价格升高,使生产资料的价格下跌。其总体影响首先会迫使就业发生转移,短期内会使资本货物相关行业的就业暂时减少。长期的影响则是整个社会的生产量减少,低于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

蓄藏现金的这种行为,看起来像是经济不景气的起因,但是真正的起因,是政府政策不稳定所制造出前景不明的经营环境。——唯有当人们担心产品的价格下跌、当银行担心投资风险太大时,人们才会增加持有现金,银行才会宁可牺牲利息而让资金闲置。

将利率人为压低所造成的影响,其实与把任何其他价格压低到自然市场水平以下所产生的影响相同:增加需求,减少供应,即压低利率会导致资本的需求增加,而实质资本的供给减少。它会造成经济扭曲。——要想人为压低资金利率,只有靠持续不断注入新资金,不断扩张银行信贷以替代实质储蓄。这会造成资本供给增加的假象,就像往牛奶中多掺点水,会让人觉得牛奶增多一样。但这是一种追求持续通货膨胀的政策。

现代社会几乎全部的财富,也就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是由它累积的资本构成的。这种资本一部分是由许多称之为耐用消费品的东西组成,在世界历史上,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充足过。这种资本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资本本体,它由生产工具组成。——如何“吸纳”新增资本呢?如何实现“偿付”呢?如果能将资本储蓄起来,它会自行吸纳和自行偿付。生产者会投资于新的生产资料,因为这些工具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就像单位生产成本可以降低到何种程度并没有极限一样,可以吸纳的新资本数量,也没有极限。

看问题时,要全面地去看,不要只看片段。这就是经济科学的目标。

30年后的这一课

简而言之,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政府真正该做的事,应该是建立并实施一套法律体系,禁止暴力和欺诈。政府一定不要去干预特定的经济活动。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是鼓励并维护自由市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课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  经济学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笔记

 《摆渡人》读书笔记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场展现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敏感而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展开)

笔记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

《疯癫与文明》作为米歇尔·福柯的成名之作,在学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读罢该书,我也获益匪浅,在此略微论述一二心得。关于疯癫的论述,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帕斯卡预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