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书评: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朱自清的《春》赏析

上初中时就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今天,偶然在360个人图书馆又欣然翻阅到这篇文章,不禁欣喜之至,再读,更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于是拿起笔来,记录点滴感受。深感才疏学浅,不能很好诠释这篇对后世影响甚广的散文名篇。

《春》是一篇满贮诗情画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轻松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牧童、撑伞的行人、农夫、放风筝的小孩等等,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作品开头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就像欣赏一幅山水画,先看它的大体轮廓,然后在拉近镜头,细细欣赏。

接着,朱自清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境中的人”五个具体的物象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山水图。

对春草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彰显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对花木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描绘了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翩翩起舞。一幅春意盎然、花木争荣的春花图景就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写文章正如画画一样,画春风与写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朱自清春风,主要抓住了两个特点:一是从感官上体验春风的柔和,二是从听觉、味觉上体验春风的气息。柔和是感觉,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一句诗:“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写春风的温暖、柔和,这种柔和“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那种慈祥、柔爱,我们都体会过,如此描写春风,那种柔和在感官上得到了满足。然后再抓住人们的听觉和嗅觉来体验春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风的温度、湿度、柔度,还有混杂的特有的气息都一一刻画出来了。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多角度、立体感描摹了春风,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声声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春风就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接着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江南春雨绵绵的特点就描绘出来了。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就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以上四幅图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下面开始描写春境中的人的活动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描写自然风光的不少,像《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我感觉与《春》相比,前者都使人感受到作者透露出的一种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格调是轻松欢快的、充满活力的,我猜想,这也许与作者当时的境遇有关吧,正所谓情为景生,言为心声吧,我不敢妄自揣测,但《春》确实是一篇足以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我喜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书评: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画卷  画卷词条  秀丽  秀丽词条  春光  春光词条  书评  书评词条  
笔记

 《血疫》读书笔记

两星半。看在作者有认真从各方收集材料的份上给的。本书讲述了1980-1993年人类与几种丝状病毒(埃博拉病毒及其近亲马尔堡病毒)相遇和斗争的过程,尤其侧重了八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