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学霸是如何高效率学习、工作的?如何把读过...

总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但更痛苦的是,好不容易读一本书,还看完就忘,开始对自己的智商和能力产生严重怀疑,深感挫败,就更加不想看书了。

因为通常我们读书的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随手拿起一本放在书柜里买了很久都快落灰的书,然后从头开始认真阅读,偶尔拿笔划个线做下笔记。关上书,第二天脑子里都忘的差不多了,等到1个月后,再拿起来翻,又像是一本闪亮亮的新书......

我们总会有个错觉,把「看懂」当做「记住」,和「学会」了。实际上,记忆的整个过程,是从看到信息(感知记忆)——理解加工(工作记忆)——内化(长期记忆)。

图片来源:psychologyunlocked.com

而我们通常的「看书」,只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自然就容易看过就忘了。

所以今天,Taka 会从「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环节来讨论,怎样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把读过的书牢记于心,成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注意:今天我们说的读书专指读非虚构作品,文学,艺术类的读物暂时不在这个范围。

有效输入

▍技巧1:带着兴趣出发

觉得「大家都在读,所以我也要读」,觉得「这本书是经典,所以我也要读」,往往会带着这种心理去看书,基本上都是看不进去的,还会产生反感和厌倦的情绪。

更好的方式是:从自己的好奇心出发,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跟随自己的内在动机,主动去选择想看的书。

从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带着目标去阅读,也能够加倍激发你的兴趣。如果最近你觉得压力太大,充满了焦虑,那么这时候你去寻找「情绪管理」,「缓解焦虑」方面的内容会能更容易理解并且运用起来。

那如果对于一些因为学业,考试不得不去看的书,就是很枯燥怎么办?

1.把兴趣从书本转换到作者身上。

探索作者的背景,经历,周边,甚至是有趣的故事轶事更好。如果你了解了某个大牛发现这个理论背后的故事,经历,再面对那些复杂的概念就不会那么畏难。

Taka 之前的老师说过,学经济学学的最好的人,一定是和曼昆「成为朋友」的人,学管理学的最好的人,一定是和德鲁克,马奇这些管理大师「特别熟悉」的人。

像 Taka 高中大学都读的文科专业,对物理的了解大概就停留在初高中的水平,但是看完了《上帝掷骰子吗》,发现牛顿,波尔,爱因斯坦这些挂在教科书里供瞻仰的人,都走下了神坛,变得活生生地有血有肉了。

类似的书还有《别闹了,费曼先生》,《学会解题》,几乎改变了我对物理,对数学的枯燥认识,这也是这几年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的原因。

2.充分利用视频和图像

在看书看得烦躁的时候,去看看 TED,YOUTUBE 或者专业老师讲解的视频,或者搜一搜 GOOGLE 上的一些概念图,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一图胜千言。

比如我再怎么分析「拖延症」都觉得不够生动,但是一看完搞笑科普博主 Tim Urban 的 《Why Procrastinators Procrastinate 》演讲,想忘都忘不了了。

图片来源:Waitbutwhy.com

▍技巧2:主题阅读

有了一个明确的兴趣或者问题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选书呢?

在如何选书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实用的小技巧:比如参考专业大牛的推荐,查看豆瓣、亚马逊的评分,查看书籍出版年份、印制的次数,选出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

这些方法当然没有错,不过 Taka 更建议的是「主题阅读」:

在当当、亚马逊上,搜索相应的关键词,先一批都买回来,一般对于小一点的领域或者范围,十几本,二十几本也就够了。

买回来之后呢,先看目录,对照着很多本一起比较,能看到反复出现的一些概念,理论,关键词,方法,就说明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一些内容,需要重点去理解。

因为大脑善于识别模式,很容易在不同的书中发现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中建立、生发出自己的理解和知识体系。

还有个好处就是,这样通过买一堆书,集中进行主题阅读的方法,能够让你不依赖任何人的标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个人已经掌握的知识,认知水平都不一样,可能我觉得非常有用的书籍,你早已经看过了,可能我觉得不值得推荐的内容,但是其中某一点对你很有启发。

所以所有别人的书单,可以给你启发,给你参考,但都不建议完全模仿或者依赖,包括 Taka 推荐的也是这样。

深度加工

首先要明确一个误区:

读书≠获得知识

因为书就是一个载体,它本质上承载的都是「信息」,相对成系统一些的信息。但要把庞杂的「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就需要在理解和加工的过程中付出额外的努力。

图片来源:i-SCOOP.com

《如何高效学习》里提到:

良好的知识结构就像是绘制一份优秀的城市地图,目标就是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在每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都会自动地和其他知识产生联系。

图片来源:SlideShare.com

所以 Taka 在读书的时候,一般会读两遍,第一遍就是快速浏览,大致了解下主要内容。

然后第二遍的时候,把重点的概念,结论或者引起思考的地方标注下来。甚至会有意识地让自己慢下来,进行深入理解和联想。

比如在学习到一个新的公式或者概念,那么你需要问自己:

基本的表面意思是什么,每个术语或者定义真实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真的吗,怎么推断出来的,背后有哪些原理?

还有哪些类似的结论或者概念?

生活中哪些情况能够验证这个结论,有没有特例情况?

还有什么地方能够应用?

......

之前饲主给我们闭关培训的时候,就会经常做这个练习,拿着一张街拍图或者一个概念,然后开始头脑风暴,你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还有什么,还有什么,还有什么......

不断让新的知识和过去自己脑子里已经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拓展,联想,产生新的灵感。Taka 的很多文章想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持续输出

同时还要明白第二个误区:

获得知识≠产生价值和智慧

Taka 一直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追求或者炫耀着自己读完了多少本书基本上没有意义,也一直不太喜欢追求读书的速度。

不如把问题改成,你写了多少篇笔记,写了多少文章,用输出衡量你产生的价值。

▍技巧1:卡片笔记

在输出想法,笔记,文章的时候,Taka 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最后发现「卡片笔记法」是最容易上手,更高效的方法。通过卡片进行拆解,做到把书读薄。

1.卡片写什么?

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在卡片上进行记录,例如:

人物情况(作者,或者书中提到的人物,他的经历,背景,故事)

重要的概念或者原理

实操方法

有说服力的举例

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按照一事一卡的原则,记录好书目来源和时间就可以了。

习惯用电子设备的,可以用「印象笔记」或者「有道云笔记」,都有卡片模式的设置。习惯用手写的,可以去淘宝搜索关键词「index card」,或者按照自己的习惯去 DIY 卡片

2.什么时候写卡片

看完书之后不要马上写笔记,这看起来是和我们的习惯很不一样的事情。因为最近的实验发现:记忆的存储与提取是负相关。

当你一边看书一边写卡片当然很轻松,但是等你需要从大脑里提取的时候就会困难。

相反,如果你能够过几个小时再写,能促使自己去使劲回想,提取信息,巩固记忆。刚开始练习会有些困难,也会挫败,但是熟练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记得越来越牢了。

3.卡片写完之后呢?

卡片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重新组合,将知识点和知识点翻来覆去进行排列和组合。

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卡片之后,会发现看起来没有关系的卡片之间,产生了新的「联系」和「意外」。

卡片基础上写读书笔记也会更加容易。

▍技巧2:教是最好的学

教是最好的学,当你能够把一个道理给别人讲清楚的时候,标志着你已经彻底理解了。比如你看完了《拖延心理学》,那你能不能告诉你的朋友,她应该怎样治疗拖延症?

对于需要备考的同学,运用费曼技巧,能帮你在最短时间里深入理解知识点,而且影响深刻,难以忘记。

▍技巧3:实践应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Taka 来衡量自己读书效果的标准主要有两个:

是否突破了过去的认知,了解到了什么新的概念和证据,推翻了什么错误的常识。

是否能在生活中应用起来。(其实突破认知的下一步也是要落脚到实践中)

比如在《自控力2: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认为压力是有害这个观念比压力本身更加有害」(听起来是不是像个绕口令......)。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压力的看法和思维方式,当再次面对压力的时候,我就不会只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能够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来改变。

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纠错,产生价值的知识才会内化成为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也就不担心自己会「忘」了。

最后,Taka 再小小总结一下,高效学习和消化一本书的步骤:

带着兴趣或者问题出发

进行主题阅读

快读+慢想(联想,拓展)

卡片

教给别人(说,或者写)

行动实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  如何词条  高效率  高效率词条  学习  学习词条  工作  工作词条  
笔记

 《活着》读书笔记

一个时代的兵荒马乱总是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富贵是不信的,大部分的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眼影。他本身就有一种泥糊不上墙的混沌,都要他经历层出不穷的逃亡和失去...(展开)

笔记

 《昆虫记》读书笔记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著,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昆虫世界是多么的奇妙。作者用那...(展开)

笔记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汤姆叔叔的小屋》,我为汤姆叔叔的老实、忠厚、诚信的优秀品质而感动,对同其不幸感到同情,同时也不他主动抗挣而婉惜。汤姆叔叔是一个好人,但在那个年代,他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