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推荐这本《秦迷》,领略学习研究的新风尚!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爸鼻马迷”】 

《秦迷》,堪称一本奇书!李开元教授的这本历史学畅销书,与其说是研究分析秦始皇和秦国的一段历史,不如说是一部推理学杰作!

当然,作为家长,现在让孩子看这本书为时过早。因为书中涉及的历史细节和引用的历史典籍,只有具备了一定基础的历史爱好者才能心领神会。但是,书中蕴含的对已有知识的再创新再加工的方法,却足以给各位家长提个醒:处在学校学习阶段的孩子,如果具备了这种创新意识,今后一定会造就相当牢固的知识体系!

对于历史学家,如何能拥有丰厚的研究成果?无他,占有资料!也就是说,谁读过的资料多,谁看过的书多,谁就可以在历史学界成为翘楚。现在,《秦迷》这本书,就打破了这个固有见解。尽管占有足够多的资料,但如果你缺乏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甚至缺了那么一点点推理能力和想象力,也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

为了佐证一下占有资料之后如何发挥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不妨在这里引用几个《秦迷》当中有意思的内容。

亮点一:为什么史书中有秦始皇、公子扶苏乃至太后赵姬等皇族的记录,却没有关于始皇后的蛛丝马迹?

说实话,这个疑问在我的学生时代也曾经窜出来过,但也仅仅是一转念,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高考又不考这个知识点,何必费劲呢?但李开元不仅想了,还像福尔摩斯那样,从《史记》等历史典籍的只言片语中抽丝剥茧,从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寻找可能的线索,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始皇后确有其人,因为身为楚国外戚的代言人在秦国王室的派系斗争中失败,最后被秦始皇消灭,甚至还被消除了关于她的一切官方记录!

这种出自历史学者的研究方法,让我大呼过瘾!我们这些旁观者,如同跟着一位侦探亲历了一遍犯罪现场,被这些符合逻辑的大胆推论惊得浑身冒汗!又好像面对一道无解的几何题,李教授硬是通过几条延长线和辅助线,打开了解题思路,使得所有难题迎刃而解!

亮点二:为什么秦末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打出的旗号是“张楚”?为什么项梁项羽叔侄起义号称是为了给公子扶苏复仇?

同样,这个问题想必也曾经在很多学习过历史的人们脑海中出现过,但终究也是一晃而过,因为这同样不是考点。但李教授就是按照他的辅助线延长线理论一路摸索,最终形成了他自己对秦始皇这段历史的独特观点:长子扶苏是始皇后等一干楚国外戚的总代表,太后赵姬则是赵国外戚的代表。秦始皇要统一六国,就必须巩固国内的根基,于是先后将各个外戚集团孤立、消灭。他的这一政策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秦朝因为皇权独大而迅速衰落!

我罗列上述的几个推理亮点,不是给李开元教授的书做广告,而是想强调,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就应该引导孩子像李开元教授那样,善于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善于举一反三,打破知识点之间的孤立,通过自己的思考创新再加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

现在的学校教育,学科与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考与不考的内容相对分开,不利于孩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孩子是无法拥有客观判断和冷静决策能力的。

漫步书店,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书,装潢精美但内容华而不实,无非就是一个主编挂名,把前人的观点、热销的理念、泛滥的鸡汤勾兑在一起,读者耐着性子看完,脑子里还是一堆一堆的知识点甚至段子,毫无脉络毫无线索可言。

如果孩子长期这样学习下去,那就和我们这一代人雷同,除了会应付考试应付工作,是很难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施展空间的。知道分子就在啥都知道,但知道的都是人家赐予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则会融会贯通,运用自己的思维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向大家推荐《秦迷》这本书,希望大家抽空看看,除了感受一下探案破案的乐趣,也感受一下那种创新研究的乐趣。

进入四年级之后,我看到女儿在做语文作业的时候经常要学着画课文的思维导图,这是老师布置的规定内容。对此我深表赞同!因为这就是理清知识脉络、学会知识创新的基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领略  领略词条  风尚  风尚词条  这本  这本词条  推荐  推荐词条  研究  研究词条  
笔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书笔记

星期天,我读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接下来,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吧!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