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你为什么不厉害,因为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儒家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牛的门派。

为什么儒家比较牛?

因为儒家不像法家那样,用严刑峻法来统治;也不想墨家那样,以侠扰乱国家安定。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是韩非为了突出法家思想的优越性,才这样说的。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和墨家思想能够盛行,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一个乱字。

法家思想是为了约束人,不让人乱,墨家思想则是社会乱了之后,墨家行侠仗义救乱世中的人。

总归,都离不开一个乱字。

儒家思想却截然不同,儒家思想的宗旨是仁政,也就是说,我柔化你,让你自己凋零,说白了,就是以礼服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老师,他是法家的老师,他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如果你不认真听,你就滚蛋。

如果是一个墨家老师,他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求大家认真听课,给大家说,人人都是平等的互相友爱,不要打架磨牙。

如果是一个儒家老师,他不这样,他也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但是他会告诉学生,是因为他讲的有道理,有用,听了对大家好。

这就是区别。

所以,儒家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是一个人人推崇、非常流行的学派。

然而,到了后来,儒家的创始人兼掌门人孔子去世后,儒家就被分裂成八个派系,也就是所谓的儒学八派。

孔子的孙子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说到子思,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如果说到一本书,大家就会恍然大悟。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庸》。

《中庸》一书可谓非常神奇,历朝历代大儒都能从中解读出新的思想。

历代文人都曾为这本书做过注解,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宋代的理学家朱熹。

由于宋明时期理学学说的兴起,儒家文化随后被推上了巅峰,封建礼教也因此形成。

时至今日,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礼教的。

其实,封建礼教就是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所强调的一系列压制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理念,导致人民愚昧、麻木,失去做人的尊严,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情的是非对错失去判断力,任由统治者剥削压迫。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当中,作为个体人的天赋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样的思想文化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作为人的尊严,甚至是基本生存权利遭受任意的剥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吃人”。

如果经常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人,应该知道,封建礼教就是吃人的制度。

《中庸》作为儒学经典,历代文人对中庸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中庸》一书的主旨就俩字,一个是中,一个是和。

那么,什么是中,什么又是和呢?

我们从《中庸》一书的卡片章节来了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就是人的本性。

这个本性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是同一个意思。

如果一个人顺着自己的本性做事,就叫做道。

这里的道就是自然规律。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修养身心,这本身就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教导或者教化。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在别人的传授下学习知识,还是自己通过自学学习知识,都是一个接受教导的过程。

当然,这也分主动和被动。

在别人的传授下学习知识,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如果根据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则是一个自己教导自己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自我提升。

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谁都不敢说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一劳永逸。

社会在变,规律在变,人心也在变,不学习就会落后,不主动学习就是脱离自然规律。

推而言之,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可以脱离自然规律的。

如果脱离了自然规律,就会导致没有规律可循,既然已经没有规律可循,那么,就说明事情已经陷入了混乱。

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无论是在人群中还是自己独处,都是非常小心谨慎的。

尤其在没有其他人的地方,他们会变得更加自律,更加知规守矩,在知规守矩中打破僵化保守,冲破条条框框。

这种表现通常在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品德高尚且优秀的人,往往都喜欢慎独,且高度自律。

这也应了动物世界里的那句话:现实生活中,牛羊总喜欢成群结队,拉帮结派;猛虎从来都是独来独往。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中和”的境界呢?

中和”一词在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中庸当中的中和,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

狭义上的“中和”,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承认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人格多元化,学会包容正反两面意见并加以融合,使人类始终处于敬业务本中的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广义上的“中和”,是无论一个人多么的极端,都始终是处于宏观与微观的中间位置,永远无法摸索到宏观的尽头,也无法摸索到微观的尽头。不管向两边扩张多大,链接两极的中心点始终是存在的,这个点就是“中”,而不使两端断开的,就是“和”的作用。

所以说,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这就是中庸第一章的内涵。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呢?

想要达到中和的境界,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的汲取知识。

学习和汲取知识,不是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做的事,只要条件允许,学习无时无刻都可以做。

这就体现出一个人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说,达到“中和”境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它贯穿于一个人一生之中的一件事。

要想不断获得新知识,就要自我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人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

而一个人要把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

所谓慎独,指的是儒家的一种修为境界,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也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看不见自己的表情,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涵养高尚的品格品德,逐步达到“中和”境界。

简而言之,就是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达到“中和”的境界之后,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中和”的境界之后,提升工作能力,指导工作实践,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无不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达到理想的境界、抵达成功的彼岸。

无论你是生活在哪个时代的人,处在怎样的生活状况中,只要掌握了中庸之道,你就是一个厉害的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境界  境界词条  厉害  厉害词条  达到  达到词条  因为  因为词条  这个  这个词条  
笔记

 《去年的树》读书笔记

友谊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谊,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这个这个感人的故事——《去年的树》。它讲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展开)

笔记

 《幸福了吗》读书笔记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看看书了,于是想找本书,重温高中语文自习课上看闲书的那种安定与淡然。选择《幸福了吗》是因为很喜欢它的序,是JH最先给我看的,后来FJ又提起,两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