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自述》笔记

◆ 第1章 

>> 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一个道理,即大多数人为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而花费了自己毕生的时间。随后我就发现,这种追逐看似轻松,实则残酷。

>> 这么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疑问也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国家总是用谎言欺骗年轻人。

>> 这种体验带给我的是一种怀疑态度,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一生的历程。我敢于怀疑任何社会中的一切既存信念,敢于怀疑一切权威。

>> 在我们之外,存在着一个不可知的世界,

>> 虽然它是个永恒而深奥的谜,所幸人类依旧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维和观察部分地触及到它。

>> 很快我就发现,很多我所钦佩和敬重的人,在深入此项事业的时候,获得了内心的安详与自由。一个最高目标总会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即借助一切所能借助的条件和力量,在有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尽量用思想把握这个外部世界。

>> 接受感官印象时产生的记忆形象,或者在构成一个系列的一些印象中,由一个形象而联想到另一个形象,这些心理过程都不是“思维”。

>> 概念化的自由选择是我们一切思维的本质,我们概括经验能达到怎样的程度,思维的合理性就有多高。

>> 当我们的经验和概念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时,我们就要修补、扬弃乃至重建自己的概念世界,反思自己的思维。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断地“吃惊”并摆脱“吃惊”的过程,就是思维进步的过程。

>> 对于第一次接触几何学的人来说,都能从希腊人那里得到这么一种印象:纯粹的思维居然可以达到这么令人震惊的精确而可靠的程度。

>> 命题和概念必须要通过感觉经验的参与,才能获得其“内容”和“意义”。命题、概念与感觉经验之间只有纯粹的直觉联系,而没有逻辑关联性。科学真理与幻想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联系,一些命题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它能得到这种直觉的验证。

>> 从某一逻辑体系出发,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推导,则得出的命题就是真命题

>> 而体系的内容有多大的真理性,在于其完备程度及可靠性(即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经验总和的验证)。真命题所属体系的“真理性”,来自于其中的真理内容。

◆ 第2章 

>> 首要的观点就是,理论基础要接受现有实际经验的检验和证实。

>> 其次,对于理论本身的前提条件要特别注意。

>> 与其说是在要求前提条件必须具有逻辑上的独立性,不如说是对两种无法比较的条件进行权衡。

>> 因为像我这样的人,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自己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而不会去关心那些自己所经历和做的事情

>> 一种理论前提越简单,其所能囊括的应用范围就越大,所能包容的东西就越多,也就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第3章 

>> 现实世界是唯一决定理论体系能否成立的依据,当然不一定有逻辑关系存在于理论原理和现实之间,可我们必须承认上面这个观点。

>> 为了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能够这样地付出,一定是不自觉的,就如同那些热恋中的人或虔诚的教徒一般。他们不需要深思熟虑,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计划,每天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这是一种伟大的激情。

>> 物理学家已经将一个有实际重量的物质观念建立了起来,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建立“以太”这样一个概念呢?这是出于波动论和超距作用的需要。

>> 超距作用力的典型例子就是重力

>> 重力似乎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不变量,跟其他事件毫无关系

>> ,它太常见,因而我们习焉不察,

>> 直到万有引力被牛顿所发现,

>> 用物质间的超距作用力来解释这种引力,这时,这种力的作用才被人们注意到。

◆ 第4章 

>> 一切空间和一切空间的一切部分,都存在着引力势。这是因为,是这些引力势造成了空间的度规,对于没有轨度的空间,我们没法想象。

>>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在本质上是电磁场的聚变而不是别的物质。

>> 在广义相对论的帮助下,物理学会达到跟几何学、运动学、引力理论相类似的程度,从而形成一个极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 迈克尔孙也已经用一种极为精妙的实验证明了狭义相对性原理:一切惯性系的等效性。融合这两点,首先要做的便是破除“绝对时间”的观念,每一惯性系都有着各自特殊的、不同的时间。

>> 有一个物理上的基本原则是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即一个基本概念是否正确,决定于人们能否正确理解产生它的那些物理现象和实验。

>> 根据狭义相对论,若是用静止的时钟和物体对时间和空间坐标进行度量,那它们就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而度量的标准若是根据其所选择的惯性系的运动状态,它们就是相对的。

>> 以前的力学知识无法解释,为什么物体的惯性质量等同于引力质量数值,而这一事实就是广义相对论创立的基础。

◆ 第5章 

>>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学科里面最为人所尊重的,原因何在?因为其命题从来无需争辩,具有绝对的唯一性,这种程度的正确性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命题都无法达到的。

>> 因为数学命题根本就没办法找到实在的对应客体,其命题对象仅仅存在于想象中。

>> 在数学领域,只要某个基本命题或公理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同,那么有着相同逻辑的其他公理或结论也就必定会产生。数学能够给其他自然科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若是没有数学,其他科学也许就无法被证实,这也是数学有着极高声誉的另一个原因。

>> 数学既然只是靠思维而来,无关于经验,那么为什么它还可以适用于无数客观存在的个体上面呢?人类是否能够无需经验而只凭思维就可以获得无数个事实呢?

>>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如此理解:数学命题的可靠性和实在性是成反比的,即实在性越强,其命题的可靠程度就越是值得怀疑。

>> 公理学可以将何谓逻辑-形式、何谓客观或直观的内容分得一清二楚。在公理学里面,只有逻辑-形式可以构成数学题材,其他一切东西都与此无关。

>> 一条数学公理进行解释:有且仅有一条直线连接空间中任意的两个点。

>> 古代的解释是:在很早的时候,大家就已经非常清楚直线和点的含义了。

>> 这条公理是一种自明的公理,大概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中最早为人所发现的。

>> 近代的解释是:直线、点等概念是几何学的基础。无需什么知识或经验的储备,只要告诉你这样的公理,你就能够接受这些知识。

>> 人们完全是在纯粹形式的意义上理解这些公理,跟一切直觉或经验都无关。只要运用逻辑思维,人们就能将这些公理自由地创造出来。

>> 几何学完全凭着对公理的定义来决定如何处理事物。

>> 数学,尤其是几何学,有着非常特殊的存在理由,即为了确切地描述或规定实际客体的某个或某些方面。

>> 不能完全用几何(G)来断言实在事物的性状,而几何必须彻底跟物理定律(P)相结合才可以做到对事物形状的断言。

>> 广义相对论在这个方面就提出了两个可能:    第一,宇宙在空间上具有无限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够产生这种无限性。这个条件也就是:在宇宙星体中集中的物质平均空间密度为零;这个条件也就是在说:当考察的空间容积越来越大,星体的总质量和其所处的整个空间容积的比率无限趋近于零。    第二,宇宙在空间上具有有限性。在宇宙空间的重物质平均密度不为零时,就能实现这种有限性。因为平均密度越小,就意味着宇宙的容积越大。

>> 既定物质的惯性,会随着它附近有重物质的增加而变大,这是广义相对论里的一个观点。因此,将一个物体的总惯性和与其同宇宙中的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联系,就是自然而然的。

>> 从广义相对论的方程中,我们能获得这个结论:要想将惯性的原因归结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必须承认宇宙的有限性。

◆ 第6章 

>> 在牛顿出现之前,人们并没有从实际结果上验证物理因果关系有完整的链条这一信念。

◆ 第7章 

>> 很多有着大量有力论据的物理学家声称,即便因果关系定律至今仍然是所有自然科学的终极假设,然而在事实的面前,不管是微分定律还是因果关系定律,都显得苍白而无力。

>> 并且,甚至连将一个可以和物理事件恰当对应的时空结构建立起来,似乎也缺乏起码的可能性。

◆ 第8章 

>> 人格的形成,要依靠劳动和行动,而绝非对于道德的高谈阔论。

>> 学生心理基础的塑造,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的影响。

>> 我们从宗教中获得了目标和判断的最高原则。

>> 就宗教意义的角度对这个目标的阐释就是:一个人若是有自由和责任心,就会自由地、愉快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服务于全人类。

>> 学校和教育的职能究竟何在呢?理所当然,其职能就在于让青年人成长于一种自由、宽容的精神氛围之中,让他们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地接受基本原则。

>> 人类的思想和辅助它的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工具在人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其间的微妙差别。因为有了思想,所以我们的行动就超越了本能冲动的局限。原始本能通过思想的升华,获得了更高的意义。本能将思想熔铸到行动上,思想又对行动进行调节,而感情又鼓舞了这些行动。在多次重复之后,观念和信仰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

>> 道德因为宗教的作用而得以实现,可是,在道德和宗教、教会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道德是整个人类最为珍贵的共同财产。

>> 放弃生活享受的欲望并不是道德行为的全部含义,道德还包括善意地关怀整个人类的命运。

◆ 第9章 

>> 科学力图将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用系统的思维联系起来,它是一种继承。通过一种构思过程,科学实验地将物质重建起来。

>> 我觉得,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对崇高的感情、思想和志向的追求上,而从自私的欲望中摆脱出来。

>> 证明“是什么”是科学的任务,而证明“应该是什么”则与科学无关。与之相反,宗教不能涉及各种事实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而只能评价、判断人类的行动和思想。

>> 宗教和科学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依旧存在,这肇因于历史上宗教所形成的那些实际内容。

>> 今天宗教和科学之间冲突的主要根源,就是上帝这个概念。

>> 宗教代表们必须要将那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抛掉,才能获得美德。他们应该把对于人类本身的真善美的培养增添进教义当中。

◆ 第14章 

>> 要弄明白宗教是如何从原始的惧怕型宗教发展成后期的道德型宗教的,从犹太民族流传下来诸多经典着作中就能看出。

>> 里的宗教全都属于道德型宗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方人。

>> 信仰有没有从原始的惧怕型宗教发展成道德型宗教,是民族是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 所谓上帝,不过就是一些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而已。

>>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的感情会变得纯粹,而且难以用人的范畴来描述或形容它里面的上帝,因此不容易跟一般人说清楚。这个阶段的宗教,我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

>> 瞩目整个世界和大自然,却可以轻易发现其中那精密的思维和无法撼动的庄严。于是他们就感觉真正伟大的只有宇宙,而人类的生活毫无趣味。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用一种整体的目光打量整个宇宙。这种宇宙宗教情感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从著名的《诗篇》里面,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情感。对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强烈的当数佛教,

>> 我认为,宇宙宗教情感是支撑这些科学研究的最纯粹而强大的动力。

>> 每时每刻我都在告诉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依赖于别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为了偿还我所领受的和正在领受的一切,我必须竭尽全力地回报他人。

>> 对于过多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我难以忍受;对于简朴的生活,我极端向往。在我看来,对于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来说,简朴的生活都大有好处,而用暴力来划分阶级,则是非常不合理的。

>> 外界的环境和内心的想法时刻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叔本华曾道:“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却无法要他所想要的。”

>> 我认为安逸和享乐并不是生活本身的目的,而仅仅是猪们的理想。

>> 我人生的指向灯就是真、善、美,它们总是能带给我愉快生活、正视生活的勇气。

>> 我完全理解,一个组织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需要有一个领导者,来指挥众人并担负起责任。然而我坚持认为,人们应该有权选择自己的领袖,并且领袖只能是领导者而不能是压迫者。

>> 宗教正是诞生于对于奥秘的体验。宗教感情的真正精髓就在于:我们认识到存在着某种自己无法感知的东西,感觉到了那种最绚烂的美丽和最庄严的理性。

>> 就此意义而言,我是一个地道的有着深挚宗教感情的人。

◆ 第15章 

>> 物质上的满足固然是幸福生活的前提,然而幸福生活更主要的方面,在于人们能够发展自己艺术和理智上的才能。

>> 只有在知识分子拥有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进步。我所谓的自由指的是:每个人都不会因言而获罪。

>> 自由的第一道保护墙首先是法律。然而仅凭法律还不足以保障自由,全体人民都能拥有宽容的精神,自由才能得到最切实的保障。

>> 学校通过权威对青年人内心自由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行为,应该坚决制止。并且,学校更应该做的事,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若想得到改进,就必须同时发展并完善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 能量守恒定律是莱布尼茨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提出的一条原理。

>> 机械能守恒和热能守恒这两条原理,既然道理一样,那么,也就能将之合并为一条原理。物理学家在经过此次原理的合并之后认为,其他领域,乃至包括化学过程和电磁过程也应该能被囊括在守恒原理之内。

>> 在我们的物理体系中,似乎存在着一个能量总和,无论出现了什么变化,它的总量始终不变。

>> 质量守恒原理又是什么呢?对物体的重量的度量产生了质量(重力质量),也可以说,它是由物体对它的加速度的阻力的反抗来定义的(惯性质量)。

>> 从“无论产生什么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质量保持不变”这条原理能够发现,质量具有不变性,是物质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无论你是将之加热、熔解、汽化,还是将之结合为化学化合物,都无法改变它的总质量。

>> E=mc2

>> 公式的含义就是,物体在静止之时,其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就是其所含的能量。

>> 一个人若是不参考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而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那么,他就是做得再出色,其成功的价值也有限,其生活也定然是乏味单调的。

◆ 第16章 

>> 概念越是普遍,就越是能频繁而轻易地进入我们的思维;概念跟感觉经验距离越远,我们就越难以理解,尤其是诸如“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存在”等概念。

◆ 第17章 

>> 爱因斯坦:有人认为,在我们的世界之外,有着神的存在,您是否也信仰这个呢?    泰戈尔:我的信仰不是这个。人类的发展永无止境,人类的个人终究能够理解所有的东西,宇宙的真相正在向个人展开,人们也发现了,宇宙的真理即为人的真理。

                              2019.2.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词条  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词条  自述  自述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