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从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虚虚实实,...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狄更斯倾注最多心血、成文篇幅最长的,就是浮生君今天将要聊到的这本《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对《大卫·科波菲尔》的喜爱毋庸置疑,他曾在这本小说的序言中直言不讳地说: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正如许多溺爱孩子的父母,我在内心最深处有一个得宠的孩子,他的名字就是《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为什么如此钟爱这部作品呢?

在花费了两个星期,看完这部将近80万字的皇皇巨著之后,浮生君心里有了清晰的答案。

这个答案概括而言就是:狄更斯借由《大卫·科波菲尔》,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于家庭、亲人、爱情乃至人生的真实感受与看法倾吐了出来,犹如一次对真实自我的隐晦剖白。

因此,看完全书后,浮生君的最大收获,可能就是通过小说里,那些虚虚实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对小说的作者——大文豪狄更斯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吧。

这种了解,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根深蒂固的童年情结,永远无法愈合的童年创伤

了解狄更斯生平的读者朋友应该知道,《大卫·科波菲尔》历来被认为是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

的确,书中很多人物都能从狄更斯自己和其亲友身上找到影子。比如,书中最富喜剧色彩的人物米考伯先生,其原型就是狄更斯的爸爸;书中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任妻子,有着狄更斯初恋情人玛利亚·比德内尔的影子;书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艾格妮丝,怎么看都像狄更斯的妻子玛丽和小姨子乔琪的综合体……

而且,书中不少故事情节也都融入了狄更斯的真实生活经历。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到啤酒作坊做童工的经历、进入博士公堂当法律实习生的经历、学速记、成为作家,等等。

不过,浮生君认为,全书描写得最生动、最触动人的篇章,就是前面的三分之一篇幅,讲述大卫童年的这部分内容。与之对比,小说中段讲述大卫青年时光的这部分内容,就显得尤其苍白和无趣了。

究其原因,浮生君认为,这恰恰凸显出了作者狄更斯根深蒂固的童年情结。而这份童年情结,源于狄更斯那一段辛酸的童年经历。

狄更斯的父亲虽然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职员,但因为嗜酒好客、挥霍无度,因此家里常年债台高筑、入不敷出。所以狄更斯家里的生活一直十分清苦。

特别是在狄更斯十一岁时,他的父亲因为还不上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他的母亲也带着弟妹们住进了监狱,因而狄更斯被迫辍学独立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

这一段艰苦心酸的经历,成为狄更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记忆,同时也是成年后的狄更斯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的源泉。

这种情形就像后来的海明威洞察到的那样。

曾有一位青年作者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

也许就是因为童年曾遍尝人情冷暖,使得《大卫·科波菲尔》中关于大卫童年生活的描写才会如此感人肺腑,不管是关于大卫幼时与母亲、保姆的相亲相爱的生活,还是后来成为孤儿后。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与心酸的生活经历。

正是在阅读大卫童年生活的这些篇章过程中,浮生君才逐渐体会出,不幸的童年带给狄更斯心灵的巨大创伤。而且因为狄更斯始终没有选择释然,所以这创伤历久弥新、注定永远无法愈合。

书中大卫10岁就成了孤儿。但是,对于狄更斯而言,自从12岁那年,被父母逼迫出去独立谋生开始,他就感觉自己被遗弃了,因此也许从那时起,他就自认为自己是孤儿了。

2、矛盾的共同体,一方面对底层人民抱以无限同情,令一方面却又不屑与之为伍

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但最出彩、也最令浮生君印象深刻的,并非主角大卫,或者是作者借大卫之口极力赞美的艾格妮丝,而是书里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的那些底层平民,比如:大话连篇、永远陷入财务困境的米考伯先生;淳朴善良的保姆佩格蒂;忠厚老实的大好人、渔民佩格蒂……

与这些底层人物相比,书中包括主角大卫在内的中上层人物的刻画,就显得刻板、单薄得多了。

究其原因,其实毛姆在《查尔斯·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一文中,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他(狄更斯)最为擅长的,还是处理自己在童年时代曾混迹其中的下层平民。一个小说家似乎只能够对自己小时候就开始接触的人稔熟于心,并将之作为自身所创作人物的原型。”

正因为狄更斯对底层人物的观察与描写极其透彻,而且从来不吝惜笔墨地书写、讴歌底层人物,因此狄更斯历来给予读者的印象,都是一位极富同情心、对底层人民怀着巨大的悲悯情怀的作家。原来浮生君也是如此认为的。

但是看了《大卫·科波菲尔》,又结合了解了狄更斯的一些生活经历之后,浮生君对狄更斯的看法就改变了。

在浮生君的心里,狄更斯变成了一个更立体的、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是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总是倾向于书写自己最熟悉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对他们表达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强烈的不愿与底层人民接触、更不屑于与他们为伍的态度。

浮生君是从书中的一些情节描写中得出这样的体悟的。

书中第十一章,讲的是10岁的大卫成为孤儿后,被迫辍学,并被继父安排到伦敦的啤酒作坊做童工的经历。书中,狄更斯是这样描述大卫在做童工期间的心境与想法的:

我竟然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

以及,在下一章里,当大卫决定逃离伦敦之际,在窗口看到楼下一群衣衫褴褛的平民孩童,当时大卫心里想的是“庆幸自己没有与他们接触”。

可见,大卫非常害怕自己从中上层阶级掉入底层社会,并且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地位,非常排斥融入底层社会,不愿意主动与底层平民接触。

这正正可以看作狄更斯对自己童年时期心理的透彻表述啊。

记得国内文艺理论泰斗童庆炳在《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中说过: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懊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

但是对于狄更斯而言,童年那一段辛酸经历,虽然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却无法把它看成是上帝的馈赠。事实上,成年后的狄更斯总是羞于谈论、也尽量避免谈论童年经历的,因为他以自己童年的这段心酸经历为耻。

也正因如此,他才在成年后如此勤奋工作,千方百计向上攀登,脱离代表贫穷与愚昧的底层。

而他成名后,也热衷于挥霍无度、放纵享乐的奢侈生活,同时喜欢结交上流社会人群,以有品位、有风度的上流社会绅士自居,并不爱与底层百姓打交道。

值得一提的是,喜欢在书中大力宣扬家庭幸福、仁爱宽容为本的狄更斯,现实生活却常常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与自私。

比如因为移情别恋而抛弃结发22年的原配妻子,又为了想省下赡养费,而设计想把妻子送进精神病院。

再比如对待与妻子生育的10个子女,特别是对其中的儿子们非常冷漠,从小就把他们送去寄宿学校,就连节假日也不把他们接回家。

当然,类似狄更斯这样,作品高度与人品高度似乎不成正比的作家,古今中外并不少。而且这也不是浮生君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所以就不展开详述了。

浮生君只是想通过《大卫·科波菲尔》里面或真或假的人物与情节,结合狄更斯的生平,尝试为读者朋友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客观的狄更斯而已。

浮生君认为,了解了狄更斯充满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后续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甚至对于我们理解其他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作品,或多或少是会有所助益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波菲尔  科波菲尔词条  大卫  大卫词条  虚虚实实  虚虚实实词条  从小  从小词条  
笔记

 2020读书笔记02:何帆《大局...

作者简介何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汇率专家组成员、财政部国际司顾问、商务部WTO司顾问、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新兴...(展开)

笔记

 及时雨收霹雳火 28

从青州下来,秦明一直愤怒,心里面窝火,霹雳火,心火旺盛,燃烧自己,连带把青州城外许多老百姓房屋性命烧作一片瓦砾。施耐庵心狠。秦时明月汉时关多少泪痕梦里还时不利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