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民事执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在对民事纠纷作出了处理之后,要是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判决书或裁决书中的内容,那另一方此时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这其实就是民事执行中的一种情况。那究竟法律中是怎么规定民事执行的呢?而此时民事执行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下面律图小编为你做详细解答。

一、什么是民事执行

是指人民法院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付诸实施的行为。也指将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内容付诸实现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变更执行等问题而依法进行的活动。

民事执行也称民事强制执行或者强制执行,是指国家机关依债权人的申请,依据执行根据,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债权人的民事权利的活动。民事执行是指当债务人拒不履行生效执行名义确定的民事义务,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公权力,依法采取民事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法律活动。

民事执行不同于行政执行。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执行由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进行,执行根据包括法院的行政判决书、裁定书,以及行政机关制作的行政决定书、命令书等;而民事执行在我国只由人民法院进行,执行根据包括法院的裁判文书、仲裁裁决书和公证债权文书。

民事执行也不同于刑事执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执行由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机关下属的劳动改造机关执行,刑事罚金、没收财产、死刑等判决的执行,由人民法院执行,必要时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刑事执行执行根据只能是人民法院制作的刑事判决书、裁定书、支付令等。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八条 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

二、民事执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执行的合法性原则

执行的合法性原则,是指执行活动应当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执行合法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执行活动必须以法定的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没有法律文书,或者法律文书没有生效的,或者生效的文书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种类的,不能启动执行程序。其次,采取的执行措施不能超出法定的范围。执行人员采取执行措施时,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执行措施的规定。最后,执行活动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比如,执行人员在采取执行措施以前,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义务,只有在其不履行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二)执行标的的有限原则

执行标的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被执行人的财产和行为两个方面,但不包括被执行人的人身。

(三)兼顾被执行人利益原则

兼顾被执行人利益原则,是指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必须照顾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四)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既要采取强制手段,又要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以促使其自动履行。

(五)协助执行原则

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需要有关单位、个人协助执行的,应依法向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

一般对于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或裁定,在一方当事人不积极履行内容的情况下,另一方才能向法院申请民事执行。而要是本身作出的判决裁定就没有生效,自然也就不存在不执行一说了。假如你在阅读了上文之后,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律图的在线律师进行了解。

延伸阅读:

民事执行期限是多久,民事案件执行要好长时间

民事执行案件怎样收执行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事执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词条  民事  民事词条  执行  执行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判决执行

 如何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在对民事案件作出判决后,此时当事人就需要按照判决书中的内容来履行,要是一方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则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不过此时该如何申请强制执行呢?很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