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湖南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十个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民族介绍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中共建政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北支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长阳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南支土家族重庆市、黔东地区、湖南凤凰、泸溪、麻阳一带自称为“廪卡”意为巴人始祖廪君的族人之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人口

是十个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凤凰、泸溪、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全国土家族人口有50余万人1957年资料其中湖南34万多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党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对武陵山区的湘、鄂、渝、黔民族地区群众恢复为土家族成份。现今土家族人口802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赶节哭嫁节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设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986年设立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7年 湖北宜昌市的五峰县设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后来还有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个盘子、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至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从西元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巴人演变成土家族的论据 1、巴人和土家族族称发音相同。土家族自称“比兹卡” 其中“比兹” 是名称本身“卡” 等于“族” 或“家”。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 自称中也有带“比” 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 以及一些带有“鳖” 或“别” 的地名如“鳖县” 等。在人名、姓氏、族称方面在巴人活动过的区域或历史中有胚氏、“斑子” 与班氏、“复夷”、比足齐、必际、鼻息等。

巴人演变成土家族的论据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一个多虎的环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巴人与土家族生活过的西南和中南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虎的环境这在古籍《山海经》、《汉书》、《华阳国志》、《南齐书》、《蛮书》、《谈苑》、《虎荟》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称白虎后裔有白虎神崇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 “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华阳国志》记载汉初的“板檐蛮” 又称“白虎复夷”。东汉繁长、张祥等题名的碑里列有两个“白虎夷王”名叫资伟与谢节。入晋以后 “板檐蛮” 又有“弓弓头虎子” 的称号。南北朝末叶鄂东长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称属于“虎蛮”部族的。樊绰《蛮书》卷十说 “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 白虎之后也。” 可见从西汉初年到唐代 巴人或自称为“白虎夷”或“虎子”、“虎蛮”。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这就是虎称“李” 和鱼称“娠隅”。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 的词汇。巴人称鱼“娠隅”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在汉人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范氏和繁氏。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湖南土家姓氏 《摆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们是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其中雍尼、春巴嬷嬷、依窝嬷嬷、西兰是女性头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雍尼、布所是繁衍人类的始祖(相当于汉文化中的傩公傩母)日客额、地客额是土家族先民中见义勇为的两个能人匠帅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嬷嬷是婴儿的守护神墨贴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傩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啬者依窝嬷嬷是土家族传说中造人的始祖西兰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织锦能手。

湖南土家姓氏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唱的原始巫歌。其中也有些土家语人名。他们是梯玛、春巴涅、巴沙、择土拔普、巴列查七等。他们各有一份职业梯玛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师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传说中追赶太阳的两姐弟巴沙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命运之神择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长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干的女人。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在渝东地南、黔东北及湖南凤凰、龙山有一个较大的姓氏——杨氏。民族自称为“廪卡人”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是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彭白李田冉杨、谭、向“所谓八大姓之一在秀山杨氏人口尤多光绪《绣山县志》卷13《土官志》即云“于时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娃而杨氏尤强‘现令仅秀山一地此杨氏的人口即达6万以上。关于杨氏的来源根据当地方志与《杨氏族谱》记载皆谓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但有的又根据《杨氏族谱》上记载“再思父居忠以隋宗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①从而推断杨氏出自古代巴族。根据调查研究杨再思系侗人川黔边杨氏即为杨再思后裔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组成部价。

思南田氏分布于黔东、黔东南、湖南凤凰一带。其先田佑恭是由蛮人首领而归顺朝廷而不是招服蛮人的世族史载:“皇朝平蜀思州不预大观元年蕃部长田佑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而夔路化外州郡凡十而思居其首[18]。”墓志铭有载:“元符二年以善干蛊授教练使”。“善干蛊”意为能继承父业教练使也不是宋朝官制。田佑恭遗言:“吾自入仕仅五十年历事三朝”说竟达五十年夸耀时间之长显然不会超过五十年否则说:“五十余年”更见其长。佑恭卒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元符二年(1099)距此达五十五年而且绍兴为高宗年号依次上推为钦、徽。而元符为哲宗年号不说历事四朝。都证明“入仕”始自大观元年(1107)则元符二年尚是蛮夷首领教练使为蕃部自设长官还有田佑恭自称“素不读兵书”或本不识汉字其汉礼习自“客夏大均”[19]或只识夷俗均说明田佑恭本为蛮人而不是客居蛮地的汉人

最早记载土家族人名的典籍是《论语》。《论语》中有位楚狂人叫接舆因为接舆的老祖宗是土家族祖先之一的彭铿所以接舆为土家族人名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接舆这个人名结构与土家语人名结构一致汉人绝不会取这样的人名。

到了汉代土家语人名逐渐见于史册。有一位活动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7年)的娄中(今桑植、慈利一带)精夫(土家语“好汉”的意思)相单程系东汉充县车革(土家语地名在今湖南省桑植县廖家桥村)人。他曾与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争战而被载入《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史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人名受汉文化的浸润在取名的格式上逐渐向汉语人名格式靠拢形成了三字格姓名=姓+字派+名或者是二字格姓名=姓+名。土家族中的仿古人名。在中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名中有一部分几乎原封不动的仿古人名。如在五代时期湖南省龙山县有两位土家族酋首一位叫惹巴冲另一位叫春巴冲。土家语人名中的冲、送、宠、踵都是同一音节的不同记音。其意思是“好汉”。有的人说“冲”、“送”、“宠”、“踵”的意思是酋首或官很值得商榷因为土家语将酋首或官员称之为“嘎麦”至今尚未发现土家语中的冲、送、宠、踵是酋长和官员的有力证据。而惹巴冲和春巴冲就是仿用《梯玛歌》中的惹巴涅和春巴涅。本来春巴涅是女性由于春巴冲对春巴涅十分崇拜他不管女性与否还是照仿不误。

土家族人名由原来无姓发展到有姓到后来还有自己的堂号和家谱基本上汉化了。土家族常常把表示“小”的土家语嵌入人名中表示爱称。土家语中的“俾”就是小的意思。如小伙子土家语称之为“阿可俾”如小姐土家语称之为“阿打俾”。凡是土家语人名有小的爱称常常加“俾”为后缀。土家语人名加“俾”为爱称在中古时期十分盛行。如明朝容美土司第七代土司叫白俚俾。他姓田不姓白。“白俚俾”是土家语意思为小孩子。他虽然是庶出但从小被父母溺爱使他个性恶性膨胀长大以后弑父兄夺取土司王位。还有明代保靖大喇司两江长官司的一个长官叫彭药哈俾其中“彭”是姓“药”的土家语意思是排行末尾的小孩子“哈俾”就是父母对他的爱称了直到今天在土家语地区还沿袭这一取名方式。在土家语地区“四佬俾”、“壳哈俾”、“务卡俾”、“安哥俾”等爱称比比皆是。

汉文化对土家族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当时的江西彭氏主政湘西后汉文化源源不断涌了进来。原来湘西土家族地区没有姓氏的酋首吴撮冲、惹巴冲、春巴冲等退下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彭、田、向、覃等大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一上台其势力就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这些大姓的头面人物粉墨登场成了割据一方的土司霸主。迫于权势原来没有姓氏的土家民众纷纷附姓彭、田、向、覃等因此一连串的汉语人名出现在土家族的历史册簿中。

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学的互渗律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汉文化浸润了土家语人名土家语人名也有一种反渗透的能力。如上文所说江西籍的溪州刺史彭仕愁他还有个土家语人名墨夫送他的大臣向宗彦的土家语人名叫涅壳赖。到了明代土家语人名出现土、汉结合的情况如两江口土司叫彭药哈俾、彭大虫可宜保靖宣慰使彭南木杵、南谓州土司彭驴总可宜、彭始祖俾、彭惹郎送、彭慨主俾白崖峒土司张麦直踵百福司土司向坐海乐俾、漫水土司向墨贴送、卯洞土司向喇喏、向那吾等等。有的土司和土家族头面人物完全是土家语人名摆脱了姓的束缚说明仍有历史遗存。如南谓州土知州恕律、始主俾、惹即送上溪州土知州墨直冲麦着黄峒土长官墨和冲、答谷踵、答洛踵驴迟峒土长官达迪尔莫踵、麦贴踵田家峒土长官麦依送、麦和送、麦答送、梭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过的很好知道吗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属于土家语北系土家语南系土家族通用土家语和汉语相融合后形成的土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但有学者认为土家话只是汉族的一个方言.

关于土家语的系属问题罗常培、傅懋绩二位合写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况》一文中提到“……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此外尚无定论。以下以北系土家语龙山坡脚乡土家族为重点分别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来简要介绍一下土家语的部分特点。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词类土家语的词类除数词和量词并外其余与汉语相同有名词 、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象声词等十多类。以下举几例来说明土家语中的词类的用法。

bi zi ka(土家族) nga nie cuo我的屋 ri xi ca(做得好) ce* ke*(挑水)

毕 兹 卡 伢 捏 挫 日 西 擦 册 克

土 家 族 我 的 屋 做 得 好 挑 水

土家语的词汇较丰富构词方法灵活多样现举几例把词语按表达的意义分类与汉语词语对照记载并用汉语拼音和汉字无恰当汉字记音的用圆括号内两个汉字快读成音双重记音有的汉字读音与拼音不符者读龙山方音以便阅读。

汉语-----土家语-----汉字记音

天----------me* ---------墨

太阳------lao ci--------劳辞

月亮------su su--------俗俗

今年----nong bai----- 农拜

风---------re su--------热苏

眼睛------luo bu ----- 罗补

女人----ma ma die---麻麻爹

男人----luo ba die--- 裸把爹

老师------po ga-------破嘎

…… …… ……

目前在张家界部分偏远土家山寨仍有少部分土家族人使用此语言并能用土家语哭嫁、唱山歌等。

日常用语

1、你好 “泥/岔。”

2、请进。 “你/好”

3、坐一下。 “拉/翁。”

4、我问你一件事 “厄阿/泥/萨/拉/司/叶。”

5、你坐一下 “泥/兰/翁”、“你/一/坐禁”

6、吃鱼 “送/嘎”、“鱼/吃”

7、我要回去了 “厄阿/送可胡。”、“我/回去”

8、再会 “情捏/衣”

问候语

1、早晨好 “早古爹/岔”

2、我是土家族姑娘 “厄阿/毕兹卡/麻麻。”

3、你是汉族 “泥/怕卡。”

4、你好吗 “泥/岔”

5、我很好。 “厄阿/岔低岔嘎。”

6、你现在怎样 “泥/木兰/情莫南”

数词

1、 一 “拉”

2、 二 “捏”

3、 三 “梭”

4、 四 “惹”

5、 五 “翁”

6、 六 “窝”

7、 七 “捏”

8、 八 “叶”

9、 九 “格”

10、十 “嘿”

土家语的一些基本语法

为了通俗易懂尽量与普通话的拼音接近后面的1234数字与普通话的声调做相似处理。例如 zi4音自ka1pu1音“喀铺”依次类推。

“土家语——汉语”

1、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同

eg.主语+从句+谓语实义动词+情态动词 如

ni2 nga2 li3 xi2 xi4.你 我 说 听。你听我说。

lau4ren3ga3 nie1 bi1li3die1 yi2si1 go2 pa3pa1 li3 xi2 ru3 ca2.(老人 和 孩子们 都 它 故事 讲 听 想 )老人和孩子们都想听它讲故事。

2、名词中心词+数词+量词—— 数量名

猪 三头——三头猪

牛 几头——几头牛

人 两个——两个人

3、名词中心词+ 形容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词

牛小——小牛

被子 花——花被子

4、主语+谓语+宾语instead of主语+谓语+宾语

eg.ni2 qe4 li3你 什么 说——你说什么

an2cu1 lo4 ong1hu3 zi3ga2。我们家 人五个 饭吃。——我们家五口人

5、宾语+实义谓语动词 instead of谓语+宾语

eg.ye3ga2=zi3ga2(饭吃——吃饭

li2bu1 nga4(稻谷 割割稻谷

ye3ri1(事情 做干活

6、主语+实义谓语动词+情态动词not主语+情态动词+实义谓语动词)

eg.me2 ze3 la3(天 下雨 在。天在下雨。

7、主语+宾语+实义谓语动词+情态动词主语+情态动词+实义谓语动词+宾语)

eg.ma3ma3die1 ka1pu1 pu1 ca1.(姑娘们 花 买 想。姑娘们想买花。

go2 lai4 ye3ri1 da1.它 今天 干活 没。它今天没工作。

ni2 qe4 ri1 la1?你 什么 干 在你在干什么

nga2 ye3ga1 la1.我 饭吃 在。我在吃饭。

8、其他

eg.ni2 kou2 bo1 hhi2i?你 哪儿 往 去你到哪儿去

ge4 nie1hu3 yi4mo3 en1ge1la1bi3 lie3 en3zi3.他们两个刚 那边 从 过来他们两个刚从那边过来。

9.形容词+程度副词instead of程度副词+形容词

eg.gai2 biu2 re4 xi3tai2.这 女孩 漂亮 很。这女孩很漂亮。

bi2zi1ka3 lo4 ca2 xi1tai2!(土家人 友善 很。)土家人很友善

10.比较句(注意完全不同

eg.go2 ni2 la2bie1 ngai4 nie3.它 你 一些 挨 更。你比它矮。

zao1gong1die1 ong1ga3ga2zu1 bie4 gi3 nie2.上午 下午 一些 热 更。下午比上午热一些。

9、补充

土家语言在很多词汇在语调上多有与唐末民间语言相似如现存的温州农村、潮汕、海南、厦门、广东电白等地的闽南语系在研究其归类时应多考虑土家族与汉民族杂居所造成的语言融合古汉语对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之远甚至囊括现代日本语、越南语等而往往古汉语的发音并不是很多人熟悉和容易忽略的对此加以关注则对土家族语言的分类有所裨益。

南系土家语湖南凤凰县、泸溪县、溆浦县贵州思南、印江、镇远、德江、铜仁等县常用的词汇与汉语对照

南系土家族服装土家语 汉语

呷音QIA 吃

给音GEI 他

冒音MAO第四声没有

孬音NAO 看

咯音GUO 这那。

亚音YA 夜

尼音NI第一声 日

尼头 太阳

亚卡音GA 晚上

嗲嗲 父亲

百百 伯父

满满 叔父

酿酿 姑妈

成 找

落第一声 偷

尼卡 人家

给兹 他们

猜子 寨子

酬chou)屋 厨房

靠那靠 哪里去

QIU第四声佬 舅佬爷

冒轻声第一声 亲弟弟

大大 亲哥哥

老提 堂弟或年纪小的男人

太佬 堂哥或年纪大的男人

呀尼YA第四声 野人

南系土家族通用土家语和汉语相融合后形成的土语 湖南省凤凰县《凤凰厅志》记载土家语呢喃难辩给冒咯孬尼卡呷呀。由于南系土家族和汉族通婚较早完整的土家语已经不存在现在只能从南系土家族人的语言中找到一些土家语词汇。

服饰

土家族妇女传统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现在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个土家族自治州个土家族自治县现有人口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该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丧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的习俗。现已基本灭迹。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 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大帝看牛王勤俭刻苦命令牛王下凡到人间传旨只准三日一餐牛王到凡尘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于是改为一日三餐。牛王返回复命下帝听了大怒立即贬牛王为民耕田终日食草。牛王为民出力土家人称其为牛毛大王。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界时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首列为龙凤旗队。龙旗和凤旗系用红、兰、白、黄四色绸料制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旗长丈余边缘镶有鸡冠形花边。以白龙旗和红凤旗为上承并排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次列为祭祀队。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他们身着皂色长衫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率领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随掌堂师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队后面为舞队。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他们均着节日盛装手里分别拿着朝筒或长青树树枝列队入场。

继于舞队的是小旗队。凡户一面颜色多彩有长方形和三角形二种亦饰有荷叶边。敬献于“八部大王”坛下以感祖恩深泽。

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两种。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节日的独特旋律。

披甲队由身披五彩斑斓“西兰卡普”的青壮年组成。土家族人天性劲勇锐气尚武在摆手舞中以锦为甲以示威武雄壮。

炮仗队有鸟铳和三眼铳组成各队按以上程序排列进入摆手堂。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章堂师手持扫帚以高扬激越的音腔强烈地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少斤缺两"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帚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的民族败类充分表现了土家族嫉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祭祀时祭祀人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依序跪下左脚舞众亦虔诚跪下与祭祀队一领一合齐唱神歌歌词委婉深沉气氛肃穆庄重。歌毕各排将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其上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

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摧人起舞全场沸腾。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舞姿优美动作逼真刚柔相济粗犷雄浑。摆手舞的内容分别展现出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绩织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土家摆手舞的节拍

开始拜火

1、团圆手四次团圆手---向右展翅---击掌两次

2、车轮手二次车轮两圈---团圆手两次---展翅两次------------ 过门展翅两次

3、抖格子四次抖四拍---团圆手四拍---揣荷包右-左-蹲------------ 过门展翅两次

4、拜观音四次拜四拍---跳拜---蹲拜---展翅两次手不收回---跳拜一次

5、双摆八次前12拍不动---左三拍---右三拍---绕三拍---双手前后拉三拍

6、缠腰三次上三拍---下三拍---缠三拍---起三拍。其中缠两次后一次走六拍-----过门展翅两次

7、大团圆手八次团圆手四拍---上打右手四拍---斗牛手八拍右-左-右---------过门拍手八次

8、打浪四次1、2拍打左手---3、4、5拍绕"∞"---6拍停---7、8拍斗牛手

9、舍巴

团火----结束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等等。另外还信仰梅山神、梯玛神。狩猎时要拜祭。“阿密麻玛”、土地神、岩石神、火神、水神等等。图腾崇拜其内容则是崇拜远古时期的英雄或祖先。如土家族信仰"白虎图腾"。传说八部大神是喝虎奶长大的其先祖是虎。“虎”又是英雄形象传说白帝天王三兄弟被 皇帝毒死后变成三只白虎坐在金殿宝座上。皇帝惊恐万状只好封他三兄弟为白帝大王并立庙祭祀三只白虎才离开。人死后变虎虎也可变人。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有的家里神宪上供有白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题材为老鼠嫁亲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土家族的教育.

土家人的学校教育是汉文化逐渐被土家人所接受的过程。在土家地区传播汉文化的学校历史悠久。西汉武帝曾诏令全国设立官学。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7年)宋均在五溪蛮居住地立学校以期改变他们“少学者而信巫鬼”的传统。东汉和帝永兴年间(89—105年)武陵郡太守应奉“兴学校、举侧陋”但此前的学校多是招收汉族官员子弟。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区立学校。唐初“巴酋长子弟量才授仁”《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唐纪》四田世康为唐代的第一位住黔州刺史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牂牁酋长后裔赵国珍官至工部尚书《旧唐书》卷一五田英曾为溪州刺史进“上柱国”光绪《彭水县志》四。这些获得高官厚禄的土家人都是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有较高的汉文化造诣。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