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64589平方公里。

拉脱维亚是单一制国家,由109个自治市和9个直辖市组成。拉脱维亚人属于波罗的人,文化上接近立陶宛人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波罗的语族仅存的语言。

10~13世纪建立封建公国,17世纪初形成拉脱维亚民族,1710年至1918年先后被俄罗斯帝国德国占领, 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 ,1940年7月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5日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后期实行的经济改革彻底改变了前苏联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恢复独立。

2004年5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盟。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约的成员国,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

历史沿革

公元前3000年左右,拉脱维亚人的祖先定居在波罗的海的东岸。公元前900年,克罗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罗尼亚人以及说芬兰语的利沃尼亚人,几个不同的波罗的海部落定居在拉脱维亚。 波罗的海人建立了到古罗马的商路,以当地产琥珀交换贵金属。

12世纪晚期,第一个传教士由罗马教皇派遣,来到了道加瓦河下游进行传教。并且逐渐建立了由德国商人和传教士为主的定居点但当地居民却没有接受基督教。于是日耳曼十字军被派往拉脱维亚,用武力强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这时,克罗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罗尼亚人都已建立自己的王国并与入侵者对抗。 但在13世纪早期,德国人控制了今日拉托维亚的大部以及爱沙尼亚的南部地区 。并且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十字军国家即后来所知的玛利亚地或利沃尼亚。里加成为了主要的贸易中心,并于1281年的加入了汉萨同盟。

18世纪时,俄国从瑞典和波兰获取了现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获得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兼并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

1980年,苏联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这也促进了拉脱维亚独立运动的发展。

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拉独立。9月17日,拉脱维亚加入联合国。

自独立以后,拉脱维亚积极培养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并已于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

2006年10月7日,拉脱维亚举行议会选举。人民党获得100个席位中的23席,绿党和农民联盟获得18席,新时代党得到18席,和谐中间党占据17个席位,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祖国与自由联盟、为了统一的拉脱维亚人权党分别获得10个、8个和6个席位。人民党、绿党和农民联盟、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以及祖国与自由联盟组建联合政府,艾加尔斯·卡尔维蒂斯继续担任总理。

2007年5月31日,拉脱维亚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当选总统。

2019年5月29日,拉脱维亚议会选举现埃吉尔斯·列维特斯为拉脱维亚新一届总统。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拉脱维亚位于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积为6458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62046平方千米,内水面积254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拉脱维亚地形以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间,四分之三地区在海拔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311米。

拉脱维亚海岸线长307千米,里加湾深入内陆。全境地势低平,东部和西部为丘陵。边境线总长1841千米,其中海岸线长度496千米。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以灰化土为主,约一半多为可耕地。

气候特征

拉脱维亚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50—800毫米,较湿润。夏季白天平均气温23℃,夜晚平均气温11℃,冬季沿海地区平均气温零下2-3℃,非沿海地区零下6-7℃。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湿度大,全年约有一半时间为雨雪天气。

水系分布

拉脱维亚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亚河。境内多湖泊和沼泽。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40个,较大的湖泊有卢班斯湖、拉兹纳湖、埃古列湖和布尔特涅克斯湖。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有1.4万条河流,其中长度10千米以上的有777条。

自然资源

拉脱维亚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44%,全国共有1.4万个野生物种。

行政区划

区划

拉脱维亚行政区划分为109个区(自治市)和9个国家级市(直辖市),均为一级行政区。

首都

里加,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70.6万(2010年)。 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北纬56度58分0秒,东经24度8分0秒,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由于里加濒河临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称,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鲁巴河、城市运河,一湖指吉士湖。面积307平方千米。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1.4℃,全年平均气温6.7℃。

国家象征

国旗

拉脱维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的横宽条组成。早在13世纪时,居住在拉脱维亚的拉特加人就使用过红、白、红图案的旗帜。1918年这面民族旗帜得到了事实上的合法化,1922年确定国旗的颜色和比例。1940年拉脱维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的国旗为在苏联国旗旗面的下部加白、蓝色的水波纹图案。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象征拉脱维亚民族统一的红、白、红旗又被用来作为国旗。这种红色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暗红色,国际间习惯称之为“拉脱维亚红”。暗红色讴歌了拉脱维亚人为了祖国勇于披肝沥胆、抛洒热血的爱国情怀,白色抒发了拉脱维亚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渴望。

国徽

拉脱维亚国徽分为大、中、小三个样式。其中小国徽为盾徽:上方为太阳,十七道光芒代表十七个操拉脱维亚语的地区;左下角为狮子,表示西拉脱维亚;右下角为狮鹫,表示东部地区。盾上方有三颗五角星,象征了历史上的三个区。中国徽加上了橡树枝条。大国徽的树枝以国旗捆绑,左右以狮子和狮鹫守护着。

国歌

《上帝保佑拉脱维亚》(拉脱维亚语:Dievs, svētī Latviju!)是拉脱维亚的国歌。作曲人及作词人皆为卡尔利斯·包马尼斯(Kārlis Baumanis,1834年–1904年)。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拉脱维亚总人口为204万,城市人口占69%。2007年全国人均寿命72.3岁,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99.8%,入学率90.2%。拉脱维亚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全国居民的54%,男女比例差别之大稳居世界第一。

民族

截至2013年,拉脱维亚民族中拉脱维亚族占61%,俄罗斯族占27%,白俄罗斯族占4%,乌克兰族占2%,波兰族占2%,立陶宛族占1%。此外还有犹太族爱沙尼亚族等民族。

政治

政体

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土由维德泽姆、拉特加列、库尔泽姆和泽姆加列四大历史区域组成。拉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在法律和法庭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员任期四年,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8年。当选总统后不得担任其他职务,议员如当选总统应放弃议员的权利和义务。总统的主要权力包括: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或他国对拉宣战时做出抵抗侵略的决定;在对外事务中代表国家,负责任命外交代表,接受外国派遣的使节。签署并颁布本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议会通过的法律。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需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总统有权宣布实行大赦。有权提出解散议会,但需经年满21岁的全体公民表决,若50%以上支持总统提议,则议会解散;否则总统必须辞职,由议会选出新总统。

宪法

1993年7月6日,拉脱维亚议会通过决议,恢复1922年拉独立初通过的宪法。1994年、1996年和1997年,议会三次对宪法进行了修订。宪法规定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八年。总统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需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

司法

拉脱维亚最高法院院长伊瓦尔斯·比奇克维奇斯,2008年6月就职。总检察长埃里克斯·卡尔梅耶斯,2010年7月就职。

议会

拉脱维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由100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议员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修改宪法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议会有权弹劾总统,更换总统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如遇总统自行宣布辞职、病故、拒绝履行职务、出国访问等情况,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

政府

现政府于2016年2月成立,成员名单如下:总理马里斯·库钦斯基斯(Maris KUCINSKIS,绿色农民联盟),外交部长埃德加斯·林克维奇斯(Edgars RINKEVICS,团结党),财政部长达娜·雷兹涅斯-奥佐拉(Dana REIZNIECE-OZOLA,女,绿色农民联盟),文化部长达茜·梅尔巴尔德(Dace MELBARDE,女,民族联盟),卫生部长因昆提斯·别列维奇斯(Guntis BELEVICS,绿色农民联盟),环境保护与地区发展部长卡斯帕尔斯·格尔哈茨(Kaspars GERHARDS,民族联盟),国防部长莱蒙德斯·伯格马尼斯(Raimonds BERGMANIS,绿色农民联盟),教育科技部长卡尔利斯·沙杜尔斯基斯(Karlis SADURSKIS,团结党),福利部长雅尼斯·雷尔思(Janis REIRS,团结党),农业部长雅尼斯·杜克拉夫斯(Janis DUKLAVS,绿色农民联盟),交通部长乌尔迪斯·奥古利斯(Uldis AUGULIS,绿色农民联盟),副总理兼经济部长阿尔维尔斯·阿舍拉登斯(Arvils ASERADENS,团结党),司法部长德金塔尔斯·拉斯纳奇斯(Dzintars RASNACS,民族联盟),内政部长里查德斯·科兹罗夫斯基斯(Rihards KOZLOVSKIS,团结党)。

政党

截至2011年底,在司法部登记注册政党和政治团体主要有:

●和谐中心联盟:反对党。由“和谐”社会民主党、拉脱维亚社会党组成。其主体“和谐”社会民主党由四党合并成立于2010年。领导人为雅尼斯·乌尔巴诺维奇斯和里加市长尼尔斯·乌沙科夫斯。

●团结党:执政联盟成员。由新时代党、公民联盟和另类政治联盟于2010年3月6日合并成立。领导人为议长索尔维塔·阿波尔金娜和总理瓦尔蒂斯·托姆布洛夫斯基斯。

●改革党:执政联盟成员。成立于2011年7月23日。领导人为前总统瓦尔蒂斯·扎特列尔斯。

●全国联盟——一切为了拉脱维亚及祖国自由联盟:执政联盟成员。由一切为了拉脱维亚党和为了祖国和自由党于2010年合并成立。2011年7月23日转为单一政党。领导人为司法部长加伊迪斯·贝尔津什和莱维斯·津塔尔斯。

●绿色农民联盟:反对党。由拉脱维亚农民联盟和拉脱维亚绿党于2006年合并成立。领导人为莱蒙德斯·维永尼斯和文茨皮尔斯市长埃瓦尔斯·莱姆伯格斯。

●其他政党:统一拉脱维亚人权党、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最后党、支持总统共和制党、人民控制党、“自由、消除恐惧、仇恨与愤怒”党、基督民主联盟等。

政要

拉脱维亚总统安德里斯·贝尔津什。1944年12月10日生于拉脱维亚中部维泽梅地区。1971年毕业于里加工业学院,获无线电工程学学位,1988年获拉脱维亚大学经济学院学位。1988至1989年任拉脱维亚公共服务部副部长。1989至1993年任瓦尔米耶拉地区议会成员。1990年当选最高理事会(拉议会前身)人民阵线成员,参与1990年5月4日《拉脱维亚共和国重获独立地位宣言》投票。1993年至2004年1月任拉脱维亚Unibanka银行主席。2006年当选拉工商会主席。2006年12月至2009年4月,任拉脱维亚电力公司(“Latvenergo”)理事会代理总裁。2010年秋当选第十届议会议员。2011年7月就任总统。懂俄语、英语、德语。( 注:现任总统贝尔津什和前总理贝尔津什不是同一个人。)

总理马里斯·库钦斯基斯,1961年生于瓦尔米耶拉市,毕业于拉脱维亚大学(今拉脱维亚国立大学)。1994年当选瓦尔米耶拉市议员、1998年任该市市长。2006年起至今蝉联4届议员。

议长索尔维塔·阿波尔金娜。1963年生。毕业于拉脱维亚大学法学院。曾任司法部长、第九届议会副议长。2010年11月当选第十届议长。2011年10月18日连任第十一届议长。懂俄语、英语、德语。

经济

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因此战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比上年又分别增长2.1%和4.1%,为 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 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其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放开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放开了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

1991年,拉脱维亚恢复独立后,即开始按西方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拉脱维亚自从独立以后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1992年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1992年8月该国职工平均工资2000拉脱维亚卢布(约合2300俄罗斯卢布)。1998年被正式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拉经济,拉GDP连续两年下降达20%。2009年接受IMF、欧盟委员会和瑞典等国75亿欧元贷款援助。2010年拉经济缓慢复苏,2011年GDP增长5.5%。2014年1月1日拉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

总值

2017年拉脱维亚主要经济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268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855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5%
货币名称拉特 (Lats) 1拉特=100拉分(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
年平均汇率1美元=0.5469拉特;1欧元=0.7028拉特(固定汇率)
失业率8.7%

( : )

农业

1996年,拉脱维亚农业、畜牧业和森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全国近1/3的人口住在农村、有17%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以生产谷物、亚麻、甜菜、饲料和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奶、肉两用的养畜业、饲养牛和猪。养蜂业发达。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个家庭农业经济单位,319个农业企业中已有79个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产387公斤奶,404公斤马铃薯,348公斤谷物。

拉脱维亚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2012年农业产量同比增长17.4%,其中作物产量同比增长28.5%,畜牧产量同比增长4.4%。

工业

拉脱维亚的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苏联时期,工业以耗金属少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拉独立后,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和独立预算。由于同苏联各国的传统贸易关系被破坏,能源和其他进口商品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一度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经济才有所回升。从1991年起,拉脱维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于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失误,1995年夏发生金融危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波罗的海银行宣布倒闭,使已出现的经济回升势头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12月新政府组成后,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并力主恢复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1996年国民经济略有回升,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

拉脱维亚主要工业门类:电子产品、机器制造、食品、轻工、纺织、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有采矿、加工制造及水电气供应等。 2012年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工业产值同比增长6.2%,其中加工制造业同比增长9.3%。

旅游业

2013年,拉脱维亚入境游客达582.2万人次。主要来自立陶宛、爱沙尼亚、俄罗斯、挪威瑞典、德国等国。拉出境旅游325.7万人次,主要去往立陶宛、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及欧盟国家。全国共有旅游公司202家,主要旅游公司有:拉脱维亚旅游公司、里加旅行社、塔斯旅游公司、大学生青年旅行社、波罗的海旅游公司等。

金融

截至2013年2月,拉脱维亚有外汇储备74.83亿美元。2013年,拉脱维亚国债总额达116.24亿美元。

拉脱维亚银行(央行)成立于1991年9月3日,截至2008年10月,拉共有23家商业银行。主要商业银行为:Swed银行、SEB联合银行 、DnB银行、“巴莱克斯”银行、芬兰北欧银行拉脱维亚分行、Rietumu银行、Aizkraukes银行。

外国投资

2012年,拉脱维亚外国投资的主要来源地是卢森堡、荷兰、塞舌尔、法国、英国、俄罗斯、塞浦路斯和瑞典。拉脱维亚已同奥地利、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中国、瑞士、捷克、丹麦、埃及、西班牙、爱沙尼亚、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克罗地亚、匈牙利、冰岛、以色列、意大利、韩国、科威特、立陶宛、摩尔多瓦、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伐克、瑞典、土耳其、乌克兰、乌兹别克、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

著名公司

“阿尔达利斯”啤酒厂:拉最大的啤酒酿造企业,有130余年历史。主要生产各种啤酒和无酒精饮料,年销售额近3800万美元。产品出口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

“莱依玛”巧克力厂:拉最大的巧克力糖果生产企业,1924年建厂,年销售额3500多万美元。主要产品有:巧克力糖、巧克力糕点、奶糖、水果糖等。产品出口美国、德国、以色列、瑞典、瑞士、爱沙尼亚、立陶宛和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

文化

语言

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海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语,约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用俄语、英语。北欧语言在拉脱维亚有一定基础,如瑞典语

宗教

拉脱维亚居民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宗、俄罗斯东正教、旧教、浸礼教,根据2006年统计,拉脱维亚多数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经常性参加教会活动。天主教50万人,路德宗新教45万人,东正教35万人。

节日

节日名称日期
二战死难者纪念日5月8日
民族英雄和国家保卫者纪念日11月11日
国庆日11月18日

军事

1991年8月23日开始组建军队,11月成立国防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由国防部管辖。国防力量由陆、海、空军和国民卫队组成。2006年前实行义务兵役,2007年1月开始实行军队职业化。根据本人意愿,军队与士兵签署3至15年的服役合同。

交通

公路

拉脱维亚国家级公路线总长20093公里。2013年公路货运量6060.9万吨,客运量11318.4万人次。

水运

拉脱维亚内河航线全长350公里。主要海港有里加、文茨皮尔斯利耶帕亚。2013年里加港吞吐量3546.7万吨,文茨皮尔斯港吞吐量2876.6万吨,利耶帕亚港吞吐量483.8万吨,其余港口吞吐量140.9万吨。

铁路

拉脱维亚铁路总长1859公里,其中250公里电气化铁路,2013年货运量5583.1万吨,客运量1980万人次。

空运

拉脱维亚全国共有飞机81架,国际航线总长8400公里,有里加国际机场、文茨皮尔斯机场、利耶帕亚机场三个国际机场。波罗的海航空公司(AIR BALTIC)创建于1995年,是拉脱维亚唯一的国际航空公司,国家占99.8%股份,拥有飞机28架,其中5架波音737-500飞机,9架波音737-300飞机,6架FOKKER-50飞机,8架庞巴迪Q400飞机。2012年,里加国际机场客运量为476.7万人次。里加现有直飞莫斯科、伦敦、曼彻斯特、斯图加特、维也纳、巴黎、罗马、米兰、法兰克福、都柏林、慕尼黑、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华沙、特拉维夫、布拉格、塔林、维尔纽斯、基辅、奥德萨、明斯克、塔什干、伊斯坦布尔等地的国际航班。

社会

民生

2001年,拉脱维亚居民平均工资255美元/月,最低工资95.5美元/月,平均退休金95美元/月, 最低退休金51美元/月。消费品综合物价水平比2000年提高2.5%。每千人拥有小汽车235辆、电话250部、手机265部。每千户有电视机1030台、音响240台(套)、电脑50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医疗

截至2002年,拉脱维亚全国共有142所医院,1416个诊所,医生8134名,病床20655张。每万人有医生35名、病床88张。人口自然增长率-0.5%,人均寿命70.45岁, 男性平均寿命64.9岁,女性76.0岁。

教育

拉脱维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允许私人办学校。大学实行公费和自费两种制度。主要高等院校有:拉脱维亚大学里加工业大学、拉脱维亚农业大学、波罗的海俄罗斯学院、拉脱维亚医学院、拉脱维亚海洋学院、拉脱维亚音乐学院、拉脱维亚艺术学院、拉脱维亚警察学院等。 创办于1919年的拉脱维亚大学是建校最早的大学,现有14个院系,2008/2009学年度在校学生2.3万人,教学科研人员993人。

媒体

拉脱维亚共有500多种报刊杂志。主要用拉脱维亚语(占70%以上)和俄语发行。主要拉文报纸有:《拉脱维亚公报》、《日报》、《独立晨报》、《新报》、《经济日报》、《农业报》、《里加晚报》等。主要俄文报纸有:《拉脱维亚全景报》、《波罗的海商报》、《时报》、《共和国报》、《今日报》、《里加晚报》(俄文版)。英文报纸有《波罗的海时报》(周刊)。有4家电视台。最大的电视台为国家电视台(LTV),成立于1954年,有两个频道,一频道以新闻、国际评论等政治性节目为主,全部用拉语播出。二频道主要是文艺、体育和娱乐节目,其中俄语节目占30%。还有三家私人电视台:独立电视台(LNT),电视三台(TV3)。另设有有线电视台(Baltkom TV),可收看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家的电视节目。有10多家广播电台,分别用拉语和俄语广播,主要有拉国家广播一台、二台,“FM100”,“SWH”,波罗的海商业广播电台,“FM102.7”。通过当地广播可收听到“BBC”、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等电台的部分节目。主要通讯社有拉脱维亚通讯社(LETA)和波罗的海新闻社(BNS)。拉通社成立于1920年,原为国家通讯社,1997年实行私有化。波罗的海新闻社成立于1991年4月,由芬兰控股,波海三国参与组建,用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俄语和英语5种文字发稿。

体育

2017年5月19日,国际冰球联合会当天以55票赞成,52票反对,通过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和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共同主办2021年世界冰球锦标赛的决定。两城是在击败芬兰坦佩雷市和赫尔辛基市后获得这一赛事主办权的。锦标赛预计在2021年5月7日至23日举办。

外交

国策

拉脱维亚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回归欧洲”,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

中拉关系

1991年9月12日,拉脱维亚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1月4日,中国在拉设立大使馆。同年1月29日,拉政府与台湾当局签署所谓“建立领事关系的联合声明”,拉方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于2月上旬允许台在里加开设“总领事馆”。中国政府被迫决定从拉撤出大使馆。1994年7月,拉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 ,承诺断绝同台湾的领事关系,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28日,中拉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拉脱维亚决定自公报签字之日与台湾中止“领事关系”。同年8月,中国大使馆在里加恢复工作。

2009年8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应拉脱维亚总理东布罗夫斯基斯的邀请访问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拉脱维亚视中国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同意加强与中国政治交往,在经贸、港口和陆地交通运输、医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加强两国立法机构交往,相互借鉴治国理政经验。2009年10月26日,由党主席亚尼斯·乌尔班诺维奇率领的拉脱维亚和谐中心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

拉俄关系

1991年10月4日,拉脱维亚与俄罗斯建交。拉俄历史积怨深重,关系一直紧张。2011年,两国交流合作增多。2月,拉外交部国务秘书杰克马尼斯与俄副外长季托夫在莫斯科举行两国外交部年度政治磋商。3月,拉俄边界勘定委员会通过行动方案,计划2015年前完成勘界程序。4月,拉俄政府间委员会共同主席、俄交通部长访拉,与拉方共同主席、经济部长讨论拉俄政府间混委会日程。双方同意在2018年前修建一条连接里加和莫斯科的高速公路。6月,拉俄政府间混委会第五次会议在拉召开,主要议题是两国交通、边境事务合作。双方并签署了“现代化伙伴关系”宣言。10月,俄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拉对国内俄语人群歧视严重,国际社会应向拉施压,促其尽快解决“非公民”问题。12月,拉外交部声明称俄外交部发表有关历史文件违背事实,与双方共识相悖,不利于两国关系的积极发展。拉总理称俄国家杜马选举显示俄仍缺失民主。拉外交部呼吁俄重视给予民众表达意见和不满并集会抗议的权利。

拉欧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拉脱维亚经济陷入困境。2009年1月,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会议决定从欧盟中期财政援助基金中支出31亿欧元,分3年支付向拉提供紧急财政贷款。同时,拉须采取一系列财政紧缩改革举措。2011年,拉顺利完成三年期欧盟援助贷款项目。拉计划于2014年加入欧元区,将于2015年上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2011年,拉总统访问立陶宛、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总理访问英国、瑞典、丹麦等国。议长访问立陶宛、爱沙尼亚、瑞典、德国等国。

拉美关系

1991年9月5日,美国与拉脱维亚建交。拉美关系是拉双边外交重点之一。2011年3月,拉总统扎特列尔斯访问美国,分别会见美国副总统拜登、众议长博纳,并访问密歇根州和底特律市。7月,拉总理托姆布洛夫斯基斯对美进行工作访问,分别会见财长盖特纳及企业界代表。9月,拉总统贝尔津什访美并出席第66届联大。

波罗的海

2011年,波罗的海三国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在重大外交活动中采取统一行动。1月,波海三国财长在里加举行年度会晤。拉议长对立陶宛、爱沙尼亚进行正式访问,分别与立、爱总统、议长、总理会见会谈,强调加强三国合作的重要性。2月,拉总统对立陶宛进行国事访问,与立总统会谈,强调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双边合作的优先领域。爱沙尼亚总统对拉进行工作访问。4月,波海三国举行2011波罗的海军事演习。爱沙尼亚总理访拉并与拉总理会谈。7月,拉总统贝尔津什就职后首访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就能源、基建项目合作等交换意见。8月,波海三国与北欧五国外长在赫尔辛基举行年度会晤,拉外长强调八国未来应朝着政治团结、资源共享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9月,爱沙尼亚总统伊尔韦斯连任后首访拉并与拉总统、总理会晤。11月,拉总理托姆布洛夫斯基斯赴塔林参加波海三国总理会议,主要谈及波海三国及欧元区经济发展形势,并就波罗的海高速铁路项目交换意见。拉外长林克维奇斯赴塔林参加第十七届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12月,拉总统赴塔林与爱、立总统会见。各方就国际经济形势、区域合作及地区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拉总理与立总理会见,双方并签署了深化拉立双边关系的协议。

旅游

景点

拉脱维亚主要旅游城市和风景区有:里加古城、尤尔马拉海滨、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露天民俗博物馆、隆达列宫等。

世界遗产

里加历史中心(c,1997年)里加是汉萨同盟的一个主要中心,它同中欧和东欧的贸易在13世纪至15世纪一度非常繁荣。尽管大部分的早期建筑受到火灾和战争的破坏,但是中世纪中期的城市建筑仍然反映了这种繁荣。19世纪里加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中心,中世纪城镇的市郊已经建成,风格从开始的古典木制建筑转入"新艺术"风格。里加被看作是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中心。
斯特鲁维地质测量地点(c,2005年)斯特鲁维测量地点以19世纪俄国天文学家F.G.W.斯特鲁维命名。斯特鲁维从1816年至1855年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地球子午线测量活动,涉及国家众多,被科学史认为是第一次对子午线的长距离的精确测量。这次测量对其后建立标准的初始子午线及标准的地图绘制,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它不仅是历史上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范例,也是多国君主及政府为科学事务相互协作的范例。斯特鲁维测量地点以跨国遗产的身份申报成功,成为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10个国家共同拥有的一项世界遗产。这是世界遗产有史以来首次有3个以上的国家共同申报一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也传达出世界遗产事务在全球开展30余年来不懈坚持的基本精神红线。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国家 议会共和制 波罗的海 爱沙尼亚 立陶宛 波罗的海三国 俄罗斯 单一制 波罗的人 立陶宛人 拉脱维亚语 立陶宛语 波罗的语族 俄罗斯帝国 德国 苏联 西欧 北约 申根公约 欧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