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捧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én,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

作用与关系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说好比逗哏的难,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声的包袱如果想使响了,铺垫抖翻缝缺一不可,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成,这需要捧逗之间的默契程度,谁离开谁也不成。

当然了,一般的相声演员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无论是捧哏还是逗哏都要从基本功开始练习的,逗哏的演员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员也得会逗。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那在相声界里面叫作“瘸腿”。当然了,可能有的演员主攻逗哏,有的演员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

相声这门艺术确实挺邪门儿的,看着挺简单的,但是真要想学好了真的不容易,确实需要天赋,也需要兴趣,还需要后天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穿针引线

对口相声中,甲在叙述时,乙常有些插话、帮腔。他对甲讲的内容,或同意、或反对、或敬佩、或讥讽、或提问、或补充、或辩论、或引申,话虽简短,十分重要。乙所讲的,也是观众们想要说的;而甲回答的,则正是观众所要听听的。因此,乙有时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一般惯用的语气助词来看,可以概括为“赞、疑、吐、惊”四个字。

赞:就是肯定的语气,如“对!”、“好。”、“当然啦。”、“就是嘛。”、“没错!”、“可不是么!”等等。它的作用是鼓励甲叙述下去,以利于故事的发展。

疑:是否定的语气,如“啊?”、“干吗呀?”、“怎么啦?”、“像话吗?”、“多令儿呀?”、“没听说过!”等等,能起到激化矛盾、引起争论,推动情节进展的作用。

吐:是先肯定后否定,好比吃杏,没吃时以为是甜的,到嘴里才感到酸,立刻吐出来,艺人叫“吞了吐”的“包袱儿”。用语常常是“哦——啊?”、“对——不对”、“乐的——哭啦?”、”是我——不是!”、“好——不怎么样!”。先是下意识的赞同,马上又恍然大悟,改口反对,通过突变形成了“包袱儿”。这种手法有助于加深观众的印象,揭示事物的矛盾。

惊:就是惊奇,常用“嘿!”、“嗐!”、“嚄!”、“哎呀”等感叹词。它不仅可以烘托气氛,而且能强调事物的本质,使故事有起伏,多变化。

递火点鞭

一篇相声段落之间的连接,乙要有些”搭桥儿”的句子,为了给甲抖“包袱儿”创造条件,也还要有些关键性的语言,好像甲要放一挂鞭,乙递过一根火给点响。上述情况可以概括为“连、猜、楔、支”四个字。

连:就是连接上下两个段落的一句话,也是“搭桥儿”。像《如此照相》中甲叙述完“二十个不照”后,乙有一句“嘿!那女同志只有剃秃头啦!”它引出了甲讲述两个姑娘照光头像的一段滑稽情节,相声情节的断续跳跃,就是由于有乙的这类语言的连接,才不致使人觉得突然。

猜:乙对甲叙述的内容迷惑不解,作种种猜测,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使情节发展下去。

楔:是给事物的突变制造必要的条件,是“抖”的台词,也叫“垫砖儿”。相声作品中,甲说了半截话,给乙一个插话的机会,甲再接着叙述下去,这种停顿就是“楔”。

支:是为了强调事物的本质,而给予的鲜明对比。”支”要支得开,把观众的思维引到与结局相反的境地中去。

火上浇油

乙不单单是“捧”,有时也要配合甲来“逗”,使包袱儿更响,更脆,犹如火上浇油,更加炽烈,从而加强了艺术效果。这种情况,可以概括为“抢、对、翻、化”四个字。

抢:就是乙把甲要说的话抢先说出来。

对:就是“对托”,与“抢纲”类似,它是乙争着与甲同时说出一句话。

翻:就是乙帮助甲翻“包袱儿”使艺术效果更为强烈,以加深观众的印象。“翻”的手法很多,有的是一语道破。

化:就是演员“化”进角色中去,惟妙惟肖地表演。这不仅在“腿子活”中,甲乙二人都学拟走场,就是在其它类型的段子里,乙有时也由第三者身份的叙事说理而突然“化”为剧中人物仿声摹状,以第一人称出现。如《列车新风》中,乙学他大爷坐火车的两段戏,都是学拟人物动作和摹拟方言(即“倒口”),而形成了“包袱儿”。

站位

传统相声,演员在舞台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舞台以桌子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后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侧。根据对口相声捧逗关系位置,我们看见逗哏演员的全身,而捧哏演员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相声原本只有户外演出,进入剧场后,话题常绕着“戏”打转,名作如《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等,说到哪儿,演到哪儿。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间便于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里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捧哏的站稳不动,逗哏的满场飞,这样,两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早期传统对口相声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一般而言是固定的,极少有例外。不过到了当代,尤其是近几年,相声有小品化的趋势,一些相声演员已经不再局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比如冯巩和牛群的少部分作品。当然,绝大多数的相声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还是符合传统的,保持相对固定位置不变。

发展史

在对口相声发展初期,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师和长辈;而逗哏的则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辈。初学乍练,老师或长辈怕学艺的年轻人说不好,出纰漏,所以站在旁边拿手捧着点儿。捧好了,满盘子满碗,全接住了,皆大欢喜;捧不好,一个没接住,掉地下了,全“砸”。可见捧哏的和逗哏的同等重要的。

像大相声艺术家万人迷给刚出师的张寿臣捧哏,张寿臣又给他的学生刘宝瑞捧哏,刘宝瑞又给唐杰忠捧哏;再有,常连安给他儿子小蘑菇捧,常宝华给他的侄子常贵田捧,等等。大概也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这种现象,相声界的老先生才有“三分逗七分捧”一说。

解放前夕,特别是解放以后,相声圈内的捧逗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个是捧哏与逗哏越来越固定化、专业化,互为捧逗、捧逗合一的传统逐渐淡化;再一个是,新创作的段子,以逗哏为主的所谓“一头沉”段子越来越多。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有些逗哏演员声誉日隆,观众对他们的肯定、认同和崇拜,使逗哏演员的位置和作用空前地提高增强起来。于是,论及捧逗的关系和作用时,在相声界便又流传了一种和“三分逗七分捧”截然相反的说法,叫“你帮我站一场”。这就是说,捧哏的作用就是给逗哏的“站”大岗,这哪里还有一点通力合作、平等相待的成分。

近些年来,捧逗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确实是时代不同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相声的要求也高了,而对捧哏的要求和逗哏的也一样高。如果捧哏的再搭两句下茬儿就算完成任务,观众真能把你轰下去。而一些写相声的作者,观念也有所更新,在各艺术门类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他们的作品多是充分发挥捧哏和逗哏二者的聪明才智、两个人半斤八两的“子母哏”相声。再经过一些捧哏相声演员的不懈努力,昔日被扭曲的捧与逗的关系和作用,逐渐被摆正,并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头沉

曲艺术语。 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一头沉。

子母哏

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收入分成

捧哏和逗哏的收入肯定是不一样的,老话说是“三分逗,七分捧”,其实这是抬举捧哏的,要不人家不给你好好捧。实际情况都是逗哏的收入比捧哏的多,现在开明了,无所谓了,逗哏的不太跟捧哏的计较。但是旧时候,一些大师名家说逗哏的,能拿到八二开甚至九一开,说一场相声挣一百块钱,逗哏的拿九十块,捧哏的只能拿十块,但那捧哏的人也愿意,你要是给别人捧,可能也就五块钱。

还有句老话叫“死分活值”。举个例子,侯宝林演一场拿三分,名气小一点的拿一分,没名儿的拿半分,演出完了,把大家的分数加到一起,用票房一除,每分比如是100元,那侯宝林就拿30元。

著名作品

《八扇屏》、《学四省》、《论捧逗》、《英雄小八路》、《新兵》、《牵牛记》、《坐电车》、《指妈为马》、《媳妇往哪儿娶》、《我的爸爸》、《兄妹对诗》、《大保镖》、《夸住宅》、《白事会》、《纠纷》、

代表人物

赵世忠1933年生于北京,1949年拜著名相声老艺术家谭伯如为师,后专攻捧哏艺术。1954年开始和赵振铎合作,组成黄金搭档,受到老舍先生的赞誉,被誉为“北京二赵”。赵世忠的捧哏艺术非常规范,和赵振铎、马季、苏文茂、张永熙等名家的合作,都能严丝合缝、准确得体,其中他和马季合作的《英雄小八路》更是在当时名噪一时。他的表演,风度朴实大方,语言诙谐幽默,分寸感把握极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在相声界声誉颇高,被同行誉为“活着的捧哏当中堪称第一”。

评论

20世纪80年代初,在《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还没有占领荧屏前,相声和评书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我记得当时自己喜欢的三个节目就是《小喇叭》《曲艺节目》《评书联播》。也就是那个时候初步知道了侯宝林、马季、姜昆等等相声演员。捧哏里也喜欢几位,比如李文华、唐杰忠。但对与候先生搭档的那位“是啊,怎么?哦,敢情是,别挨骂了,活该”的先生的捧哏却印象并不好。刚仙逝的这位赵世忠先生,我没听过他的作品,也不好评价。大概因为他确实知名度比不上上面几位,所以也就有网友质疑他“相声大师”的称谓。

大家都有感觉,这些年来随着小品的异军突起,占领了本属于相声的舞台和观众。小品借助于道具、舞台、人物搭配、表演形式的多变和更有舞台表现力的表情夸张和肢体语言,显然比相声更有观赏性,特别是在舞台和荧屏上。而如果把小品和相声同时放在广播里去听,效果正好相反,反倒是相声耐听些。毕竟“相声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小品则属于一种舞台的艺术。

相声艺术,妙就妙在这一逗一捧。逗哏捧哏配合的默契了,捧哏的穿针引线,帮腔作势;逗哏的包袱笑料从容打开高潮不断,才让相声更有看头。很多人觉得捧哏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听听单口相声,你就会体会到捧哏的重要性——自己给自己抬轿子,或者觉得单调呆板,或者太过于哗众取宠,比对口相声的可看性大打折扣,这就看出捧哏的价值了。

其实不独相声,小品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一逗一捧。就以赵本山的《卖拐》系列来说,赵本山就是逗哏的角色,高秀敏、范伟就是捧哏的角色。两位捧的好,才让老赵的表演更出彩。而很久以前赵本山和杨蕾搭档的那个《小九老乐》,就因为杨的表演生硬,虽然老赵卖足了力气,总是看着有些别扭。这就可以看出捧哏也有很大的学问。

依我看,捧哏的关键首先在于会帮衬会“托”,而又要托的毫无痕迹。有的捧哏,就像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雇用的台下那些带头鼓掌和喊“好”的那些托一样,犯了不含蓄的毛病,反而令人生厌。其次是在捧的分寸,既不能冷淡又不能谄媚。一些传统段子里只会嗯啊,或者是把自己的父母老婆,七大姑八大姨,拿来损的就是犯了这个毛病。最后一点就是捧的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喧宾夺主,抢了逗哏的风头。两个人也逗也捧虽然效果有时不错(像牛群、冯巩的相声),但难免会流于斗嘴争胜,反而削弱了一个段子的主题。

“艺术是生活的结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这捧哏的的来源我想也是如此。而在人际交往、职场打拼中,同样离不开这捧哏的艺术。

还是说到相声大师赵世忠先生,其实对赵先生的大师称呼网友们不用太计较。这个国家能配的上自己光鲜头衔的人、职业、组织,有几个呢?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逗哏 帮腔 冯巩 张寿臣 唐杰忠 常连安 常宝华 常贵田 段子 子母哏 论捧逗 牵牛记 赵世忠 老舍 苏文茂 评书 单口相声 赵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