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敝帚集》,是徐昌编著,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的书籍。

书名:敝帚集

  作者:徐昌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字数:181千字

  页数:365

  版次:1版

  开本:850×11681/32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书籍目录:

  易林初步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号”字并非简体字

  切勿望文生义

  抢救宝贵遗产弘扬中国跤

  “领导”一词辨析

  不如买台电脑

  从筷子谈起

  打倒以后怎么办?

  鬼打墙

  说改良

  还会禅让吗?

  假如叫我当上帝

  人类会走向理智

  画地为牢

  为孔子叫屈

  文学与政治

蜗庐呓语

  荀子的性恶说

  掩耳盗铃

  有感“三不主义”

  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中国文

  闲话命运

  言与行

震后余生

  安分守己

  比较学的猜想

  不合时宜

  读书札记

  耳朵的功能

  溜须传

  释权

  天灾与人祸

  闲话道德

  负版的启示

  改革难难改革

  姑妄思之

  和为贵

  后悔

  化石

  环保迫在眉睫

  《随想录》读后

  读史随感之一

  北京曾否有过地震?

  成规当否墨守

  打屁股疼不疼?

  明君与清官

  贫富有度

  钱

  穷则变

  人性浅谈

  什么是真理?

  思想如何改造

  祸兮福所倚

  究竟谁掏钱?

  酒好不怕巷子深

  漫谈读书

  名与实

  为私正名

  信口谈权

  一知半解

  楹联

郢书燕说

  俗与雅

  后记

精彩赏析:

  易林初步

  不知你是否读过《野叟献曝》这部小说,书名取于《列子?杨朱》:“宋国有田夫,自曝于日,不知天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页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一介村夫,终年劳作,能有暇靠着垟根儿晒一晒太阳,其美可知矣,然欲以献之国君;自然出于一片赤诚,但对养尊处优的国君来说,实为一种亵渎,故后人常以“献曝”做为赠物,赠言的谦辞,也有嘲讽孤陋寡闻之意。

  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因为爷爷有个心愿,总想在我合眼以前,给你讲一讲《易经》。不是爷爷对《易》有什么深入研究,了不得的创见,而是觉得《易》对于人生太重要了,它可以使人不犯或少犯重大错误,故古人说:“‘易’是寡过之学。”但,由于它是古老的典籍(有人说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不问是否准确,但起码成于史前,当无大误。)许多辞语,今人已无法理解其确切涵义,加之历代注家甚多,人言言殊,莫衷一是,更使人堕入五里雾中,故知者虽多,读者甚少。因此,我总想有时间能给你讲一讲,至少使你少走些弯路。但是,咱爷儿俩不住在一起,你的工作又很忙,纵然见了面,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爷爷行年八十有一,行将就木,说不定哪一天就呜乎哀哉了,故趁着我还明白,把一些心得体会写下来做为你学“易”的参考,如无兴趣,亦不必勉强。人总是慢慢长大的,由不成熟到成熟,路径可能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会获得人生之三昧的。下面就开讲:

  一、何谓《易经》?

  如果用一句话,给《易经》下个定义,按我的理解,那就是《易经》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我所以强调“中国”这两个字,是因为西方有些学者不承认中国古代有哲学,有些国人也随声附和,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比西方要早几千年,只是未能将其做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散见于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之中(这与中国人的重综合的思维方式有关),而很少有专著问世。然《易经》却是一个例外,整部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哲学。那么,哲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呢?哲学就是有别于艺术、宗教、探寻、认识、把握宇宙奥秘总体规律的一门学问。说来似乎很玄,仿佛与人们日常生活毫不相干的胡思乱想,实则不然。既称“宇宙”,那就包括天地万物,大到宇宙星体,小到中子量子,既涵盖自然,也包含社会,大到国家安危治乱,小到百姓日常琐事,这是指真范围。如我们所见,万事万物,错综复杂,怎能把握其规律呢?这就是哲学与其他科学区别所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是指专门研究某一领域的学科,如研究数字关系的,称之为数学,研究物理现象的称物理学,研究物质分解化合称化学等等。但是哲学不是,它是研究所有领域共同规律的一门学科,易言之,就是寻求破解宇宙所有奥秘的那把总钥匙,有了它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遵循正确途径,最终取得预期结果。这就是哲学的价值所在,也是人们苦苦求索的缘由。

  明白了什么是哲学,下面具体说一说《易经》。

  《易经》,古称“易”,“经”字是后人加的,以区别于“传”。“经”是“易”的原文,“传”是对“经”的解释。汉以前,两者是分开的,后来才把“传”的一部分,与“经”合到一起,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本子那样。实际上,“易”产生后有三种版本,据《周礼?大卜》所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周易》。《连山》早已失传,连孔子都没有见到过,《归藏》孔子倒是见过,只是后来《周易》占据了统治地位,也逐渐消失了。

  那么,这三种《易》有何不同?其经卦皆八,别卦都是六十四,差不多一样。唯一区别在于排列次序:《连山》首卦为艮,《归藏》首卦为坤,《周易》首卦则是乾。别小看这排列次序,它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化,从这变化中也大致可以推断出其年代。

  《连山》是夏朝的《易》。过去我只是在书本上知道这一说法,后来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播出的“走进科学”栏目,由水书(即水族文字)而提及“连山卦书”,我才确信《连山》是确实存在的。因为水族是夏之遗民,由中原逃到江西,又辗转跑到广西,最后才定居于贵州,至今还用《连山卦书》占卜吉凶祸福。不但此也,近日《中国电视报》,也有一篇报道称广西侗族也保留着《连山卦书》,看来《周礼》上的记栽是可信的。如果循着这条线索,深入调查了解,再把民间流传的《连山卦书》搜集起来,比较其间的异同,与当地熟悉汉语的人士共同翻译出来,和《周易》两相比对,也许对《易》的发展演变之脉络有所突破,亦未可知。只是此事既需经费人力,又需有相应学识的人主其事,没有一个课题组怕是担当不起来的。这些都是即兴插入的闲话,还是言归正传。

  《归藏》是殷之“易”,它以坤卦为首,故亦称《乾坤》,而《周易》则以乾卦为首。别看这小小的不同,却反映两个不同的时代。殷人重母统,故首坤次乾;周人重父统,故首乾次坤。就是这么一个交叉换位,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确定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因此,《系辞上》开宗明义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尊卑贵贱反映在伦理上,就是夫尊妻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而在政治制上,则在承继关系上,由兄终弟及,过渡到子承父业。一句话,男性取得了社会的统治地位。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不对的了,而在当时却有一定进步意义,只稍看一看历史外戚势力过于膨胀所引发的政治动荡,便可明白这个道理。

  由以上叙述可知,《易》是经过几代的发展而定型的。所以有人说它是:“易历三古,人更三圣。”三古指的是上古、中古、下古(指春秋战国时期)三圣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这在《史记》有记载,孔子为《周易》做大传,有“十翼”为凭,值得怀疑的就是伏羲氏画八卦,伏羲不过是史前的一个传说人物,是否确有其人尚难定论,而把“八卦”版权授给他更属草率。不过细追起来,既乏依据,亦无意义,我们权把他做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说明《易》产之于远古,且非一个人独立完成,是集中了众人智慧,由简到繁,由粗及精,最后才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再经文王、孔子的推演、阐述,才使得这部伟大的哲学经典流传到今日。

  正因为这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产生于远古,对后世的影响便有了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积极方面,诸子百家,不论各自主张如何不同,但都深受其影响,孔子不也说了,读“易”读到“韦编三绝”,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把书都读烂了,且犹感不足,不禁叹道:“天假我以数年以读易,可以无大过矣。”老子也深受其影响,翻开《老子》一书,随处可见符合易理的思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这仅举中国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其他诸家著作亦无不有《易经》的影子。致于后世,历朝历代,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都有注解《易经》的专著,可见其影响之大之深。消极方面,一是汉以后,易学分成义理、象数两派,前者讲哲理,后者重占卜,前者限于读书人,后者则扩展到民间。我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过:学了《诗经》会说话,学了《易经》会算卦。前面一句是对的,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在当时官员出使别国,讲话不引用几句《诗经》则显得缺乏教养,现在如张口闭口都是《诗经》,人们觉得有些酸。后一句话说的虽是实情,却有些片面。固然,今天那些占卜算卦的虽打着《周易》的幌子,实则仅保留了《易》的躯壳,而完全抛弃了其深邃的思想,以致使人误以为《易》是一部讲迷信的书。二是由于《易经》年代久远,文字艰深,莫说目不识丁的劳动人民,就是一般读书人亦视畏途,甚或认为是与人们生活毫无关连的玄学。其实,大谬不然,它不仅仅与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为其规律所左右,所以圣人说:“百姓日用而不知。”自觉不自觉而已。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绵延不断、世代传承,甚至形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遗传基因。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人们不仅在行动受着《易》的指导,就是在成语,俗谚上,也都有《易》的痕迹。譬如“盛极则衰”、“物极必反”、“此消彼长”、“一分为二”、“待时而动”、俗语中的“乐极生悲”、“不三不四”、“七上八下”、“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打”等等,都跟《易》的思想有关,只是由于未读《易经》不能时时刻刻遵循《易》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罢了。我们学《易》的目的,就是通晓其规律,掌握那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使自己的人生旅途少犯或不犯重大错误,纵然遇到一些沟沟坎坎,也能正确面对而不会失去生活信心。试想真能达到这种境界,花一些工夫读读“易经”,难道不值得吗?

  既然《易经》对人生如此重要,那么,该不该学习《易经》,也就不说自明了。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易”。

  学“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死抠书本,一种是把握要领。前者往往越读越糊涂,越糊涂越想明白,于是找来许多有关参考书籍拼命阅读,结果反而越发糊涂起来,爷爷就走过这条弯路。及至读了《周易全解》中一段话,我才豁然开朗。书中是这样讲的:“《易经》与《诗经》,《书经》等不同,《书经》、《诗经》之类的书一字一句有比较确定的意义,通过训诂方法查明字句的含义即可,而《易经》的卦爻辞,词语是不确定的,多方位的,甚至是模糊的,训诂的方法解决不了它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玩索、揣摩。”一句话,就是切忌读死,而要充分发挥想象,玩味其中内涵,才能触类旁通得心应手,将其真髓运用于现实中去,只有这样才算读懂《易经》,也才有实际意义。

  另一种方法是把握要领,抓住主要精神,最好三言两语就能把它讲明白。这一点就是学哲学与学其他学科最大区别所在。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其他科学,书读的越多,知识越渊博,取得的成就大,这就需要“日益”,而学哲学则讲究高度概括,能够一句道破天机最为理想,因此就要“日损”,把那些具象的,非本质的,非必然的一概舍弃,才能真正成为哲学。我们学《易》就要掌握这种方法,而不能偏离这大方向误入歧途。

  如此看来,学“易”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在于你怎样学。古往今来,是否有爷爷前面说的能够一语道破天机抓住“易经”基本精神的人呢?有!据爷爷所知,起码有两个,一是庄子,一是司马迁。下面就进入正题看一看这二位老先生是怎么说的。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出版物 书籍 时代 弄潮 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中国跤 蜗庐 性恶说 震后余生 郢书 献曝 隩室 绵纩 寡过 呜乎 宇宙星体 交叉换位 贱位 且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