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中国红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组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木黄会师是两军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会师概况

会师简介

1934年10月24日,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三军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胜利会师。党中央特致电祝贺,并决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主力向湘西挺进,开辟创立湘鄂川黔新苏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长征途中,红二、六军团受命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在人民军队征战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地理概况

木黄镇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陵主峰 梵净山脚下,地处两省(市)三县(印江、松桃、秀山)交界处,距印江县城41公里,素有印江东大门之称,是中国工农红二·六军团会师圣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镇辖28个村(居委会),196个村民组6771户28620人,是土家族集居地。国土面积137.74平方公里。

会师经过

1934年5月,贺龙、夏曦、关向应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进入黔东,收编了活跃在黔东地区的“神兵”,将“神兵”组建为黔东纵队(后改编为黔东独立师),并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于7月21日至22日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印江、沿河、德江等六县,纵横100余公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在黔东的活动,遭到了国民党黔、湘、川军阀部队的围剿。就在木黄这块峡谷地带,贺龙亲率红三军主力和黔东游击队,先后两次击溃和重创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壮大了红军力量,巩固和发展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两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8月,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奉命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西征,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同红三军取得联系,同年10月,在石阡甘溪,突遭到湘、黔、桂敌军24各团的包围,部队被分成三个部分,这三个部队各自为战,突围后分别朝黔东苏区方向前进。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的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之一部首先从甘溪战斗突围后,与军团主力失去了联系,遂决定“先找到贺龙同志率领的部队,然后迅速回头支援红六军团主力。”部队由石阡、江口县境的崇山峻岭间通过,并沿梵净山麓西北前进。10月15日,在黔东苏区的沿河县水田坝附近与红三军一部会合。李达见到了贺龙、关向应,即把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中的情况作了汇报。骁勇善战的贺龙得知红六军团的艰难处境后,万分焦急,当即研究了接应的办法,并决定亲自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红六军团。

10月1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主力南下,从沿河水田坝出发,星夜兼程,以9天急行军,绕梵净山东侧,经印江、松桃、江口,抵梵净山南麓,在木根坡与红六军团第五十团会合。随后,两支部队又沿梵净山西侧急进,继续往印江木黄等地寻找红六军团主力。

而此时,红六军团主力十八师、军直机关和十七师一部,正转战于石阡、镇远、余庆、施秉一带,与敌周旋。10月10日,红六军团主力到达施秉时,已减员1600多人,且伤员极多。这里山势险峻,人烟稀少,物资奇缺。部队因为在悬崖峭壁上行动,被迫“焚烧行李,减少辎重”。许多人没有鞋,赤脚在荆棘丛生的密林李行走,战士们饿着肚子坚持战斗,不少同志因疾病和饥饿停止了呼吸。10月15日,军团主力在龙塘又遭敌截击。10月17日,经与敌拼杀后旋回甘溪,改走小道,拟通过镇远、石阡之封锁线,又与敌遭遇,经红军完全奋战,击溃了湘桂之敌,后在一老猎人的带领下,穿过人迹罕见的涧谷,并于当晚通过镇远、石阡封锁线。至此,红六军团战胜了大于我数十倍之三省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0月19日到达石阡,江口边界的板山桥,与尾追之敌激战后进入江口县城,20日凌晨,进驻德旺,21日,经甘沟、阴家槽越过苗王坡,到达印江缠溪,23日,经永义官寨、慕龙,宿落坳一带。

10月24日上午11时,红六军团主力经新业落坳抵达木黄三甲,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主力及李达部队经新业芙蓉坝、锅厂,到达三甲,两军胜利会师。红六军团历时79天,行程5000余里的西征也至此结束。会师后的两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在木黄水府宫召开紧急会议后于当天下午,转移集结到临近的松桃县石梁地区,在此休整一天后,于26日到达重庆酉阳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会上,任弼时宣读了中央贺电。1982年8月,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为木黄会师题词:“二六军团,历尽艰险。木黄会师,三军欢唱。八千健儿,挥戈东向。沅澧汹涌,狂飙燎原。赤区重建,湘鄂川黔。抚今追昔,怀梵净山。”《题木黄会师》。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一次胜利的会师,团结的会师,是中国红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结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从此以后,两军团再也没有分开过,为完成新的更大的政治、军事任务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历史意义

据有关党史专家介绍,红二、六军团会师无论从军事、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为解决两军团建设中各自存在的迫切问题创造了条件。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在近80多天的艰苦转战中,行程5000余里,与优势敌军顽强奋战。因长途跋涉,部队极度疲劳,减员很大,处境困难,特别是经历了退出苏区和搬家式转移的痛苦教训,迫切需要休整,木黄会师为红六军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红二军团由于夏曦执行“左”倾错误方针,导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丢失,特别是在红三军内部进行多次“肃反”,取消了各级政治机关,政治思想工作薄弱,政工干部缺乏。虽然通过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使党和红军的工作有了正确转变,但尚未得到彻底转变。会师后,红二军团与中央中断两年的联系得到恢复。二、六军团彻底摆脱了各自困境,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二、木黄会师后两军团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为发展湘鄂川黔边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受挫、部队减员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不与红二军团会师,而按中革委的电令,单独地湘西一带前进,将受到湘敌的猛击,既无力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整个部队的前途也不堪设想。

第三,木黄会师使两军团形成一个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会师后,两军团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六军团着重从政治上给二军团以巨大支援,抽调一批政治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到二军团工作,充实了政治工作力量;二军团则抽调一批军事素质较高的干部到六军团,使两军团的力量得到很好整合。红二军团给六军团筹粮、送盐、配马、补充武器弹药,给予尽可能的保障。此后,两军团迅速发展。1936年7月,在长征途中,红二、六军团受命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在人民军队征战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四,木黄会师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在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无望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有力地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木黄会师后,两军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主动发起了湘西攻势,打乱敌军部署,成功地将“追剿”中央红军的敌军重兵吸引到自己身上,并迅速地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成为牵制敌人的新的战略支撑,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的危急关头,得以及时地转移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从而使中国革命揭开新的一页。

纪念碑

木黄会师纪念碑位于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将军山半腰,它背倚巍峨葱郁的将军山,前俯清澈如镜的木黄河。碑的正面有王震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19个斗大题字。整个建筑庄严雄伟,大方美观。1982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

这里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文化有气势雄伟的红军会师纪念碑、古朴典雅的会师纪念馆、高大挺拔的会师柏;人文景观有土家特色的田氏宗饲、工艺精湛的木雕文化等;佛教文化有神奇久远的梵净山四大皇庵之首的“天庆寺”,梵净山四大脚庵之首的“太平寺”;民族文化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傩戏,还有富有土家风情的钱杆、花灯、龙灯、 长号等;饮食文化有金豆腐、米豆 腐、糯米、窖酒等。 2003年木黄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贺龙 关向应 印江 木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