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棒棒军是对一个特定群体的称呼。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重庆市民称为“棒棒军”,也成为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

2011年11月1日重庆市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的境地。

称呼

是重庆市挑夫的一种俗称,因为重庆是世界闻名的山城,城市里面很多坡坡坎坎,部分地方是无法到达交通工具的,即便可以到达交通工具,也是要绕行,所以,就诞生了一群人力挑夫,多来自周边农村,他们一般手持一根棒棒和绳子在大街小巷里面揽活,这也就是棒棒在重庆的来历。

棒棒,是重庆不可不提的话题,也是一个提起来有点沉重的话题。引用《南方周末》的一段话:“如果画个素描,“棒棒”是这样一个形象———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他们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棒棒的产生,源于重庆的特殊地形和港口经济,整个城区依山而建,出门就爬坡,下船即上坎,搬运东西成为难题。重庆市民于是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买家具、电器,小到买几斤肉,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叫一声‘棒棒’,即有人应声而到。”

棒棒在重庆随处可见,人数也非常庞大,有三四十万,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不等。坐在公汽上,几乎每个站台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棒棒。每当一辆公汽到站,他们的眼里就放出光亮,希望走下来的人能喊一声“棒棒”,然而这种光亮常常转瞬即逝,叫棒棒的人越来越少了。

世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过得或许比我们更开心。

棒棒们艰辛的生活,每一天肩膀上的艰辛,靠诚实的劳动为生,你们的活法值得歌颂。地地道道诚实可靠的棒棒们,你们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历史沿革

开埠时期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水陆重镇,历史上曾两次大规模地出现棒棒。

19世纪末开埠以来,更是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量的货物都要依赖人工转运。那时的重庆,“棒棒军”规模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那时候,城区开始向上半城拓展。而上半城水源稀缺,需要靠人力从长江、嘉陵江挑水。

三峡博物馆,陈放着这样一组照片:1932年天旱,重庆各供水站挤满了等待取水的孩子;一群跳水工正挑着木桶爬坡上坎……挑水工也许就是棒棒的前身。后随着重庆上半城自来水管网的完善,棒棒一度开始减少。

据《重庆民俗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记载,棒棒军规模一度很大,并形成了局、号等行帮组织。

同治五年(1886年)由昆明迁渝的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到上世纪初已经发展为重庆“棒棒军”行业的大佬,除经营人力运输业外,还开设有自己的钱庄,经营汇兑及现金业务。

生意做大了,自然要建祠堂光宗耀祖,而“棒棒”出生的老板还颇有些“饮水思源”的情怀,将他当年入行时用过的扁担、绳子、木杵、垫肩,供奉在位于麦子市的祠堂的神龛上,让它们享受子孙后代的膜拜与敬仰。

抗战时期

在抗战中冒着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将大量人员和10万吨迁川工厂物资由宜昌抢运到重庆,被誉为中国“敦克尔克”战役的功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也是“棒棒”的后代。

当他抢运的物资到达重庆后,“棒棒军”用肩挑背磨的原始运输方式,最后完成了这一民族工业在战火中重生的壮举。

在美国《生活》杂志的记者卡尔·迈当斯的镜头中,一群当年的“棒棒军”抬着沉重的设备在河滩上艰难前行,正午的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遍布乱石的河滩上,脚下的草鞋已经破烂不堪瘦骨嶙峋的身体显示出他们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和营养不良的生活境况。

而在另一张他们背面拍摄的照片,更真切地展示了他们劳动时的艰辛,他们不但要涉过河滩上的泥泞,还要跨过旁边杂乱的障碍。

改革时期

重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出现棒棒军,是1980年代后的事儿了。这一轮棒棒军的“勃兴”,在1990年前后达到顶峰。而这一时间段,也几乎和重庆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同步。

2011年11月1日重庆市社科院发布《重庆“棒棒军”生存徘徊与发展前景》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力哥越来越少。有市民由此感叹力哥减少带来的生活不便,惋惜正在消失的区域文化现象,经济学家也忧虑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发展。

生活

龙学前和贾从才都是四川广安人,两个人是老乡,前者离开妻儿独自来渝打工,后者委托父母照顾儿女后带着妻子双双来渝打拼。平日里,龙学前和贾从才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两人都相互帮助、关照,身边的朋友时常打趣的说他俩是一对“宝器”少了一个都不好玩。 龙学前53了,是个爱笑的人,为人朴实、热心,有一副特别和善的脸庞。在老家,龙学前的妻子独自带着刚上初中的小儿子,同时还要负责在家务农。去年夏天,在湖南上大学刚毕业的大儿子进了某家中外合资公司做了一名管理干部,月薪超过6000块,每每跟别人谈及至此,龙学前的脸上就开心的合不上嘴。八十年代初他只身来到重庆时做过摩丝生意,卖过水果,也开过小餐馆,因为不好做亏了本,最后改行做了“棒棒”。想想也不曾后悔,虽然挣钱并不多,但是不用担心亏本,靠天吃饭,只要还能动就饿不着。

贾从才是个穷书生,身边的朋友都这么评价。三十来岁,圆圆的脑袋,带点傻傻笑,时常出口成章,一脸络腮胡……基本上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爱好文学和写作,多年来一直坚持着看书阅读的习惯。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出书立传。前几年参与拍过几部反映重庆棒棒军的纪录片,接受过一些媒体的专访,在重庆棒棒界还算得上是个名人儿。

2000年初,四处找活儿的贾从才在一家超市门口结识了正在排队等活干的龙学前。因为是老乡,在重庆这个地方朋友也不多,又谈得来,很快两人彼此熟悉起来成为了朋友。做棒棒,租房价格一直个圈内很重要的话题。由于挣钱不容易,为了尽可能省钱,棒棒们往往想找个租金低廉的房子居住,至于居住条件和环境一般不在他们讨论范围之内。相识不久后,在龙学前的介绍下,贾从才搬进了一个比之前更划算的小院,两人又成为了隔房邻居,彼此来交往也随之变得更多了。

现每天几乎天未亮,龙学前和贾从才就相约一同出门,两人步行约三公里路来到到广场附近一家大型超市门口排队等活儿干。有的时候活儿多,有的时候活儿少,甚至偶尔还要看天吃饭,如果遇到吹风下雨还可能一无所获。一天多时能挣八九十一百多,少时刚好几块十元保本够吃饭。虽然的生活艰辛单调,但是为了实现各自将来的心愿,他俩依然坚持着继续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去

精神

2014年4月27日电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总理27日在重庆万州考察。

李克强关心青年就业 对青年员工“有求必应”

李克强总理27日在重庆万州考察。当了解到政通通信公司吸纳大量当地三峡移民就业时,李克强说:“我最关心的是大家就业。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能逐步过上好生活。”对年轻职工多次提出合影等要求,李克强“有求必应”。

李克强抚着“棒棒”的背,叮嘱保护好腰

27日下午,在重庆万州考察的李克强总理来到港口码头和群众亲切交流。看到60岁的“棒棒”何绍强,李克强走过去接过他手中的扁担说:“已经磨得很润滑,看来干这行有年头了。”他还关切地抚着老何的腰,问他腰背怎么样?叮嘱他干活时注意身体,千万保护好腰。

李克强:中国发展需要负重前行的“棒棒精神

万州港码头,李克强对“棒棒”们深情地说:“你们很了不起!每一分钱都是流汗挣来的,是中国人民勤劳的象征。”他说,中国发展有潜力,有韧性,最重要的是人民勤劳。推动中国发展需要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社会 职业 棒棒军 尼龙绳 文化符号 南方周末 长江上游 水运 三峡博物馆 西南师范大学 子孙后代 狂轰滥炸 破烂不堪 瘦骨嶙峋 营养不良 中外合资公司 重庆棒棒 三峡移民 棒棒精神 万州港 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