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保罗·比亚(英语:Paul Biya,1933年2月13日,穆梅卡,——)喀麦隆第二任总统、政治家、外交家、国务活动家。出身喀麦隆南方部族,1975年6月30日——1982年11月6日任喀麦隆总理;1982年11月6日任喀麦隆总统。1983到1984年他在权力斗争中巩固了总统地位,并迫使其前任阿希乔流亡国外。

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一党制的体制框架内做了一些政治、经济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迫于国内外压力,他接受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民主。1992年他以超过40%的简单多数勉强赢得总统大选,在“民主化”浪潮中保住了政权,之后他进一步强化威权主义统治,并在1997年、2004年和2011年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蝉联总统。而国内的反对派和西方国家则宣称在这些选举投票中存在着违法和欺骗行为。

他领导的喀麦隆与前殖民宗主国法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Francafrique”政策(即“法非特殊关系”之意)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2009年,美国新闻杂志《Parade》将他列为“世界前20名独裁者”的第19位。

人物简介

保罗·比亚(Paul Biya,1933年2月13日——)

喀麦隆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全国主席。

人物传记

早年

1933年2月13日生于喀麦隆南部省贾埃洛博州的桑梅利马县穆梅卡村。贝蒂族分支布颅族人。信奉天主教。父亲是神学院的传教士。早年在埃代阿和阿科诺教会学校完成初等教育后,就读于雅温得的“勒克莱尔将军”公立中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路易勒格朗中学。

1956年起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经济和法学院、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国家行政学院,

1960年进入海外高等研究学院进一步攻读法律和政治学,1961年获国际公法学士学位,

1962年获国际关系学高级研究生毕业证书后回国。

政治生涯

1962年9月——1964年12月任总统府特派员,负责共和国总统使团的工作。

1964年1月——1965年7月任国民教育部办公厅主任。

1965年7月——1967年12月任教育、青年和文化部秘书长。

1967年12月——1968年1月任总统府民事办公厅主任。

1968年1月——1975年6月任国务部长级总统府秘书长。

1975年2月当选为执政党——喀麦隆民族联盟中央委员会委 员、政治局委员。

1975年6月30日任喀麦隆联合共和国政府总理。

1979年6月宪法修改后成为法定的总统继承人。

1980年3月当选为喀麦隆民族联盟中央委员会全国第二副主席。

1982年11月6日哈吉·阿赫马杜·阿希乔总统提前引退后,保罗·比亚接任喀麦隆联合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1983年9月当选为喀麦隆民族联盟中央委员会全国主席。

1984年1月提前大选后正式当选为联合共和国总统。同年宣布喀麦隆联合共和国改名为喀麦隆共和国

1985年3月24日宣布喀麦隆民族联盟改名为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任联盟中央委员会全国主席。

1990年、1997年和2011年连续当选为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全国主席。

1988年、1992年、1997年和2004年连任总统。

2011年10月,78岁的比亚第六次连选连任。11月3日宣誓就职,任期7年。比亚在就职演说中宣布,在未来7年执政期间,他将领导政府全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重点发展农业、能源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喀麦隆建设成新兴经济体。

1996年7月8日——1997年6月2日任非洲统一组织主席。

访华

保罗·比亚总统曾于1987年3月、1993年10月、2003年9月三次正式访华,并于2006年11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1年7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18年3月22日,再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18年8月31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喀麦隆总统比亚。

习近平指出,今年3月总统先生成功访华后,双方积极落实我和总统先生达成的共识,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中方愿同喀方保持高层交往,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助力喀麦隆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我们支持喀方加强维和维稳能力建设。

比亚表示,喀中传统友谊牢固。喀麦隆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感谢中国长期以来提供的支持,愿深化喀中各领域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非洲国家和中国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喀方愿同中方携手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会见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比亚的崛起

南北之争

喀麦隆全国有200多个部族,分化成三股宗教信仰不同和社会文化发展各异的地方势力,部族矛盾极其复杂、尖锐。保罗·比亚担任总理和接任总统便是喀麦隆南、北地区部族势力长期较量的结果。在喀麦隆,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建立一个相对集权的中央政府是必要的。但是开国总统阿希乔自1960年宣布国家独立后,利用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发展经济的愿望,将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始终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到1972年喀麦隆联合共和国成立时,属北方部族的阿希乔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执政党全国主席和军队最高统帅。如此独揽大权当然引起其他各部族的不满,并遭到不断的反对和指责。特别是在中央权力机构中,部族活动从未中断过,总统这一最高权力更成为各大部族觊觎的目标。南部和西部一些部族对于阿希乔长期兼任共和国总统和民族联盟全国主席,把持党政大权十分不满,特别是经济势力历来大于北方部族的南方部族,更是积极主张削弱阿希乔手中的权势。

然而,一些利用阿希乔的权力得以扩张本部族势力的派系,特别是北方大族富拉尼人,还有人想确立富拉尼族出身的阿希乔为终身总统。阿希乔也想借此部族力量,抓住大权不放。同时在喀麦隆民族联盟内部不断打击反对势力。到7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领导核心,并建立起以联盟为主体的“党政一体”的领导机构,通过对中央、州、地区各级支部的领导,加强对全国政权的严密控制。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喀麦隆经济发展深受阻碍,人民生活困难,罢工、罢课事件不断,社会出现动荡。不少部族趁机再次指责阿希乔独断专权,特别是南方部族揭露阿希乔优先照顾、支持北方新兴商界人士的不公做法,引起广泛不满。阿希乔利用权势,通过“喀麦隆化”,将外资公司,特别是北方的外资公司股份逐步转移到富拉尼人名下,并多次采取措施,使这些富拉尼上层人士和富商得到优惠的特殊照顾。为此南方部族强烈要求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到1975年终于迫使阿希乔恢复设立总理职位,并同意由南方部族人出任此职。保罗·比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任命为总理的。

两巨头对决

但是,阿希乔总统并不放松手中的权力,而以比亚总理为代表的南方部族则不满足已获得的权利。到了80年代,南方部族政治势力进一步提出专家治国的口号,要求阿希乔让权,部族斗争更趋尖锐。1980年在巴富桑召开的喀麦隆民族联盟全国代表大会上,不少代表力求免去阿希乔的总统职务,并主张由南方部族出人接替。尽管阿希乔竭力反对,但结果是“可以留任5年,条件是正式提名比亚总理为总统接班人”,否则就有“可能发生内战”。在这种危急情况下,阿希乔为了挽回败局,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982年11月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主动提前辞去总统职务,但求缓解局势以利东山再起。于是,保罗·比亚总理理所当然地接任了总统职务。阿希乔在辞去总统职务的第二年,便开始大肆活动,决定依仗民族联盟主席的权势和部族主义的力量来强迫比亚服从党 的领导,从而再树自己最高统治地位和恢复领导实权。

面对复杂、尖锐的局面,比亚总统利用宪法的力量与阿希乔以党主席身份进行双头领导的活动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喀麦隆执政党主席与国家总统之间的明争暗斗引起喀麦隆政局的混乱,也引起非洲统一组织和周边邻国的担忧,多位有影响力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出面斡旋、调停,但未能取得成果。经过一番白热化的较量,比亚终于迫使阿希乔流亡国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稳住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同时,比亚还利用人们对阿希乔独揽大权、任人唯亲的不满,在政府、军队、党内进行人事、行政机构等全面调动与整顿,建立了自己的领导班子。1984年1月比亚利用挫败亲阿希乔分子发动的”叛国“阴谋,提前1年进行大选,正式担任总统,初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以更改国名和执政党的名称,以示其统一业绩。1984年1月25日取消总理职位,以加强总统权力。

生死搏杀

1984年2月28日,雅温得军事法庭以“谋杀现任总统比亚、危害国家安全”罪缺席判处流亡国外的前总统阿希乔 死刑,阿希乔的两名随从也因此被处决。同年4月7日,喀麦隆共和国卫队的北方部族官兵突然发动军事政变,喀麦隆国防军立即反击,经过一天多的激战,政变被镇压下去。比亚曾在阿希乔时代长期担任总统核心幕僚和总理,是辅佐阿希乔总统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为什么阿希乔辞职和比亚任总统仅两年,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你死我活的搏斗,致使一度稳定的喀麦隆政局风云突变?这是喀麦隆国内长期潜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场政治博弈最终以阿希乔远走他国、客死异乡,比亚建立长期独裁统治而落下帷幕。

为政举措

政治变革

保罗·比亚执政以来基本上继承前任经过22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统一、平衡、稳妥的政策原则,开始时也注意汲取前任的教训,在部族矛盾、地区冲突的漩涡中谨慎小心。但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困难,部族矛盾逐渐尖锐,比亚总统处境困难。特别是他采取集中个人权力以及重用贝蒂族的做法,引起各方不满,加剧了政局动荡。为了控制政局,减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比亚总统不得不实施变革,为此1990年12月决定实施多党制,1991年4月修改宪法,恢复总理职位并宣布实行大赦。1992年10月喀麦隆举行首届多党立法选举和总统选举,比亚连任总统,组成以执政党“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简称人民盟)为主体的五党联合政府。但是他面对着47个反对党的猛烈攻击,同时部族主义、地区主义趁机卷土重来,并且日益猖獗,因此,比亚总统的处境依然十分艰难。

保罗·比亚对内实行“民族复兴”纲领,主张“民主化和民族融合”,经过90年代初期的震荡,政局保持了长期稳定;经济上实行有领导的“自由主义”政策;对外奉行独立、不结盟和广泛国际合作政策。

1995年12月喀麦隆第六次修改宪法。根据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任期由5年延长至7年,可连任一届。1996年1月正式颁布新宪法,并举行市镇选举,人民民主联盟获全国2/3市镇席位,反对党在部分西、北地区获胜。1997年5月17日,喀举行多党民主化以来的第二次立法选举。比亚总统领导的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再次获胜,获得议会总共180个席位中的116席,两个主要反对党社会民主阵线和全国民主进步联盟分获43席和13席。1997年10月喀举行总统选举,比亚以92.57%的得票再度当选总统。2004年10月,比亚以70.92%的得票第五次当选总统。12月7日,喀组成以人民盟为主、其他政党参与的新政府。

1998年1月,执政党人民盟与反对党社民阵举行第三轮协商对话会议,双方分别提交了《为推进对话、促进和平民主的良好行为规范草案》、《对社民阵的建议》和《社民阵促进和平民主的建议》。1月19~23日,喀航空公司职工罢工,要求调整公司管理方法和改善职工待遇。罢工导致喀国内、国际航空运输线路全面瘫痪。喀政府随即撤换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建立专门委员会解决此事并允诺提高职工工资待遇。24日航空公司恢复正常工作。2007年7月,喀举行立法和市镇选举,人民盟分获85%和83%的席位。2008年2月,杜阿拉市运输行业工人举行罢工,并迅速演变为包括雅温得在内31座城市的骚乱。喀政府后出动军警平息骚乱。

2008年4月10日,喀麦隆国民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政府提交的第七次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对总统任届的限制。根据宪法修正案,喀麦隆总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宪法修正案还规定,经宪法委员会确定总统因死亡、辞职或其他永久性故障而缺位时,新总统的选举必须在总统缺位后20天至120天以内进行,而 不是现行宪法规定的在总统缺位后20天至40天以内进行。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总理和根据总理的建议任命政府其他成员,颁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时可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宣布紧急状态,主持最高国防会议、最高司法会议和部际有关国际关系问题的会议。总理是政府首脑,领导政府工作,负责执行法律,行使制定规章权,任命行政官员。立法权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行使。国民议会每年召开3次例会,主要讨论和批准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审议和通过法律草案。议员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

喀国民议会以157票支持、5票反对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喀国民议会共有180个席位,其中,喀麦隆共和国总统保罗·比亚任全国主席的喀执政党人民民主联盟占153席。喀最大激进反对党社会民主阵线15名议员在投票时弃权离场。2011年10月9日,喀麦隆举行总统选举,比亚以77.989%的得票率第六次当选总统。2013年4月举行首届参议院选举,9月举行立法和市镇选举,执政党获得胜利。

发展经济

比亚总统执政后,继续贯彻执行原来的经济发展政策,使经济得以稳步发展。喀麦隆经济增长率1960~1970年为3.7%,1970~1980年为5.6%,到20世纪80年代保持在7%左右;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也由独立时的70美元,增至1981年的880美元,到1989年达12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喀麦隆已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喀麦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改造殖民地性质的经济结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不懈的“绿色革命”,喀麦隆粮食自给的目标基本已经实现,从而部分地改造了农业生产的畸形结构。

但是,喀麦隆独立以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除了国内政局动荡、人口膨胀、干旱、法郎贬值等原因外,长期影响经济发展的是世界市场的需求量及其价格的变化。由于喀麦隆经济至今仍以出口作物和石油为主,80年代以来咖啡、可可价格一再下跌,1986年以来石油价格也下跌,严重影响了喀麦隆的财政收入,生产不断萎缩,致使国内生产总值连年下降,从1989~1990年的32870亿非洲法郎,降低到1992~1993年的27380亿。

为克服困难,喀麦隆政府采取了一些紧缩措施,并于1988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性调整”的建议。1991年,喀麦隆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实施紧缩政策,首先是压缩开支,主要是减少行政开支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住房、水电补贴及其基本工资;其次是改革价格体制;其三是开辟新税源,扩大税基;其四是在继续整顿银行和国营、准国营企业的同时推行私有化;其五是建立工业自由区,开发新油田;最后是成立投资管理局,实施新的投资法,鼓励进口自由化。但是这些措施并未产生多少积极效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的四期结构调整计划均未完成。相反,它造成通货膨胀,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困难。1993年、1994年再次减薪已引起社会动荡。1994年非洲法郎贬值,当年下半年后,喀麦隆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外贸结构有所改善,工农业产量有所增加,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8.59亿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5.7%,1991~1998年为-1.8%。另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1997年人均 收入为65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90。

喀政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财政管理,推进私有化,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增长。2000年,喀顺利完成第五期结调计划,并被批准加入“重债穷国”减债计划。2000年至2003年,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助下实施第二个“减贫促增长”计划。2006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喀达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完成点,喀外债获大幅减免。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喀财政关税和出口产品收入骤减,外部投资和信贷收紧,失业人数增多。2009年,喀政府公布《2035年远景规划》,重点是发展农业,扩大能源生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依赖原材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争取到2035年使喀成为经济名列非洲前茅的新兴国家。此后,喀政府积极平抑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加紧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经济平稳增长。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274.8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08美元,经济增长率:4.8%,货币名称: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简称非洲法郎),汇率:1美元=492非洲法郎,通货膨胀率:2%。

全方位外交

保罗·比亚执政后基本延续了其前任的外交方针,对外奉行独立、不结盟、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对外来势力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积极推动非洲团结和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重视地区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合作伙伴多样化。要求国际社会充分关注发展中国家诉求,主张建立更加多元、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事务,努力推动非洲国家的团结和合作。认为贫困是对第三世界国家民主的严重威胁,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能光谈人民的自由权而无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

比亚执政后一直保持与前宗主国法国之间密切的传统特殊关系。两国签有合作条约和有关经济、货币、财政、军事、司法等10多项合作协定。法是喀最大援助国和投资国。比亚政府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美是喀主要贸易伙伴。喀主要向美出口石油和矿石、美企业在喀油气开发、矿业、城市交通、电力等多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两国政府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军事、农业和教育领域。1989年9月喀麦隆申请加入英联邦,1995年11月1日获得批准,11月10~13日,比亚总统首次出席了在新西兰的奥克兰举行的英联邦第三十届首脑会议。英联邦向喀提供援助,用于人权、良政、扶贫和高教等领域的几十个合作项目。

保罗·比亚重视对华关系,多次访华。喀麦隆与中国自建交后两国关系稳步发展,高层互访不断,在各个领域 进行了真诚友好的合作。与前苏联-俄罗斯的关系方面,1989年9月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青年组织代表团访问苏联。1990年9月苏联共青团代表团访喀。喀苏两国签有经济技术、文化和科技合作协定等。苏进口喀咖啡、可可、木材,向喀出口汽车和冻鱼,两国每年贸易额约4000万卢。苏联大解体后,喀与俄罗斯保持外交关系

收回巴卡西半岛。喀麦隆与尼日利亚边界长1680多公里。由于历史原因,双方曾在一些陆海疆界存有争议。2006年6月,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斡旋下,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与尼日利亚总统奥卢塞贡·奥巴桑乔签署和平协议,尼日利亚从巴卡西半岛撤军,半岛争端和平解决。2008年8月,尼正式将巴卡西半岛主权移交喀方。

国防现代化

保罗·比亚总统十分重视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2001年8月26日,保罗·比亚签署了21项命令,将对本国军队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以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根据总统令,这次喀军队改革的重点是,对国防管理机构和整个武装部队系统实行“精兵简政”,建立一支职业化、年轻化、高效率的军队。

保罗·比亚在2001年12月20日强调,喀麦隆处于风云变幻和危机四伏的环境之中,必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现 代化军队,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比亚在此间举行的喀麦隆军校68名年轻军官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说,喀麦隆希望国泰民安,并尽可能地帮助那些发生动乱的邻国解决危机。喀麦隆不威胁任何国家,坚持通过国际机构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但实行这种明智的政策必须有一支强大而忠心报国的军队作后盾。他号召全军将士支持他把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行到底。

经过军事改革,建立总统-国防部长-大军区司令-省军区司令的垂直领导体制。全国分为三个多军种大军区,司令部分别设在雅温得杜阿拉加鲁阿,这三地还设立三个宪兵军区。十个省内设立十个陆军防区。2006年,喀麦隆武装部队总兵力23100人,其中陆军12500人,海军1300人,空军300人,宪兵9000人。2009年度国防预算1620.85亿非洲法郎,占国家预算的7.04%。

个人作品

保罗·比亚主要著作有《集体自由主义》一书。

个人荣誉

保罗·比亚被授予喀麦隆瓦卢尔最高国家荣誉勋章、喀麦隆骑士勋章大绶章。

家庭生活

保罗·比亚爱好体育、文娱,喜欢骑自行车和打网球。

比亚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夫人珍妮-伊蕾娜·比亚,1992年7月29日去世;1994年4月23日,保罗·比亚与小他38岁的尚塔尔·比亚结婚。比亚有三个子女,第一段婚姻育有长子弗兰克·伊曼纽尔·比亚,第二段婚姻育有两个子女:次子保罗·儒尼奥·比亚和女儿安纳斯塔西亚·布伦达·比亚。

批评和争议

威权统治

保罗·比亚性格孤傲,相对较少公开露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受到喀麦隆西部英语地区的强烈反对。尽管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的积极努力,但他的政权体制仍然保留了明显的威权专制色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逆转了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民主在非洲的发展趋势。根据宪法,他总揽行政权立法权,还扩大了对司法权的控制,法院只有在他的要求下才能对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他所领导的政党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一直以绝对优势主导着国会,这为国会通过符合他意志的法律奠定了基础。

2009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的周末副刊杂志《大观(PARADE)》评选出“全球前二十大独裁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四人上榜,保罗·比亚排在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赤道几内亚总统特奥多罗·奥比昂·恩圭马·姆巴索戈、斯威士兰国王姆斯瓦蒂三世之后,在整个排行榜中名列第19位,排在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之前。

奢侈消费

保罗·比亚被指责有滥权和腐败行为。他经常前往瑞士的日内瓦洲际酒店,在那住很长时间。用该酒店前董事赫伯特·肖特的话说,他来这为的是“不受打扰地工作”。比亚经常远离喀麦隆到外国度假,有时二三个星期,有时三个月,这些出行几乎都被媒体称作“短暂停留”。

比亚在国外仍旧遥控国内政局,2008年喀麦隆安全部队镇压罢工,造成约200人伤亡。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2009年,比亚在法国度假期间,仅用在43家酒店的房间的花费,每天达40000美元。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政治人物 政治家 喀麦隆 喀麦隆总理 喀麦隆总统 总统 一党制 威权主义 绝对优势 法国 桑梅利马 天主教 神学院 埃代阿 巴黎大学 巴黎政治学院 国际关系学 喀麦隆共和国 中央政府 富拉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