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是中国改革开放前便出现的名词,当时人们不太喜欢称为民夫,于是改称民工。在早期带有褒义,民工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阶级,而不是一个群体。现在一般被解作农民工,但经济学家认为“农民工”一词自相矛盾,共产主义观点“农民”与“工人”是两个阶级。现在有观点认为,“民工”一词,最好的诠释应为“人民的工人”。另有电视剧《民工》。

词语释义

基本信息

词目:民工

拼音:mín gōng

注音:ㄇㄧㄣ ㄍㄨㄥ

基本解释

由农村流动到城市、主要从事修建、运输的农民;也指被动员参加修路、筑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在政府动员组织下,从事某项工作的民间劳动力。

名称

随时代改变, 民工又被狭义地称为 农民工、 外来募工人员( 外来工)、外地人,在城市中带有很大的贬义。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 农民工,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特有词汇,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 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由于中国大陆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直至2005年,这一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据估计2005年有1.5亿人。 外来工:在各地打工的流动人员,通常情况下包括在外地读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历史

人类历史上,农民大量转为产业工人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在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由于圈 地运动迫使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从而解决城市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更多的情况是,农民离开土地,一方面有自耕农要解决越来越难以生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在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台湾,过去的几十年都先后经历了自耕农转为产业工人这一阶段。只是由于中国大陆特殊户籍制度的残存,才产生了特殊的“农民工”状况。 中国大陆的农民工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后渐渐出现的。从全国来看,最开始的农民工主要以建筑业为主,接着就是制造业。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流动的规模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流动迁徙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跨地区流动,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大量短期甚至长期迁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口流动也称为“民工潮”;另外一类流动则是农民就近流动到快速发展的本地城镇。

定义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之初的首个开放外省人进入的省份,南下大军浩荡进入广东各市的工厂打工,所以当时大部分南下的外省人都被称为“民工”。由于 民工一般是没有知识与技能的人,通常只能参与体力劳动工作,与苦力的意思相约。但民工并非一定是农民出身,在城市中做苦力的城市人也算是民工。 不过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因为工资少、体力消耗大,而不愿做体力工作,而农民、外地人、少数民族则愿意从事这些工作,因此民工则逐渐变为农民、外地工人的代名词。

大学生

大学生是 否属于民工,在中国有极大争议。从需求来说,在广东毕业、就业的大学生明显过剩,导致部分大学生与民工争工作,被老板刻意压低工资。有评论员指,大学生就 业态度不切实际,大学生应与民工看齐,由低做起。但在其他落后地方,对大学生的需求极大,不过薪酬福利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导致很多大学生都不想去落后地方工作。

现状

据有关方面测算,2005年农民工数量估计1.5亿人。 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是中国大陆城市最底层的阶层,许多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之中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逐步采取措施,以统一城乡户籍制度,这将从根本上达成农民工的公平就业和待遇。

金融危机时期的大迁徙

2008年,东南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遭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大量失业民工生活困难返回原籍地,而一些中西部较发达的特大城市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且外商新一轮投资纷纷涌向诸如武汉长沙城市带、成渝地区等内陆较发达地区,出现了大量用工需求。一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涌向这些内陆发达城市,如武汉、成都。造成这些城市外来人口爆发性增加,明显改变了这些城市以本地,本省人为主的用工结构。甚至在西部精密制造业最发达的成都出现了大量来自东部地区如安徽籍、山东籍农民工前来务工。进而造成了2009年沿海地区招工不足,劳动力欠缺的情况。这一现象对未来农民工的迁徙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

(一)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农民工的就业地区来看,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增长8.1%,占农民工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0万人,增长9.6%,占农民工总量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分省看,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这4个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

(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8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3%,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072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增长0.1%,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数量和增幅均明显低于上年水平。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3.1%和2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0.8个百分点。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三)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

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四)外出农民工仍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3%,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0.5%,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3.9%,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民工回流潮

民工回流潮起源于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时期,而大规模发生民工离开外出务工地返回原籍附近较发达的南方特大城市的情况出现于2009年底-2010年初。尤以2010年初浙江、广东等地严重的民工荒现象为代表。其原因在于三点,一为沿海地区受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较大,企业倒闭、拖欠工资现象严重,而内地企业多为内向型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二为沿海地区犯罪率和农民工聚集区治安状况较差,低于内地众多特大城市的平均标准,且大多数受雇于中小企业主的工人得不到社会福利保障,工伤事故率居高不下,而内陆特大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市发展开始健全,工人开始注重这方面福利待遇。三则因为内地众多特大城市发展较快,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南方内地核心特大城市无论是城市建设、特大型企业数量、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已经和沿海特大城市相差无几,尤其重要的是底层操作工的工资待遇也与沿海城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加之沿海加工企业和台资、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内迁,而就业机会较多,众多民工选择前往内地的这些特大城市务工。而众多多年未到过这些内地特大城市的农民工在2008年被辞退后在内地特大城市寻求工作时也逐渐意识到这些离原籍地不远的特大城市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输于沿海城市。

2010年4月初,一则四川企业在浙江招聘熟练工,甚至准备在浙江经济较落后的丽水、衢州招聘本地工人前往成都的大型广告刊登在杭州的报纸上,引起了浙江商界的轩然大波该报纸评论者则认为,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内地农民工的离开也是促使沿海企业加快速度进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力量。

权益问题

现状

据有关方面测算,将农民工统计口径确定为“外出务工或从事本地非农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季度监测调查、月度监测调查和举家外出调查。 200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人。 农民工主要分布于建筑业、采矿业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沿海地区各个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均以农民工为主,农民工的提法从1990年代作为术语开始频繁出现,在此以前最常见的提法为民工。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是中国大陆城市最底层的阶层,许多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之中。政府已经逐步采取措施,以统一城乡户籍制度,这将从根本上达成农民工的公平就业和待遇。

子女

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其教育成为一大问题。

医疗

农村打工者没有参保意识,在发生工伤或疾病时,不能享受医疗保险。

权益

由于中国大陆现状是人口众多,就业问题成为头痛的问题,城市本身存在大量失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直至2005年为止,农民工的权益仍旧没有任何保障,由此引发的农民工问题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一庞大的群体学者将其划为边缘人、弱势群体,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因工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事故的基本人权都没有保障,甚至诸多黑心的企业雇主恶意克扣、拖欠和拒付农民工的工资,并已酿成社会问题。民间涌现诸多农民工维权斗士,媒体开始广泛关注农民工问题,政府开始考虑农民工问题。2005年2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并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维权手册》。温家宝担任总理以后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开始整治恶意拖欠工资的雇主,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推出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文学作品 小说作品 民夫 农业户口 户籍 中国产业 改革开放 民工潮 广东省 薪酬 长江三角洲 成渝地区 安徽 采矿业 第三产业 产业链 产业 产业工人 1990年 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