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灭(拼音:miè)是汉语常用字 ,古字写作“烕”,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大约到春秋时加上“氵”成为“灭(繁体)”。

灭本意说法不一,《尔雅·释诂下》解释为“绝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尽也”。

灭字常用于表示熄灭,也有有淹没的意思,如:灭顶;还有使其不存在的意思,如:灭亡、灭口。

字源解说

“灭”古字写作“”,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甲骨文“烕”左边是“火”,右边是“”(图A1、A2)。“戌”的甲骨文像兵器之形,是兵戈、战争的象征。火与兵戈都是弭灭之物。火能烧尽众物,兵戈可杀人兽鱼虫,战争能毁城市物种。大约到春秋加上“水”旁,写作“灭(繁体)”(图B1、B2)。水可淹没田庄,也能使生物尽绝。“灭(繁体)”以“水”“火”“戌”这三种能灭绝众生之物表示其意义。也有人认为,古代的“灭”字其本义不是指火熄了,而是指水消失了。因为左边的三点水表示水,而右边的“烕”是“灭”字的本字,是消失的意思,所以以“烕”作音符并会意。

简化字的“灭”字,取自于繁体“灭”字声符当中的一个部分。这个“灭”字也可视为一个会意字。上面那一横可算作是覆盖物,用这覆盖物将火源与空气隔绝,火也就熄灭了。简化后的“灭”字,既简洁明了,又合乎情理。

(“烕”甲骨文来源:,金文来源:。“灭”金文来源:)

详细解释

词性释义英译例句例词
动词除尽,使不存在。perish;obliterate《史记·孟尝君列传》:“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灭迹;灭绝;灭菌;灭口
消失;隐没。disappear《淮南子·原道训》:“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已,而天理灭矣。”灭亡;幻灭;自生自灭
停止燃烧或停止发光。extinguish韦庄《清平乐·莺啼残月》词:“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
使停止燃烧或停止发光。put out《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灭火;灭灯
被水漫过;淹没。drown;submerge《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灭顶之灾
引申为埋没,抹煞。《荀子·臣道》:“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闇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
《春秋》用语。谓用重兵攻占,夺取别的国家或城邑。《左传·襄公十三年》:“师救邿,遂取之。凡书‘取’,言易也;用大师焉曰‘灭’。”
〈文言〉指国君被杀。《春秋·昭公二十三年》:“胡子髡、沈子逞,灭。”
名词〈文言〉指被除灭的事物。《汉书·王莽传上》:“广封功德以劝善,兴灭继绝以永世。”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亡列切(miè)

尽也。从水,(烕)声。

说文解字注

尽也。从水,烕声。

注:此举形声包会意。亡列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灭 ·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0

古文:

《唐韵》亡列切。《集韵》莫列切,音搣。《说文》:尽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九代之,灋(法)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注:毁其宗庙社稷曰灭。

又没也。《易·大过》:过涉灭顶。

又火熄也。《书·盤(盘)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又《韵补》叶明祕切,音媚。曹植《夏启赞》:大战于甘,有扈以灭。威振诸侯,元功克乂。

广韵

亡列切,入薛明 ‖戌声月2部

尽也。绝也。亡列切。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一”扁“火”大。

首笔横居上居中。

“火”,点笔与短撇分写竖中线左右横中线部位;长撇和末笔撇尖、捺脚均超出上部,收笔持平。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集成

小韵反切声母韵母韵目韵部声调四呼清浊拟音韵摄
上古音med
广韵亡列薛A开十七薛A入声三等开口次浊mj t
中原音韵 车遮齐车遮入声作去声齐齿呼次浊mi
洪武正韵弥列五屑入声次浊miet
分韵撮要第一先藓线屑阳入

(以上参考资料。《中原音韵》灭作“ ”)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