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基本释义

【拼音】bān jí

【释义】

1、学校内将年级分成部分分别授课的单位(同“班”)。

例:~管理,~一周行事历。

2、学校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

3、古代官位的等级,亦指官位。例:汉 荀悦 《申鉴·政体》:“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晋书·刘颂传》:“官久非难也,连其班级,自非才宜,不得傍转以终其课,则事善矣。” 唐 刘禹锡 《代谢男师损等官表》:“下延胤息,叨践班级。”

词语来源

来自于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形成了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则是艾拉斯莫斯。

一般意义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

英语翻译

1.a class

2.a grade; a form

作用

1.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即是说,班级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履行学校的社会职能,班级集体的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组织结构、角色分配、人际互动,等等,都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和投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首先,班集体为学生参与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交往和其他各种活动的环境,班级组织机构和人际关系是社会组织及社会关系的反映,班级情境中的活动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处理,实际是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及机会。其次,班集体为学生选择职业、扮演社会角色及发展相应能力奠定基础。班集体各种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往往被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受到不同的期待,得到不同的体验,这些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感,积极组织和参与集体活动,并且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志。担任班干部的经历对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他们今后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

  班集体的学习、交往及活动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方面,班集体能够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班集体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得到重视、受到关注、赢得肯定和欣赏的学生,往往有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进取的个性,反之则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关注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展现才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在班级的各种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成功的班主任共同的经验。

  3.保障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班集体可以说是教育化的微型社会。班级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都为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班级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感、专业素养,以及对班级学生的关注,都能够及时预测、发现和干预危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因素,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建设路径

在学校中,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选好发展方向,做好发展规划

  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都是胸有成竹的,每走一步都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对班级发展有什么作用。这实际就是对班级发展有明确的方向、有周密的计划、有具体的措施。

  1.背景的分析

  背景的分析,主要是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把握这些情况,是制定班级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分析影响班级发展的内部因素。其中包括班级总体精神面貌,如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心理倾向,学生个体的性格和能力特点,班级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力,班级规范对个体的调节作用等;另外,还要分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的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及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以便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整体优化。

  其次,要分析影响班级发展的外部因素。其中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如学校方面的校风、教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教学设备,学校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对班级的影响;学生家庭方面的如家长的素质及其对班级工作的配合和支持程度;另外,还要分析社区的环境,如社区人口状况、文化素质、道德风貌、治安状况等对学生的影响。

  2.目标的确立

和谐上进班级

  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是要在对班级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为班级确定发展的方向。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班级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和可测性的原则来制定。

  整体性原则,要求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必须把班级整体目标与部分目标,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与个体目标协调成整合一致的目标体系。而且,班级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也必须整合一致。尽可能对目标进行具体的分解,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班级管理,最终达成总的目标。针对性原则,要求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必须抓住班级在具体发展阶段的关键问题,在具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设置目标,使目标既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从而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可测性原则,要求确定班级发展目标不但要切实可行,而且要可以测量,以便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照目标检查评价目标实现的情况,使目标实施能落到实处,逐步实现。如学生的各种素质发展指标、班级发展的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率、成绩的合格率、优秀率、体育锻炼达标率)等都应该尽量量化。

  3.内容的确定

  班级教育内容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将班级发展目标具体落实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去,保证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和效果的实现。教育管理内容的确定应该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力求达到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一是要进行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二是要进行交往教育,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和技巧,培养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相应的心理气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强化班级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同化力和感染力;三是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认同班级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归属于集体的意识;四是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自主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在班级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4.方法的比较

  教育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对促进班集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说服教育、情境感染、情感沟通、心理疏导、规范制约、舆论调节、实践锻炼等都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可行的方法。但是,由于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选择使用教育管理方法时,要注意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选出最佳的方法。

  一是要考虑到具体任务的特点和内容的要求。如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可以更多地采用说服教育、座谈讨论、事件分析、辩论会等方法;培养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可以选择采用心理移位、角色体验、组织协作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达到培养集体意识、集体归属感的目的。二是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在学生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在不同的班级发展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自主程度、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而,培养班集体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如学生整体的认识水平、自主性程度较高、自觉性较强,则可相应选择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方法。三是要考虑具体教育管理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因素。如规范制约、舆论调节等方法比较适合于各方面发展得较好、学生认识水平较高的班级,而对于正气不足的班级则难以奏效。此外,还要考虑班级教育管理者自身的条件及具体教育管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尽可能扬长避短,优化教育管理方法的功能。

  5.形式的选择

  选择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主要是要考虑所采用的形式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育管理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班级教育管理的效率,优化教育管理的效果,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班级的教育管理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班级的目标。同时,注意考虑具体采用的形式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他因素有什么积极或消极影响,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合适的教育管理形式,使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目的是要为班级发展作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保证班级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计划,从而增强班级培养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抓好建设重点,优化发展策略

  班集体的建设应该强调根据班级发展的实际,抓住各个阶段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使班级的发展得到优化的效果。

  1.班级精神与集体意识的培养

  集体意识是班级发展成为班集体的标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集体意识表现为学生对班集体目标和规范的认同,将自己自觉归属于班集体,对班集体的活动自觉参与,对班集体形象的自觉维护。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对于班级任务的完成、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班级凝聚力的增强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班级精神和集体意识,首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统一学生的思想。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座谈等活动,就班级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班级问题的解决能够取得学生广泛的认同。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政议政”。再次,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2.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和完善班级的规章制度,既是为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基本准则,也是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行为模式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标准,使班级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是发展学生民主法制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优化班级教育管理效果的重要策略。

  一般而言,班级规章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卫生轮值制度、考勤登记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先奖优制度、民主议事制度以及各种岗位责任制。制定班规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建立班规的必要性。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重视引导学生在班级组成初期就参与制定班规,使班规的制定过程成为学生认识的提高过程和对班规的认同过程。班规的制定应该强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全班学生的认真讨论修改,并经过班会表决通过,公布执行。经过这样的程序制定出来的班规,能够代表学生的观点,反映学生的思想,对引导和协调学生的言行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其次,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体现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班规的制定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考虑为学生各方面的行为提供参照模式和评价标准,对学生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班规的表述应该尽可能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执行。

  如魏书生引导学生制定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以及各种岗位的职责等,让学生明确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减少了学生行动的盲目性。再次,应该注意定期检查评比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通过定期的检查、评比、奖惩活动,促进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

  3.组织机构的建立与班级核心力量的培养

  合理的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核心力量的培养,是班级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班集体的重要策略。

  班级组织机构可以根据班级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完成具体任务的需要来建立。例如,有的班主任,在学生班级刚组建的阶段,不是急于建立一般的组织机构,设置班级的管理岗位,而是引导学生认识班级需要什么岗位、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才确定设置什么岗位,并明确岗位的相应责任。这样设置的班级管理机构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也更能让学生通过承担相应的工作得到锻炼成长。

  班干部是班级重要的核心力量,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组建初期,组织学生进行自荐,然后再由同学们进行选举。这样选出的干部一般来说在同学中会有较高的威信,他们也会比较珍惜这种锻炼的机会,尽心尽责地为同学服务。同时,尽可能创设各种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位置,使学生人人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有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有利于他们在为班集体服务中增强集体意识、归属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干部应该注意帮助他们树立多层次的角色意识。班干部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应该学会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明确为班级和同学服务是每个班干部的义务和责任,利用各种机会在服务班级和同学中促进自己的发展。另外,班主任应该注意防止出现班干部成为某些学生的专利的情况,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担任班干部,有机会为班级和同学服务。轮流当“值日班长”、“值日班主任”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形式。

  4.班级文化的建设及正确舆论的引导

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影响班级成员的价值期待、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形成的文化环境与心理氛围,属于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在班级发展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凝聚的,为班级成员普遍认同的一整套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思维模式、情感态度、审美情操、行为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共同心理趋向及其物化表现形式。班级文化是学生个体人格发展的土壤,也是学生人格发展的营养源泉。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在班级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影响下,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遵纪守法、学会合作协调。所以,班级文化建设是影响班集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应该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教育方针和学校具体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思想教育的活动体系,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为班级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应该注重班级正确舆论环境的培育,发挥制度的调控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座谈等活动,明确建立规章制度的意义和执行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营造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形成“依法治班”意识和“守法光荣”舆论的氛围,促进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再次,强调赋予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对班级学生的陶冶作用。如有的班主任在班级环境建设上通过“种植古诗树,漫步诗林”、“建设图书角,徜徉书海”、“创设诵读园,诵读经典”等活动,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浓郁书香气的环境,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分享读书的收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形成。

5.班级人际关系的优化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氛围,为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应该创设有利于班级人际交往的活动情境,引导班级成员的交往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待人、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班级形成“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人人”的良好道德氛围。如当同学间出现矛盾时,学会角色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便于问题更好地解决。其次,注意培养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增强班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创造条件让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因势利导,教育和引导中间型、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向积极方面转化,推动班级整体的进步。下面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在教育和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优化班级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借鉴。

6、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

  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强化,有助于促进班集体和学生个体优质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提高班级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完善及自我管理的意识,这是学生素质不断发展提高的基础和动力,也是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不少优秀的班主任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周记、班级日报、黑板报等形式,或对班级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其次,注重培养班集体自我教育管理的调控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我教育管理调控力。如组织学生开展“无批评周”、“治病救人周”、“民主生活会”、“讨沦会”、“辩论会”等主题活动,对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教育管理的能力,以及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等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将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调控力的提高贯穿于班级各种日常生活中,帮助班级学生养成经常自我反省的习惯。如有的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我给自己找差距”、“理想的自我形象”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调整自我的发展方向。

  再次,应该建立和完善班级的自我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班级自我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有的班主任组织学生建立“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定期组织班级学生讨论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发展计划或具体活动计划,为学生提供民主议事、自主治班的途径,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定的检查监督和自我检查监督制度,引导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鼓励学生自我反省和总结提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的激励机制、建设班级论坛等途径,加强班级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快乐。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教师 学生 荀悦 傍转 叨践 捷克 班级教学 学校教育 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