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我国自1955年开始发行硬分币,到如今约60余年。随着人民币纸币的收藏价值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硬分币的收藏。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硬分币自己的收藏魅力,了解这些可以让收藏者获得更多乐趣。

概述

硬币使用历史悠久,中国商代(前14—前11世纪)即有金属造的铜贝.至西周后期始铸空首布,齐桓公(前685—前642)首铸邦刀.镈(为当时农具),形似分岔的铲,布币取其形,显系受早期以物易物实物货币形式影响所致.布币流行于三晋及周;流通于齐鲁的刀币也显示了同样的情况.传说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始铸大钱,此时有圆孔圆钱,又名圜钱,系仿纺轮而制成的.战国后期出现方孔圆钱,秦以后(除王莽改制短时期)流行全国.至民国通宝(1912年铸)及洪宪通宝(1916年铸)止.“孔方兄”之名即由此产生.光绪八年(182)开始机铸无孔圆钱.西方古希腊在公元前六世纪铸造金银币,公元前6世纪波斯王大流士铸金币.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铸金币,公元前338年铸铜币,每枚重约300余克.公元708年日本铸和铜开珍.公元755年以后法国铸德涅银币为欧洲中世纪铸币之始.公元1180年英国始铸银便士.公元1794年美国始铸银元.硬币使用年代久远,铸币量极大,如唐高宗时各地铸币厂共有熔炉99台,年用铜约200万斤,年铸钱32。7万缗,宋朝铸币量也极大,年铸钱约10万贯,最多可达15—16万贯.由于年代久远金属币不耐久藏,久藏可氧化锈蚀;且朝代更迭时常废前代钱币而重熔铸新钱,所以流存下来的数量并不很多.中国由于历史悠久,国土广阔,存留下来的古钱种类相当多.由于过去铸币量极大,加之哩有宝藏发现,故存留下的古币的绝对数字仍为数不少.例如清咸丰间李佐贤撰《古泉汇》及稍后的《续泉汇》,分别刊行于同治三年(1864)和光绪元年(1875)。书中共收各种硬币拓本600种.收藏硬币首先是鉴别,鉴别内容为硬币的种类、国别、面值、铸造年代、铸造地点或造币厂别.因此要从铭文和图案上区别国别和中国的硬币断代,年代的鉴别上除中国干支纪年和帝号纪年外,西方多用公历,而阿拉伯币多用穆罕默德纪年,日本及旧中国硬币有专门的年号纪年如昭和、大正、明治、中华民国的纪年系统,还有一些地方农民起义的年号钱及伪政权的纪年钱,如太平天国的天国圣宝,甚至有不明朝代的金龙通宝,伪政权则有康德、蒙疆、冀东政府、联合准备银行、新疆阿古柏政权等.为此要有足够的准备.目前可供参考者有《世界硬币标准目录》(StandardCatologofWorldCoins)。它除照片外还附有各种背景材料的说明.其中中国部分已经单独译出,名为《中国硬币标准图录》由北京出版社于191年正式出版发行,唯印数较少(500册),世面上已不易见到.它收藏的范围自1801(清嘉庆六年)到1988年止.中国古钱可参见丁福保著《古钱大辞典》,该书1936年初版,1982年中华书局再版.唯该书以半文言书写,楷书石印,且图文分开,释文容有错误之处.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1年版,孙仲汇等编者的《简明钱币辞典》和江苏古籍出版社190年版,高汉铭编著《简明古钱辞典》可供参考.前者收录古币5207种;后者收录古币2214种,并包括近年出土的古币160种.近期四川大学出版社等也有此类书籍出版,如《中国古钱》、《中国铜元》等.硬币的品级迄今无统一标准.中国古币多系铸币,由于钱范不同而影响其标准的统一.大抵可分为珍、罕、稀、少、多等几类,概以其传世数量为定品级的标准.每类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五类十五品.对于机铸硬币可以有量化标准,率以其图案保存清晰程度为据.(1)未使用过的硬币:全部细微纹理清晰,在30倍放大镜下亦无法观察到磨损或流通过的痕迹,只可能有运输保存过程中装载物的痕迹;(2)几乎未使用过的硬币:全部细微纹饰清晰,仅最突出点上有被磨擦的痕迹,在一半或一半以上面积具原始光泽;(3)极美品:细微纹理的95%清晰可见,内部细纹未被磨蚀,在小面积上可出现较大量的极细微纹理;(4)优美品:细微纹理的75%可见,内部细纹未被磨损,文字和数字拐弯转角处可能不够清晰,在一个小面积上原有细微纹理的66%清晰可见;(5)美品:细微纹理的50%可见,整个硬币已被磨损,文字数字边缘已磨损,但内部细纹理未被磨损,在一个小面积内只有50%的细微纹理可见;(6)佳上品:整个硬币已严重磨损,原有细致纹理仅25%可见;(7)佳品:图案轮廓可见,但已严重磨损,仅大纹理尚清晰,边齿亦有磨损;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其他 我国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