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福保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城南,六甲乡人民政府辖区南部,坐落于昆明坝子西南滇池之滨,系宝象河支流六甲河下游,三面环水,半岛型。北距市区12.5公里,距六甲乡政府4.8公里。柏油马路纵横,村北有官南大道穿广福公路直达本村,市区公共汽车32路终点站在村委会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2017年12月,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土地资源

全村国土面积 2.155平方公里,海拔1,891米,年平均气温 15.20 ℃,年降水量 1,065毫米,适合种植韭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035亩,人均耕地0.389 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36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668元。

人口

村委会下设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19户,农业人口 2709人,劳动力 174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68人。村东宝象河水沟渠流经村域,纵横数十条沟,均可灌溉农田。福保村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走改革开放,共同富裕之路。上世纪90年代福保进入了小康,被省、市、区列为小康示范村。

自然资源

福保村1949年有耕地1234.19亩,其中1110.77亩水田,86亩秧田,旱地123.42亩,人均耕地1.26亩。直至于1960年基础保持不变,但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降为0.91亩,因历年围海滩乃至“文化大革命”中的围海造田及后来的土地有偿转让,故而本村耕地逐年增加。

1969年耕地面积达1321亩,人均0.79亩;1975年1537亩,人均0.7亩。1984年,福保塘按股份分入几百亩,耕地面积增加到1992亩,人均耕地0.78亩。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区委、区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占用了一批土地,至2000年,实有耕地总面积1035亩,人均耕地 0.39 亩。主要种植韭黄、花卉等作物。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福保村已实现通即: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全村有 1019户通自来水,有1019户通电,有101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1019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14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19户。

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 203辆,摩托车 413 辆。到2007年底,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 792 户;村农户住房有93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文化教育

福保村先后投资35万元建成了福保小学电脑室、语音室,改善了福保小学的教学设施; 利用福保已有教学设施把具有60多年历史的昆明市第九中学整合搬迁到福保办学。同时,还制定了村民教育培训目标,对全村青年进行学历和职业培训;与省委党校合办了经济管理函授大专和中志班,并选送村办企业的厂长、经理到中央2中央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村里制定了学习激励制度,每年对考上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奖励3000至11000元。福保村已初步形成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布局,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后劲。 村里非常重视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投资兴建了图书室、报刊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坚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立了老年之家、妇女之家、青年之家、职工之家、福保文化艺术团、秧歌队、女子龙灯队等群众团体,形成了"月月有演出、节日有活动、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生动场景,切实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农村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保村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农村经济,成功地探索了一条以农业资金的积累发展工商业,以工商业资金的积累扶持农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相互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形成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实体。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福保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省、市、区委政府以及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务实进取,开创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农村发展的路子,形成了统一集中管理的良好局面,集体乡镇企业从粗放单一的粗加工业发展到科技含量高、上档次、上规模、创名牌,在市场中站有一息之地的支柱产业。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12361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39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219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668元。

特色产业

打造文化产业新亮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保村实现了两次跨越,一次是90年代初由"农业福保"向"工业福保"的转变,第二次是近两年开始的由"工业福保"向"文化福保"迈进。发展文化产业为福保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不竭动力。

上世纪90年代,福保村的工业企业办得红红火火,成为云南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典范。但福保地处滇池边,土地资源有限,原有的铸造、造纸等企业占用资源大,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培效慢,路子越走越窄。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分析,认识到:福保只有发展资源消耗少,文化科技含量高,又不污染环境的产业,最终才有出路。福保新一轮发展将更多的取决于文化要素,取决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与互动;文化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福保",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才是福保的最佳选择。

近几年来,依托原有印刷包装业,旅游业的优势,福保村因地制宜,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福保村已经拥有彩印包装厂、文化城、东陆印刷股份公司、福瑞包装有限公司、造纸厂、纸卷管厂六家文化企业。其中,福保彩印包装厂年产值1.4亿元,曾被评为"全国包装行业最大经营规模100家企业"第四名。福保文化城现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集休闲度假、会议接待、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温泉娱乐场所,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开业以来,文化城已累计接待450多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文化产业的兴起,增强了福保村综合实力。当前,全村已建成小康住宅760余户,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全体村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富裕、安康生活。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福保的经济支柱。

促进产业升级,努力把福保打造成"昆明文化第一村"

当前,福保村正在规划建设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福保三个半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目标为以弘扬古滇文化为核心内涵,以文化产业、旅游业为发展龙头,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开发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集会展、康体、休闲、娱乐一体的"滇池生态水乡",逐步形成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超大面积绿色生态区、城市湿地建设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把福保打造成"昆明文化第一村"。

围绕这一目标,拟组建以文化产业类企业为核心的福保企业集团;目前总投资3800万元的"福保大剧院"已经建成,推出了展示滇文化精髓的大型水上景观晚会"福天宝地"。这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把云南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餐饮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播载体,成为全省、全市的旅游文化精品项目。此外,我们利用福保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正在滇池边建设一个占地300亩、预计投资2500万元的大型室外水上实景表演剧场,让游客与滇池、生态湿地公园、艺术品走廊、购物商城、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融为一体。充分展示古滇文化和"老昆明"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文化,提升福保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办学,与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进行战略性合作,建设云南省面向国内和东南亚的印刷品生产基地和印刷物资集散中心,把包装印刷业做大做强。

随着福保三个半岛文化产业区的加速开发建设,我们将通过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积极筹办各类文化活动,促进福保的文化产业再上新台阶。

打造文化娱乐品牌,立足福保未来发展

如今,福保村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打造文化品牌,先后斥巨资建成了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福保文化城、蓝色庄园游乐中心和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福保文化城水世界,大力发展娱乐、休闲旅游业,并成功举办了"首届福保亚洲杯攀岩赛"。福保村紧紧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现代新昆明的机遇,及时调整发展定位--建设"文化生态示范村"。制定了以建设文化生态村为目标,围绕滇池环境保护要求,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业为重点,突出老昆明特色和湖光山色,使农业生态化、工业高科技化、农村城镇化,把福保建设成为融文化、生态、教育为一体的文化生态示范村"的发展思路。并配合滇池治理,投巨资兴建人工生态湿地,在创建滇池生态保护示范村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滇池周边农村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人口卫生

截止2007年底,该村有农户 10149户,共乡村人口 2709人,其中男性1299人,女性1410人。其中农业人口 2709人,劳动力1829人。该村以汉族为主。

到2007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709人,参合率100%,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30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8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 3 公里。

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在加大,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贴在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也在增加。这些举措充分说明中国领导人已经把农民的健康和医疗问题放在了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上。为有效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同时为积极探索农村卫生工作的改革之路,确实解决好广大农民的看病问题,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通过近一年的积极钻研,在云南省率先完成了把"村卫生所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型的改革试点工作。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前期的基础设施装修、改建工作已完成,同时配套购进的现代医疗设备如:B超、X光机、半自动血球分析仪、心电图机也已投入了正常使用,充实了社区门诊医生的服务项目。

开展了为60岁以上老人实行两减一免政策(即减少注射费、减少挂号费,同时免出诊费);实行配药离院前的一次性付费,减少流程;设立温馨观察病区,为留观输液病人配置整洁的病床和电视机、饮水机;设计了健康处方和健康咨询传单,负责向就诊人员进行免费健康咨询。

村务公开

该村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等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2005年福保村成立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其中村支部1个,老协会支部1个,企业党支部6个。截止2007年6月全村共有党员138人。其中:男112人、女2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人、大专23人、中专10人、高中22人,其它学历79人。50岁以上的党员有56人,50岁以下党员82人。以党员基本情况以看,福保党委正向年青化、高学历化、高素质化转型,具有较大潜能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福保村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

班子建设

村党委在建设工作中以 "云岭先锋"工程为载体,按照党建目标和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标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每月坚持25日支部党员定期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委会及村委会企业党员干部会,年度党员冬训民主评议党员会,组织学习和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二是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对40多名入党积级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增强了党员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三是实行"农村共产党员户"挂牌教育,当前已有121 户党员户正式挂牌,使广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村党委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措施办法。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生产经营同时规划、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奖惩,层层签订责任书,使每一次创建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确保"组织领导、人员机构、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文明意识。同时,以创建文明村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使创建工作逐步向各个行业渗透与拓展。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创文明的社会氛围。此外,先后与14集团军、六甲派出所开展了军民、警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并使活动实现了制度化、经常化。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自身建设的中心工作,福保村党委深刻认识到制度管理蕴含的优势,因此积极创新建立党建各项制度。一是创新党员培养制度,从源头上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把致富青年中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二是创新党员教育制度,坚持三会一课,每月25日党员学习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电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观看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经验,做到看有形象、学有榜样,采取"重温入党誓词"、"党员政治生日"等有效做法,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三是创新党员政治思想教育制度,制定党员具体任务目标,以考核、评比的方式,检验党员政治思想教育效果。四是创新党员技能培训制度,在云南省党校支持下,村党委举办两期经济管理函授大专班共125人,两期函授中专班共计72人。今年又委派年青党员5人到清华大学参加培训教育,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党员在各企业,各部门都担任着重要的岗位,其中女党员17人,使党员懂经营、会管理,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五是创新党员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六是创新党员权益保障和激励制度提高党员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工作能力。

评星定级和双促双带"工作

成立了党员电教育活动室。作为全省"党员电教活动室的试点",福保村党委在村内成立了拥有先进电教设备,充实电教片以及环境良好的党员电教活动室,让全村138名党员有活动地点,有接受党组织教育的场所,村党委较有创新意识地将"党员目标管理责任栏"、"党员三培养工作情况预览表"、"党员风彩"和"党员光荣榜"上墙,为系统管理党员起到了规范作用,使来到活动的党员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全村138名党员的评星、政治生日、先进性等内容,在激励普通党员的同时也使上榜党员接受全体党员们的监督。

星级共产党员评定,福保村党委在昆明市率先启动"星级共产党员户"评定工作,把"星级共产党员户"评定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并且在实施"星级共产党员户"的评定工作中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制定出符合新农村建设和福保村实际的"星级共产党员户"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全村共有共产党员138人,经过民主评选,评出五星级党员71人、四星级党员39人、三星级党员28人、二星级党员2人。其中优秀共产党员22人,村党办公室及时将评星情况填写到《党员管理目标责任栏》内。党委对评星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星级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对符合标准的党员进行加星,对不符合标准的党员摘星。

福保村党委制定了补助奖励制度。对村民子女考入大学、中专的给予每个学生3000至5000元,对全村在册户口年满55周岁的老年人每月每人补助发放大米10公斤,肉类2公斤、禽蛋30个,面粉等,每年衣服两套。七.一建党节期间,对我村老党员进行节日慰问金,对党龄满30-40年的老党员给予500元至1000元的慰问金。

人文地理

福保村自明代中期建村至今500多年来属于纯汉族村。19世纪80年代后,因婚姻嫁娶关系,才有了其他民族,但不成户。从1991年到2000年,因婚姻落户或因子女谁母谁父的血亲种族关系,全村有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壮族等37人。由于地理及自然条件,有的方面和周边村庄不一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风村俗。因祖先来自江南地区,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以土著民族较之先进,故而有丰富多彩的汉文化生活习惯,也不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节日,同时也融汇了一些地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福保村从古至今,一般村民信仰佛教。有少数村民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信仰上帝。信奉佛教是该村村民之缘由,其语言、习俗、禁忌及传统节日等均与昆明坝子和周边村落的汉族相同。

福保村的主要节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同时也有独特的村民节日。按年月日顺序排下去的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老囡节(农历六月六日)、火把节、七月半节、中秋节、重阳节、过冬、腊八月、过小年、过年(春节)。这些节日,世代沿袭,久盛不衰。其中某些传统节日,如腊八月、老囡节、元宵节更具地方特点。 福保村姓氏:徐姓、鲁姓、杨姓、周姓、张姓、李姓、曹姓、刘姓、马姓、熊姓、尤姓、余姓。

新农村建设

1、住宅新区建设。福保村72幢村民住宅楼拔地而起,每幢占地面积为142平方米,其中:建房占地面积为103平方米,绿化占地面积39平方米,绿化面积比例为27.46%。新区住宅竣工后,建房组又积极组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住宅期的道路给排水管道、绿化进行了逐一实施,村主公路和新村道路得到了较快发展。新区住宅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楼式美观大方,每户有客厅、厨房、卫生间、休闲娱乐室、健身室、电脑室、室外花园等,是多功能融为一体的别墅住宅楼。 2、旧村改造。1997年8月福保村的二期新建48幢旧村改造工程按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又开始破土开工。补充资料。

3、公路改造。公路改造配备有人行道、绿化带标准,属城市化道路。在道路建设中改建了两条暗管,使农管和排放其他水质的污水管进行清污分流。在绿化带下埋设两条PG200的铸铁管道,一条是用于群众生活用的自来水主管,一条是用于消防用水、绿化用水的供水管。改造村主公路时拆除农户老住房27幢、集体房屋9幢、公厕6所、私厕65个,通信线路1800米,村中公路拓宽改直全长1130米,现路宽18米,有效路石积16950平方米。道路竣工后,紧接着配套安装了公路两旁路灯53座,栽种了道路沿线两旁绿化带内的花草树木。

4、配套设施建设。为使小康村建设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增强各种配套设施工能,切实挖潜长远发展的适用性,对水利设施、供电、供水、公共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实施。首先以贯彻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为前提,不断加强水利建设,两期工程管道费用投381.5万元,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铺设暗管、架线通电,在材料及安装上等又投资了96.11万元(包括饮用宝象河自来水管投资在内),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上,建盖了公司办公楼、商业网点、水冲卫生厕所、公旱厕。文体活动广场、绿化建设、通信设施等共投资992.15万元,通过这两期"小康村"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保2001年制定了福保村2001--2011年的远景规划,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这一规划的制定,使福保村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有了明确的目标依据,是福保实现"小康"的重要条件,促进了福保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福保村"两委"高度重视老年人工作,为提高老年人生活待遇: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0公斤大米、2袋荞面;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0公斤大米、2袋荞面、30个鸡蛋、2公斤猪肉;在法定节日对所有老人进行慰问;凡55以上的老人一年度内可以免费进行健康检查,跟踪保健服务,村医义务上门服务等。同时,还为全村村民减免农村社会统筹费、义务兵优抚费等;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发展重点

以建设"滇池旅游文化生态村"为目标,以发展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为重点 ,以科学的发展观,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在总结过去村镇建设中的得与失,以新的村镇建设发展理念,以打造具有生命力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的精品住宅,推进实施村镇建设,拉动福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村镇建设,将围绕旧村改造,突出老昆明建筑风格特色,体现小桥流水、青砖灰瓦、古渡渔灯,使农业生态化,工业高科技化,村镇绿化、美化城市化,积极创建融生态、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生态示

范村,使之成为昆明乃至全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村庄 公里 耕地面积 村民小组 农业人口 围海造田 土木结构 职业技术教育 福保文化城 休闲度假 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资源 云南艺术学院 农村城镇化 乡村人口 农村合作医疗 社区卫生服务 清华大学 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