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2012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

定义

“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2012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媒体上出现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思维”等等,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该词汇在2012年12月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 通过它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等。

示例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中国式接孩子”

中国式接孩子,是指在当学校放学,在学校门口附近马路上满是接送孩子的家长,其间各种交通工具都有,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小车,大人、学生混迹其间,把一条宽阔马路塞得满满当当的,人流和车流散向各个方向,毫无秩序可言,给城市造成了很大拥堵,让路人苦不堪言。

“中国式治堵”

中国式治堵,是指为了防止与缓解交通堵塞,中国各地出台的五花八门的措施,以及在各地治堵“高招”连出、风声四起的背景下反映出的“制定治堵公共政策”的主管部门“摸着石头拍脑袋”,民意、民智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的中国特色现状。

其他中国式

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种种的不良陋习反映出国民的一些特点和弱点。

理性看待

说“中国式”大讨论是文化自觉体现并不夸张,将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合并同类项”归置为“中国式××”,这既可以看成是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国人在国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种提升。那些持续而来的“中国式”调侃与反省,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重新打量自己身处的社会文化,正视它的陋习,谋求秩序重建的诉求,正是这场全民大讨论的“正能量”所在。

一场表面喧嚣的全民性大讨论中蕴藏着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精神,不管怎样,民众对社会文化的各种“中国式”揭短,终极指向是希望中国社会越来越好。有意思的是,这场讨论同样引发了外媒的围观。美国《侨报》近日发表社论称,综观种种或单一呈现或交织一起的“中国式”问题,这个词语的背后,隐含着中国人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的多少复杂情绪。不论是国民还是当政者,都要勇于为注入新的“中国式”内涵而谋变。盼未来的“中国式××”,不再代表落后与负面,而是成为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

全民热议“中国式”问题,政府机构不能缺席。抛开有色眼镜看外媒的评论,这的确是一个好建议。

媒体评价

新华网评:“中国式”标签不能乱贴

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或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它不能代表中国的全貌,如此的“中国式”显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同时,其反映出的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不希望这种“中国式”成为“中国病”、“中国问题”的代名词,更不能让这种标签给中国的面貌和形象抹黑。

网络的力量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很多网络声音甚至成为主流声音,网络信息的传播可以达到“瞬间爆炸性效果”。因此,“中国式”的标签调侃,虽为调侃,但其流行程度之深和影响范围之广,是显而易见的。在关注这些流行语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社会公众的思想、心态、生活状态。无论是调侃、玩味、反讽,还是直接的批判,都反映的是社会公众或不解、或焦虑、或无奈、或担忧、或失望的情绪。从这些情绪和问题作为出发点,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竭力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加强情绪疏导和思想引导,呼吁公众理性看待和对待社会问题,避免情绪消极和情绪偏激,避免盲目从众和跟风,才是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让社会拥有更加良好风貌的正确途径。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王海鸰 中国式过马路 王海鸰 闯红灯 安全意识 电动自行车 中国式过马路 合并同类项 侨报 中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