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张敦颐(1772—1818)字复之,榜名敦来,署名晓沜。张敦颐籍贯为山西省平定州大阳泉村人,父亲为朝议大夫张佩芳。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子时,生于安徽合肥

家庭成员

张敦颐的妻子是平定王氏。其曾祖父王凝,是康熙癸已年进士,晚年升任陕西榆林道台,为当地建书院、修孔庙、便民生、赈灾民做了许多好事,当他卒于任所时,百姓沿途哭泣相送,后将其牌位供奉于榆林“名宦祠”中,清代名臣纪晓岚出于对他的崇拜,为其写了墓志铭,盛赞其一生功德。其父是太学生王绳祖。二人于当年夏月成婚,时年张敦颐十五岁,王氏十四岁。敦颐婚后就在父亲庭前承训,以父为师,刻苦攻读,循序渐进,几年下来学业大有长进,对时政见闻也日益深广。乾隆五十六年张敦颐的长子开暹出生。已是花甲之年的张佩芳,见孙子眉清目秀、面若傅朱,酷似画中禄星,深为喜悦。欣然为之起了乳名叫“楷儿”,内中寄托了他对后人的希望。这也是后来张敦颐的四个儿子乳名皆有“楷”字的来历。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佩芳辞世,遵照父亲生前遗嘱,敦颐兄弟四人,不随世俗,丧事简办,将父亲遗体安放在村西北二里许的洄岭祖莹。

嘉庆七年,母亲陈宜人生病的消息。当他连夜赶回希音堂时,只见母亲已胸闷气短,卧床不起,敦颐心中非常内疚,自此一心侍奉老母,昼夜不离其侧,凑起扶倒,按摩抓痒,灌药喂饭,就这样目不交睫达数月之久,至母亡依礼俗安葬后即在家守孝。

人物生平

私塾启蒙

孩提时父母就给他讲解〈孝经〉、〈尔雅〉、〈小学〉等知识,见其神识开朗,对故训大义皆能领会,是一个可培育的英才,非常高兴,为了进一步培养敦颐,于乾隆四十三年,母亲陈太宜人就领着七岁的小敦颐,由安徽回到了平定州大阳泉村“阳泉山庄”新居,新居的环境非常幽雅:泉流潺潺,绿荫蔚然,远离闹市,是孩子读书的好去处。回乡后,当年就聘请了平定州学博窦沺字亭年,为私塾先生,七岁的敦颐正式上学念书,在私塾学习期间,敦颐的聪明颖慧及悟性,深得老师喜欢,在乾隆五十年,十四岁的张敦颐参加了平定州内的童子试,考官令其背诵〈十三经〉,竟然能一字不错地背出来;学政戴文端多方难之敦颐皆孰诵如流水,同时还能指出学政的口误。学政见其年幼尚不成熟,就对学官曰:“此子廊庙器,速化可惜,宜善培护之,待下次吧。”本次童子试虽未考中秀才,却显示出他深沉的儒学功夫,窦先生为鼓励自己的学生,作了一篇〈天马说〉赠送小敦颐,予祝他将来像天马行空一样前程远大,启蒙式的私塾学习有八个年头。

勤学精思

张敦颐在父亲的直接教授下,读书更加刻苦勤奋,经常是秉烛夜诵,键户精思,通宵达旦,由于用功过度,致使积劳咯血,虽请名医诊治,多不见效,医生皆言,此病难愈,敦颐无耐只得另想办法。乾隆五十七年张敦颐为调养身体,登上了“雨雾锁绿嶂,浓云封山隘。”的狮子山,在“有石如山翠且高,无端烟雾四时抱”的蒲台庙内住宿,经住庙道人指点,敦颐翻阅了各类方书,悟出了导引养身诀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功法,日夜静养调息。数月后症状消除,身体得到康复,期年之内咯血病愈,春风满面喜气洋洋地回到阳泉山庄,向亲人报告平安。张敦颐仍然坚持往日的寒窗苦学。父亲张佩芳为了儿子能学业有成,又开始教授其对策之法,教他如何做好科举文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罗列了一百余条题目,并针对性地一一详述。对策之法对张敦颐写文章启发很大。之后张佩芳把所讲述的对策之法整理后定名为〈三场百问〉成了他的最后著作。

外出游学

自二十二岁到二十九岁,七年多时间,张敦颐以外出游学为主,面向社会,了解现实,对民生有了进一步了解。乾隆五十九年一开春,二十二岁的张敦颐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奉母命,离妻别子,携带拜师礼品,只身入京都,投奔程阑翘、曹顾崖二位先生,程阑翘原名程昌明。在张佩芳任歙县县令后,一次与地方名儒聚会时,小昌明以书童身份到会,张佩芳见昌明聪颖,知其家境贫寒,对其非常尝识,就将昌明留下,供其饮食,教其学业,兼父师于昌明,数年后昌明就诸经皆精熟,在书院每试都是第一名,于乾隆四十二年选拔贡入成均连科高中,成为京官,声名远扬;曹顾崖原名曹城歙县人是张佩芳在乾隆三十五年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时录取的第三名举人,按规矩是张佩芳的门生。程、曹二人都是张佩芳的学生,皆在京做官,见敦颐来到京城,说明缘由之后,他俩自当尽心竭力,从此张敦颐就开始了游学生涯。这一年次子晋暹出生。

乡试中举

嘉庆五年,山西学使莫宝斋来阳泉选拔茂才,见张敦颐文章功底深沉,即令其去省府太原的晋阳书院继续深造。他入学后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仅半年时间就有七次获第一名。莫学使非常尝识张敦颐的才华,曾在其中一篇文章后面红批:“三晋多才子,对此皆当俯首。”次年的辛西乡试中,张敦颐科考文章的题目是“雄傲非复举子家教”,他在文章中以高瞻远博的策对,俊逸绝论的文风,感动了考官,中式举人,时年三十岁。这一年三子丽暹出生。敦颐辛西中举后不久,正遇学使莫宝斋任满回京,邀约他同行进京,之后就住在莫公馆内,准备第二年的礼部会试。

嘉庆八年应汾西县令邹树赓之邀请,去汾西教私塾二年。

十年又一次赴京参加会试,未考中。这一年四子张瀛暹出生。

嘉庆十一年张敦颐应太平县令顾玉书之邀主持“太平书院”。他到太平书院后即严抓教学,经常当面指出学子的优劣之处,使之个个发愤向上;同时又经常举办答辩活动,解答学子的疑点和难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太平书院的教学质量在逐渐提高,十二年山西乡试中,太平书院中举人数达六人之多,此后太平书院名声大振。张敦颐主持太平书院达五年之久。

金榜题名

嘉庆十六年,四十岁的张敦颐,高中辛未科进士,为殿试二甲十六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相当于一名没有职务的官吏,它是从新科进士中选取擅长文学之士,让其在翰林院继续修业三年,称为“散馆”,期满进行散馆考试,评定等级,按等级分别授于官衔。

张敦颐在“散馆”期间,逢假日就回阳泉村一边种菜,一边督促孩子们读书,尽享天伦之乐。嘉庆十七年夏,假日回乡,他为了书香门第,为了鼓励后辈向上,就带着四个儿子去冠山游览。嘉庆十八年,张敦颐趁散馆考试前,亲自主持了三子丽暹和四子瀛暹的定亲仪式。张丽暹时年十三岁,择婚于户部主事祁韵士之次女,祁韵士是平定州寿阳平舒村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著名地理学家,媒人是敦颐的恩师莫宝斋。张瀛暹时年才九岁,择婚于永济县教谕刘涛之次女。刘涛字寿川,是平定县十字街人,媒人是当地名流许长庚先生。

居官四年

嘉庆十九年夏,敦颐以庶吉士身份在翰林院修业三年期满,散馆大考名列一等,授职编修留翰林院任职,成了正式官吏,有了俸银,于是就在北京租赁了一座公寓。初冬乞假回阳泉村接夫人王氏及尚未成家的三子丽暹和四子进瀛暹京居住,公寓在鼓楼背后的豆付池胡同。嘉庆二十年初,敦颐兼任文颖馆纂修,六月应阳泉村乡亲之约,撰写了“重修五龙官碑记”五龙官是敦颐故居“阳泉山庄”不远处的一座古庙,碑文中赞五龙宫的诗曰:“泽被生民状大和,神休永頼奠山河。龙宫重仿钱塘迹,翠锁蒲台数笏多。”文中把五龙宫称作东接榆关之状,西接狮山之耸的平定州西景观之一。同年,敦颐又任治河方略馆纂修,在审定〈治河方略〉一书原稿时,发现其原条目错乱,漏误很多,与于是就殚心思考,多方查证,重新编修了〈治河方略〉,新编的〈治河方略〉顺序井然文笔流畅,受到人们称赞。

这一年七月妻子王氏,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医治无效而亡,时年才四十三岁。初冬十月,在王氏谢世快满三年时,四十六岁的张敦颐又续弦娶了十八岁的李氏女,媒人是敦颐的恩师莫宝斋。李氏是浙江山阴人,是莫宝斋侍郎的舅父李廷良的女儿。二人初冬成亲后,年关返乡,春节一过就又带领丽暹、瀛暹进京,这次还让二儿子晋暹也留京读书,拜在吴朴庵名下。嘉庆二十三年二月,翰林院例行大考中敦颐名列二等,心中略有不快,因为他知道,只有达到一等才会全部升擢,二等只有少数升阶的机会。这一年五月十日钦命张敦颐为福建乡试正考官,陈诗为付考官,陈诗是顺天府宛平县人,为嘉庆十四年恩科进士。

张敦颐谢世时,续妻李氏只有十九岁,来张门十月而寡,幼子瀛暹年方十四岁。

人物评价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张敦颐,生前尊崇的是孔孟之道,以忠孝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从“纪恩诗”中的约法三章和赴任途中的“慎莫损声名”就能看出他忠于朝廷严格律己的忠君心灵。

在孝敬父母方面表现也比较特殊,他常身佩小册子,记载父母的“教导”,还经常翻小册子检查自己的不孝之处,至父母西归仍不时翻看小册子,每感未尽全孝时便暗中落泪,堪为克尽其孝的典范。

他信仰佛道之理学,以善为本,从善做起,平日在书桌上分置黑白豆,来代表善恶二念,用发念之善恶数来约束自己的不雅之举。他经常告诫家人:“勿以热汤倾地,那样会伤害小生命。”遇贫乏者尽力支助而毫无吝意。一次自京都归里,途经清水河边,见有一具因饥饿致死的无名尸体,暴露河边,他就到集市上买了一口棺木将其掩埋。这样的仁爱之举,被传为美谈。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人物 行业人物 平定州 张佩芳 合肥 纪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