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9+条结果
正文即即佛,佛教禅宗用语。与“即即佛”相对。五代延寿强化“三界唯”的观念而用于禅的实践。所撰《警世》说:“今人只解即即佛,是作佛,不知即即佛,是作佛。今明: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如即佛,如焉非?又,性,能作佛;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则心中见佛,是界之佛;以收心,中见佛,是唯心如来。”据此反对某些禅师一味追求内向,而不注重“广行诸度”,积福行善。
更新于: --
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思惟此定是识相。由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思惟此定是识相,无二无转;能入识定。而未能入识遍处定。问:若此未能入识遍处定者;识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识遍处定?答:即依如前所入识定,令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识,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识。彼想此识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识故;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思惟此遍皆是识。彼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思惟此遍皆识故;未能证入识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故;于遍识相,系念思惟;是遍是识,非遍空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
更新于: --
地观经发菩提品曰:‘自觉悟能发菩提,此觉悟无有二相。谓诸凡夫二种: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名自悟,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名自悟。诸佛菩萨有二种: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智。正文佛学术语,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智。’是凡夫之自悟心约于识,贤圣之自悟心约于智,而识中如次第为五同缘意识与独头意识之二,智中如次第为如理智如量智之二也。
更新于: --
又作摄余归识体、摄体。,指色等之;识,指识。摄一切所缘之,归于能缘之识,即万法唯识,举识为事物之本所。正文佛教用语,法相宗所立四重出体之一。又作摄余归识体、摄体。,指色等之;识,指识。摄一切所缘之,归于能缘之识,即万法唯识,举识为事物之本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参阅四重出体)
更新于: --
空性无境心又作一道无为。乃日僧空海所立十住之第八。谓于真如实相之上,无相亦无,故知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实不可得。正文真言宗所立十住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如实知自,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一道者,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为无为之别执,名为无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三劫中,于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外无别法,而恐沉没于真如无为之中,故知于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之理,同时不动法界,随缘自在显现,而作为万有,即体达因缘之生灭,是法界之生灭,法界之不生灭,是因缘之不生灭,而离有为无为之别执也。大日经第一住心品曰:‘谓空性者,离根而为无相无界,离诸戏论而等于虚空。无...
更新于: --
思与偕是唐司空图关于意境心理结构问题的文艺理用语。“思”为作家主观的意情思;“”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之。认为艺术意的结构,是诗人的意情思与客观象的结合,亦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与“物”的交融。正文《与王驾评诗书》:“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思与偕”有三种情况:一是“思”因“”发.触生情;二是以情会“境”,因意取象;三是思与“境”合,物我两忘。
更新于: --
“永恒之”家居服品牌是由广州市恒臣服饰有限公司创办的一个设计师品牌。“永恒之”年销量10万套成衣,产品主要有家居休闲服、温馨睡衣服、高品质保暖内衣、淑女靓丽服、尊贵真丝装、活力简便装、舒适家居毛巾、休闲家居拖鞋。永恒之,不是一个地方。之所以称之为永恒之。是因为这里的生命是永恒的,而且是有边的。所有代表人所向往的美好所在,能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自然的地方,都叫永恒之。包括天堂,家里舒适,家也是天堂。天堂在哪里?在每个人的里。企业简介广州市恒臣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间设计、销售中高端家居服、睡衣、内衣为主的服饰贸易公司。公司旗下主要经营“永恒之/Foreverland”...
更新于: --
谓从一切外所缘摄录其,令其攀援内所缘,《庄严经论》云:[住内所缘]。今译第一住内住:是指在修止的过程中,能缘已散乱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时,以正知察觉,将能缘,从外在所缘予以收摄,恢复安住于原来执取的内所缘,成为内住;对此,如《庄严经论》说:讲能缘定,从散乱于其他所缘的种种外在可悦爱向内收摄其,令定继续安住在内所缘上,就称为【住内所缘】的内住心。心相内住心的心相:顾名思义,由于行者之前,尚未娴熟修习近修定之理,所以刚开始趣入第一住心内住时,其能缘心极难安住于原来执取的善所缘,会不由自主地极其多次、又极长时散乱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心如瀑流相续不断的攀援外,其相续...
更新于: --
观不思议:(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而观不思议之理也。者理之别名。对于理之智谓之。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此法三而一,一而三,三一互融,而不前不后,指此而云不思议也。此不思议之理,就于一念之妄而观之也。要之照一念之妄即三千三谛之妙理而已。四教仪曰:“观不思议。谓观一念。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不圆满。横竖自在。”基本介绍【观不思议】不思议,指所观之。观不思议,谓观吾人现前之一念妄即具足三千诸法,此阴妄之即空、即假、即中,为三谛不思议之妙。即天台宗所立十乘观法之第一。又作观不可思议境、分别不思议境、善识不思议境。或作信解正因...
更新于: --
佛学术语,忽然起动念而缘善恶之,称为独头;更若相续而缘前念,则称为重缘。小乘戒中之戒即依此重缘所立者。
更新于: --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