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发生相互联系、作用,其成员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的社会群体。

而单对于营销领域而言,公众指对企业完成其营销目标的能力有着实际或潜在利益关系和影响力的群体或个人,主要包括金融公众、媒介公众、政府公众、社团公众、社区公众和内部公众。公众对企业的态度会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公众

【拼音】gōng zhòng

【注音】ㄍㄨㄙ ㄓㄨㄙˋ

【同义词】民众、大众、公家

【反义词】私人

基本解释

[general public]大众,大家。

在公众面前

公众舆论

谋求公众福利

引证解释

犹大家,大众。

朱子语类》卷十六:“譬如一事,若系公众,便心下不大段管;若系私己,便只管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只此便是公私之辨。”《恨海》第十回:“棣华大惊道:‘这个如何使得!医院虽说有人伏侍,那都是公众的人,要茶要水,怎得便当?’”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五章:“银凤拉住他的袖子,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依恋地定睛凝视着他。”

涵义

首先,公众是社会群体,这种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类别性,既包含了个人、群体,也指其他社会组织。如作为一所学校,公众既可以是学生、学生家长,也可以是其他学校、商店、政府等社会组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个人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指公众群体中的某个人,或群体、组织的负责人、代言人、代表等。

第二,作为公众的社会群体必须与公关主体——社会组织发生相互联系、作用。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群体或其他社会组织都可以成为特定社会组织的公众,只有那些与该组织发生的直接、间接相互联系、作用的人、群体、社会组织才成为该组织的公众。如某家商场,只有已经去购物的顾客才可能成为它的公众,而其他顾客就不是它的公众。

第三,成员间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因而才形成某种公众群体。假如有100人到某家商场购买电器,回去使用后发现电器有质量问题。这100人便成了这家商场的一类公众群体。他们面临的问题都是电器质量不行,他们的利益是购买到货真价实的电器,他们的要求是希望解决电器质量问题,或实在无法解决时进行退货或退款处理。

特征

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公众的总体特征。公众是公关工作对象的总称,从概念上讲,它是指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整体环境。这个环境是一个松散的整体,各个要素构成之间或多或少是自由的和分散的。比如顾客和供应商之间、新闻界和社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关性较小或无相关性,但它们又共同构成了组织必须面对的公众环境。

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公众的性质特征。即构成其类公众的成员都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也正是因他们在面临的问题、利益和要求上的共同性,因而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互动和共鸣,具有天然的一致性,甚至形成心理上、情感上的默契和一致,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合群意识。

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公众的构成特征。公众的构成形式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具体地说,公众的构成可以分为三种存在形式:

个体。个体是公众构成最基本的细胞,最常见的存在形式。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公关对象往往表现为某一个具体的人,公关活动因此常常以交际活动的形式出现,带有强烈的人际交往色彩,这也是人们将公关混同于交际的主要原因。个体公众往往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群体。群体是公众构成的中间层次,也是相对重要的存在形式。它包括初级社会群体(指成员之间有亲密的关系,如家庭、邻里、老乡、朋友等)和人群集合体(指因临时性、偶然性的因素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如商店的顾客、餐馆的食客等)。初级社会群体相对稳定和持久,而人群集合体则变幻莫测。

组织。两个组织之间可以互为公众。比如,两个同等企业之间、两个政府机构之间、两所同类大学之间都可以互为公关对象。组织公众比较固定。

变化性

变化性是指公众的动态特征。这是指不仅公众群体的产生、解体是可变的,而且还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群体的构成、态度和作用也是变化的。如某家商店出售一批摩托车,不到一个月顾客纷纷要求退换或退赔。商店了解后马上与厂家联系解决了这个问题,顾客满意而去。这个因摩托车质量问题而形成的公众群体很快便因这个问题的解决而消失了。假如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这个公众群体的态度就可能会变得强烈,甚至可能上告有关部门或在其他顾客中散布不满言论、情绪,对商店自然会造成不良影响。其人数、性别、年龄等构成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种种变化。

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公众的个性特征。公众虽然广泛存在,但不是各组织通用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某一社会组织特定相关的。各社会组织都会因其自身的性质、地位、环境、形象而与某些特定的公众对象发生利益关系,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公众形象。比如同样是酒店业,五星级酒店的公众与个体小店的公众就不大相同;同样是五星级酒店,广州中国大酒店的公众也不同于北京长城饭店的公众。公众的相关性特点就是组织与公众形成公共关系的关键所在,具有多面性。

分类

根据公关传播的实际需要,公众分类可以有多种角度和标准。下面介绍七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公众的横向分类

(1)内部公众

员工公众:领导、职工、勤杂工等

股东公众:股民、董事会、股票经纪人

(2)外部公众

社区公众:员工家属、附近居民、当地政府

财务公众:当地银行、金融机构

经销商公众: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进出口商

消费者公众:顾客、用户

竞争者公众:同行、替代品行业

舆论界公众:新闻界、社会名流、专家权威

政府公众:纵向政府机构、横向政府机构

横向分类法是一种平面分类法。它有助于全面了解公众的分布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公众的数量和类型。

公众的纵向分类

所谓纵向分类,即把公众作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来分类。按照公众的一般发展过程,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四类。

(1)非公众(Nonpublic)

非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即不和人和组织发生任何联系和影响的群体和个人。例如,在一般条件下,美容店是家电公司的非公众,服装店是机床厂的非公众。把“非公众”排除在组织的公共关系范围之外,有利于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但要注意,非公众虽然不是公关的实际对象,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非公众也有可能发展为潜在公众。在确定公众时,要预留界限,适当超前。

(2)公众(Latent Public)

潜在公众指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伏公众或未来公众。比如,某航空公司的空难事件发生后,遇难者的家属还不知道他们的亲人已经遇难,这时,他们就是航空公司的潜在公众。从公众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潜在公众是由非公众发展而来的,处于公众发展的第一阶段。

(3)知晓公众

知晓公众是指那些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胆还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的公众。比如,遇难者家属得知亲人遇难后,开始沉浸在悲痛之中,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时,潜在公众已发展成知晓公众。

(4)行动公众

行动公众指那些不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且已经采取种种实际行动的公众。行动公众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是公众发展的最后阶段。当知晓公众意识到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时,公众就开始采取行动了,如诉诸大众传媒、诉诸政府有关部门,甚至诉诸法律等。

从非公众发展到行动公众的过程,是公众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公关的重点应该放在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身上。

按关系重要程度分类

按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分类,可以把公众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1)首要公众

是指对组织的生死存亡有重大影响,起决定作用的那部分公众,如企业的员工、股东、商店的顾客、工厂的用户等。首要公众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一类公众。

(2)次要公众

是指对组织的生死存亡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公众,比如社区公众、新闻界公众。

(3)边缘公众

是指与组织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影响组织正常运转的公众。如竞争对手。

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

可以把公众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1)顺意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产品持赞成支持态度的公众。如企业的业务合作伙伴、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和消费者。

(2)逆意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产品持否定、反对态度的公众。比如企业的恶性竞争者、怀有敌意的记者、消费者等

(3)独立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如对企业和产品漠不关心的社会大众。

按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分类

也可以把公众分为三类:受欢迎公众、被追求公众和不受欢迎公众。

(1)受欢迎公众

指那些和组织两情相愿的公众。如股东、赞助者、捐赠者等,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而组织也非常欢迎和重视他们。这种关系双方均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2)被追求公众

指组织对其一厢情愿的公众。如新闻媒介、社会名流是任何组织都积极追求的公众。

(3)不受欢迎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一厢情愿的追求,而组织又力图躲避的公众。如一味索取赞助的团体或个人、持不友好态度的记者等。

按公众的稳定程度分类

可以把公众分为三类: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

(1)临时公众

指因某一临时性、偶然性因素聚集在一起的公众。如专题活动的来宾、展览会的观众、促销现场的围观者等。这类公众不仅是公关对象,而且是传播公关活动的活媒介。在公关工作中不可忽视这类公众。

(2)周期公众

指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公众。比如节假日的游客、竞选时的选民等。周期公众的规律性比较强,对于季节性比较强的行业来说,周期公众的确定非常重要,公关人员可事先精心准备、周密策划,以使周期公众转化为稳定公众。

(3)稳定公众

指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关系的公众。比如长期合作的伙伴、老主顾、社区中人等。稳定公众是组织最忠实的公众,也是需要特别对待的公众。比如特别的优惠、特别的政策、特别的产品等。

按人口学结构分类

即按性别、职业、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政治或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背景等标准分类。这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对任何公众都适用,便于积累基本的统计资料。

企业面临公众

企业所面临的公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融资公众(financial publics)

是指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金融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证券经纪公司、保险公司等。

(2)媒介公众

是指报纸、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对企业的形象及声誉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政府公众

是指负责管理企业营销活动的有关政府机构。企业在制定营销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政府的政策,研究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条例。

(4)社团公众

是指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环保组织及其他群众团体等。企业营销活动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必须密切注意并及时处理来自社团公众的批评和意见。

(5)社区公众

是指企业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和社区组织。

(6)一般公众

是指上述各种公众之外的社会公众。一般公众虽然不会有组织地对企业采取行动,但企业形象会影响他们的惠顾。

(7)内部公众

是指企业内部的公众,包括董事会、经理、企业职工。

所有这些公众,均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处理好与广大公众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三者区别

公众与大众、群众的区别

公众很容易被理解成“社会上的多数人”。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则更把公众与大众、群众同样看待。这些从公关的角度上看是不准确的。作为公共关系客体的公众,与大众、群众最主要的区别在以下方面:

(1)参照物不同。公众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大众相对于政府、法律而言,群众相对于干部、领导而言。公众与社会组织始终是平等的,信息交流采取双向沟通的形式,而大众与政府之间,群众与领导之间在具体职能的行使中是不相同的,信息沟通也主要采取单向灌输的形式。

(2)产生消失的原因不同。公众因为共同问题而产生,又因共同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大众、群众不是如此,只要有政府、法律存在,只要有领导、干部存在,大众、群众总是存在的,不会消失。

(3)性质不同。公众具有同质性,一个问题形成一个公众群体,而大众、群众具有异质性,大众中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群众中也如此。

因此,作为某个具体的人在大众、群众的归属中往往是稳定的、单一的。如作为中国一分子、作为某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一般情况下不会同时又是别国大众一分子、另一个社会组织的成员。而作为公众一员就不一定了,主要看他面临多少问题,如他同时遇到住房紧张、评职称难、孩子无处入托、工作不安全等问题,那么他就可能与遇到上述问题的人们一起同时成为几类公众群体成员。

相关学科

公共关系学: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界一般称为公关的对象,或者说客体为”公众“(public)。

“所谓公众,即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公众是与公关主体有利益关系并相互影响的组织、群体或个人。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语言文字 词语 朱子语类 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传播